肖远福:36年驻守嘉陵江的摆渡人
2014年,最美巴渝•感动重庆月度人物
2014年,第27期见义勇为重庆好人
2015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提名奖
嘉陵江大竹林码头旁,几艘渡船静静停靠在岸边。5月的重庆,未值盛夏,偶有微风轻抚过江面。
“你别看现在的江面平静,”年过花甲的肖远福猛地抽了口烟,眯着眼睛指了指面前的嘉陵江,“但凶险起来,可是要人命!”1982年,肖远福从父辈手中接过船橹,成为了嘉陵江边的摆渡人,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条渡船,一个人,一守就是36年。36年间,肖远福将无数人从“鬼门关”救了回来,摆渡回人间。
如今的肖远福,已经积攒了几十本荣誉证书,从“道德模范”、“感动人物”再到“重庆好人”,都曾是他的闪光时刻。有人将他称作“江边守护者”,也有人唤他为“活菩萨”,但他倒不以为意:“我水性好,救人好比举手之劳,我看见了不可能不管。”
三代以船为生 摆渡人曾是教书匠
肖远福自小在江边长大,爷爷、父亲世代居住在江边的小村庄,爷爷肖庆云是早年川江一代的引航人,父亲也是靠船运为生。提起爷爷,肖远福止不住的自豪:“我爷爷对江中地形了如指掌,每一块礁石,每一处暗流都门儿清!”
从记事起,他每天都会去江里游泳,哪怕是冬天,也要到水里扎一猛子。“不过小时候去江里游泳都是偷溜着去,”他嘿嘿一笑,“被大人知道了可是要挨打的!”长期坚持游泳造就了肖远福强壮的体魄,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自己打小练出来的水性会在日后成为救人的“利器”。
从成为摆渡人至今,肖远福已经数不清自己到底救过多少人,但肯定不会比他的岁数少。
2014年,肖远福获评“2014感动竹林十大人物”,前来采访的媒体不计其数,肖远福一下从无名英雄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自己的“相片被贴在了很多地方”。不过,肖远福对成为“名人”倒没有特别在意:“媒体的报道对我的生活虽说有影响,但不大,自己该怎样还是怎样,我救人又不是为了等着有一天上新闻。”
不过,最初的肖远福还不是“江边守护者”,只是一个普通教书匠,勤勤恳恳工作了两三年,班里31个学生有29个都考上了重点中学。他教语文和数学,上课很有激情,连校长都夸:“教书不简单。”但他是家里唯一男孩,上面有姐姐,下面还有妹妹,家里的担子需要他扛。这时候,渡船工人的工作摆在了面前,“这是企业,待遇还可以,当老师一个月27块,开渡船每月要多上2块5”。现实的压力,促使肖远福离开三尺讲台,接过船橹,在一船一江间度过了大半辈子。
到新单位的第一天,肖远福隔着江岸,就看见几条船,“啥都没有”,当时他心里就凉了大半,甚至想掉头就走,“但是已经答应了,就要坚守下去”。
坚守,是肖远福在采访中不断强调的两个字。“很多人问我,每天几乎24小时在船上,难不难熬,艰不艰苦?”肖远福拿起手边的水杯,呷了一口,“怎么不艰苦,船上冬冷夏热,但这是我的工作,单位信任我,我也不能辜负单位,何况,我还要时刻注意着江面,总之,坚守自己的岗位就对了。”
长期坚守岗位,长期与船为伴,肖远福现在不仅把航线图“刻在了脑子里”,也有自己的一套救人技巧。“遇上溺水者,你不能从正面救,不然他会像逮着救命稻草一样把你往水里拖,得从侧面或者后面,往岸上拖。”肖远福站了起来,手舞足蹈地示范救溺水者的正确姿势,“有些是小时候大人教的,有些是我自己这么多年总结的,这么多年,我救人从来没有失手过。”
传承家风 救人无数却不图回报
肖远福从父辈那儿继承的,除了与江为生的技能,还有不求名利的传统。
每当肖远福站在镁光灯下,总会有记者问起为何他会救这么多人,他也总是摆摆手说:“这有啥!”虽说肖远福讲不出“大道理”,但他记得,小时候爷爷、父亲水性都好,也救过不少人。“夏天的时候,很多小孩都会去江里洗澡,有一年,我和父亲都在江边,遇上贪玩溺水的小孩,父亲立马就冲过去救人,还招呼我不要过去,危险。”肖远福抬了抬眼,有一天,父亲回家时提了不少烟酒,问起时,父亲只是淡淡地告诉他,这是上次被救的人送的。“我父亲觉得这都是很平常的事,只是从小告诉我要见义勇为,不求别的。”
他工作的大竹林码头,靠近几所学校,离观音桥、南坪等地段也近,每到七八月,来这里游泳的人很多,也是出事的高峰。2004年,一名学生模样的男生在江对岸洗澡时溺水,肖远福远远地看到江边水花扑腾,间或听到微弱的声音,立马判断出有人落水,赶紧开船去把人救起。
还有一次,他把学生救上岸后,对方仍然昏迷不醒。肖远福当机立断,背起学生就朝医院跑,几百米的路程,有一个不小的陡坡,同行的人看肖远福太累,提议自己背。但肖远福怕耽误时间,拒绝了,背到后面,肖远福身软腿软,爬过了最后一段路。
救的学生多了,走在路上,常常有家长拉着小孩到他面前,“看看,这是救你的人哟”。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肖远福觉得,已经够了。“本来也不是指着别人的回报而救人,只要看到我救上来的人能够活得开心,我就很满足了。”
印象最深的是,他救起一个年纪比他还大的男子,时隔一两年后,两人在街上碰到,对方请他吃了一碗豆花饭,虽不是什么珍馐,但“只要有这个心意就行了嘛”。
不过,也有很多被救者在获救之后,因为受惊过度,往往还没反应过来该跟眼前的这个男人道声谢,就一言不发消失了。
四年前的深夜,肖远福把船开到了嘉陵江下游、大竹林码头附近。这时,“救命”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划破夜空,传到肖远福的耳中,透过黑暗,他隐约看到有人被江水卷到江心。
水流湍急,又是夜晚,岸边站了几十个人,都没人敢下去救。肖远福反应过来,立即在手上和头上各戴了一盏矿灯,抓起救生衣和救生圈就往湍急的江水里跳。落水的是两名女子,一胖一瘦,两人紧紧抓着一个救生圈,指甲都破了,还连着呛了几口水。
一瞬间,肖远福觉得救不了两个人了,只能选一个,“两个都救的话,可能自己也会有危险。”但到底选谁?肖远福不能也不敢做选择,“那就豁出去,两个都要救!”
