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艺术与社会共享共生 - 以重庆首届国际现场艺术节为例(下)

重庆十方艺术中心2018-09-17 14:26

文/崔陶梦


2017年的尝试

2.png

2017重庆首届国际现场艺术节海报

2017重庆首届国际现场艺术节是由十方艺术中心在九龙坡区主办的艺术活动,主要形式是邀请国际国内的艺术家来到重庆特定现场进行围绕主题相关的在地创作,2017年重庆首届国际现场艺术节共邀请到来自7个国家的国内外艺术家,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分别于2个活动现场,创作了40余件艺术作品。首届活动的主题是“现代性的反思,在地性的现场”,即鼓励艺术家直面当地的社会现场与文化语境,就艺术与场域的交互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创作。策划者所意图促成的正是当代艺术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之间的直接碰触,促成当代艺术家与社会生活主体群众之间的相遇,促成国际和国内其他地域的文化与中国重庆独特文化的交叉,甚而促成当下与历史的对话。

 

介入的具体体现


伴随着全国性的现代化开发与建设,现代中国人同西部大开发和城乡统筹的世纪工程一同生长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乡村”的涟漪问题引起知识文化界人士的关注,不论是未来变化还是传统溯源,是原初概念还是现世演变,是外在皮层还是内里骨髓,如同五千年中华文明一般,庞杂精深、复杂多样,难以一概而论,无法一句定型。

而重庆作为中国城乡统筹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赋予渝人模式探索和输出的重任,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的可行性方式像昭告天下的榜单,引得无数人思考和实践。2017年重庆首届国际现场艺术节暂且算作一次鲜明的回应。和其策划团队交流了解到,由于艺术节上主要作品为现场创作的行为表演形式,形式的特殊性致使作品发生的现场环境成为参加作品品质和主题探讨深入的直接影响因素,活动主题鲜明体现到对创作现场的考究上。

3.png

4.png

  城市现场之重庆发电厂之“造粒厂”景观

城市现场是重庆发电厂之“造粒厂”。重庆发电厂位于九龙坡区黄桷坪五龙庙,始建于1952年,于1954年建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工程,为苏联援助中国新建156个项目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地区第一座自动化火力发电厂。从建厂至20世纪80年代,先后经过8次扩建,为减少空气污染,2003年4台5万千瓦机组爆破拆除, 2012年4月,随国家电网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整体移交神华集团,为进一步改善重庆主城区环境质量,市政府将重庆发电厂纳入主城区第六批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重点搬迁企业,2008年启动异地迁建项目,2014年12月20正式关停1号机组,2015年3月停产待搬迁。

 电厂历经的63年,同新中国建国后的一系列改革建设和社会主义不同阶段共进退。眼下的电厂荒置,各种大型的机械分布在空间中的各处,停滞生锈的机器与荒废死寂的空间形成复杂的肉身体验,曾经的建设功能性和当下的现代化反思性交杂,场地自身的负载像一个沉默的老者勾连出一段模糊的历史,引起艺术家从城市现场回顾重庆的现代化进程,回顾中国这百年间的变化发展过程,回顾中国人的身份变化过程。

5.png

复归艺术节邀请艺术家调研城市现场

电厂不远处就是四川美术学院老校区所在地,四川美院作为西南艺术重地,其蔓延开的是一群从艺者,其中有艺术创作者、策展人、画廊机构人员等等,美院与电厂比邻而居却从未交涉,成为文化群体和产业群体相互隔阂、隐存裂缝的彰显,如何驱使这些专业人才对区域产生真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何使当代艺术真正立足扎根于艺术家自己脚下的土地,直接导致如何使艺术表达成为真诚的抒发和有效的问题探究,这份遗留问题在现电厂的无声中被不可避免甚至残忍的抛到每个人面前。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南边画了一个圈,城市建设就此轰轰烈烈的在中国土地上开始,发展40年来,乡村作为原初的中国群体居住生活地,农民作为原初的中国主力军、坚实后盾,现在乡村面临着急迫的改变需要,曾经满山绿野的乡村正在慢慢凋零甚至消失,敏感的艺术家们在自身处境问题的思考下,不少艺术介入乡村项目走上历史舞台。中国人骨子里的农耕文明根脉,促使艺术家最真实贴切的个体性认识、对宏观社会问题的反思、对社会大部分人群的人文关怀都离不开对乡村问题的探究,乡村成为艺术家眼中一片鲜活生动、(较之城市)更易接触深入的实验田。

6.png

 乡村现场之中梁村景观

2017重庆首届国际现场艺术节的乡村现场是重庆九龙坡区华岩镇中梁村。中梁村与邻村云峰村位于“中梁云峰“,当地石材资源异常丰富,2002 年以前,中梁村与云峰村村民放弃以往的支撑产业蔬菜种植(为主城区提供),转而进行采石场开发,成为重庆主城区附近有名的富裕村。随着当地采石场的开发,加之原先的中梁山矿务局采煤等因素,地表层被严重破坏,已无法再进行农作物种植。随后这里就成了“煤矿采空范围区”和“四山禁建区(为环境保护而禁止开采石材和建设的区域)”。原本的富裕村变为贫困村,为了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存问题,镇里最终决定花大力气对光秃秃的采石场进行复垦,然而失去采石生计的当地居民依旧纷纷外出务工,寻找生计,大量农户开始搬离此地。而目前,村子周边正在进行包括道路整治、景观提升等在内的基础开发建设,未来将开发建设成为集生态休憩、文化休闲、养生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7.png

复归艺术节邀请艺术家调研乡村现场

艺术家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辗转颠沛、充满了多重对象多重风格的现场,它既是之前资源过度开发的残垣断壁,也是人为修复的未完成式辉煌,正是这个高不就低不落的尴尬停滞阶段,散发着真实的气息,中梁村有城市难得的清新和绿意,有人去楼空的寂静,有置身事外的冷眼旁观,有彼此异样的断裂。在这样的环境中暗流涌动,泥泞的野草覆盖着深邃的沼泽,使得艺术家的敏感张开,自觉陷入、自觉寻找、自觉回溯、自觉扎根。

8.png

波兰艺术家Ewa Maria作品《球》创作现场

11月25、26日两天城市现场分别有14位艺术家创作了15件作品,11月27日乡村现场有8位艺术家分别创作8件作品,其中城市现场波兰艺术家Ewa Maria作品《球》,巧妙的运用电厂传统建筑架构的上下贯通、空间回声大的特点,引领现场观众随她走进狭窄陡立的楼梯、宽阔空荡的厂房、低矮的甬道等,以被制造的声音进入电厂,声音致使建筑空间产生回音,回音声传入人耳,释放出无处躲避的力量感,配合以当时当地身旁人的氛围,作品创作现场不足半小时,却似一场旅行,艺术家用现场的亲身感受传递她对于此场域的思考,这个作品不光带来现场观众积极的参与和互动,形式中也恰如其分地发掘真实现场空间的特点,一唱一和环环相扣,换一空间就力量顿无。

9.png

10.png

重庆艺术家童文敏作品《旧居》创作现场

乡村现场中重庆艺术家童文敏作品《旧居》也耐人寻味,艺术家一早便肩背高层人字梯,手拿装满鞭炮的背包,独自一人进入中梁村大量空置荒废的房