于是,肖远福拉住较瘦的女子,让她套上已被固定好绳索的救生圈,然后依靠绑在船上的力量,慢慢往回拉。但另外一名女子身材较胖,“起码有150斤”。再加上水里的阻力,个头不高的肖远福拉起她来格外费力。于是,他在水里硬是将救生圈套在女子身上,然后一边拽着她的胳膊,一边拉着绳子把她往船边拽。短短500米的距离,肖远福好几次差点脱手。等到把人顺利救上岸,肖远福发现胳膊早已没有知觉,流了满脸的汗水浸得眼睛发涩。
两名女子上岸后,惊魂未定,一脸苍白,未说一声“谢谢”便径直离开。但肖远福只是笑笑,不以为意,“与生命相比,这又算啥子嘛,人没事就好”。
坚守岗位36年 保护母亲河成了新牵挂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前期,重庆轮渡公司经历了最辉煌的时期。那时,肖远福所在的大竹林码头,每天有四五百人乘坐渡船,“人最多的时候,半小时就开一次船”。
但随着时代发展,交通设施的完善,曾经人声鼎沸的轮渡码头现在门可罗雀,肖远福的渡船也越来越冷清,现在每天近两小时开一班,“没有人的时候,就不开了”。
2000年开始,重庆友邦船务有限公司的业务开始萧条,由于收入不高,很多人都转行了,但肖远福还是坚守在大竹林码头。“习惯了嘛,”肖远福喝了口水,“况且,我还有一家要养呢!”
在肖远福的船上,有一个约四平方米不到的船舱,这间小屋放置着肖远福的四季衣服以及简单的做饭器具,除了晚饭回家一趟,其余时间全在船上,一年到头,日日如此。“起风、涨落潮的时候,如果不盯着,万一船翻了咋办?所以‘船不离人’是我的工作职责之一,家人也比较理解。”
随着他的年岁增长,家里人还是忍不住劝他“消停”一些,多注意自己的安全。但肖远福始终说,这是自己的职责,遇到这种情况就该救,最多的时候,救过6个人。
去年,他在巡航时,发现一名男子驾着一艘小船从河对岸开过来,在大竹林正码头抽水泵船处靠边,接了五个人后倒车向嘉陵江上游行驶。
“起先并没有什么异样,小船也缓缓向上游行驶,当小船行驶到离岸约30米处时,不晓得出了什么事情,船突然就翻了,船上6人全部落水!”当天的惊险,肖远福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快救人!”
闪念之间,肖远福火速取下船栏杆上的救生圈、救生舱内的救生衣,扔向水里。由于惊慌和恐惧,6人抓住救生设备后,仍然在水中沉浮。“怎么办?必须赶紧将他们救上来,不能再让他们耗费力气,但是我一个人根本救不了这么多人!”肖远福立即想到,不远处有一艘“嘉航3号”。于是他立即联系对方,在救援船的帮助下,将落水人员救起并送上岸。
除了救人,肖远福做的最多是沿着江边拾捡垃圾。大竹林码头风景不错,周末常有游客来烤烧烤,留下不少垃圾。每天,他都会挑着竹篓子,带着夹子,把江边的垃圾捡干净。“前些年的垃圾多些,这些年减少了,毕竟我们重庆的环境越来越好了。”
虽说在肖远福自己看来,捡垃圾不过也是“举手之劳”,但也有不少人开玩笑地调侃他:“顶着烈日、冒着风雨捡垃圾,又没有实质收入,何必呢?”遇到这种情形,肖远福也不辩解,只是笑着回应:“这有撒子嘛!”
“嘉陵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喝的都是嘉陵江的水,个人的环境个人要爱惜,维护。现在重庆越来越有名,很多人会来旅游,我们也要爱护我们重庆的形象。”肖远福每天都看新闻联播,虽然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概念不能说完整,但他知道,环保是国家大事。
常年飘在江上,外人总觉得孤独与寂寞,他却觉得充实又满足:“从小就生长在江边,没有什么不习惯的,看看书看看报,用手机看看视频,一切都很闲适。”
也有人问他,得了这么多奖,也出了名,仍只是一个小小的渡船工,日子清贫,会不会不平衡?面对这些提问,他也显得挺淡然:“那倒不会,我现在家庭幸福,生活充实,就够啦。”谈到未来,肖远福也不贪心,只是浅浅地说:“只要自己身体状况允许,就会一直坚守岗位。”
(记者 苏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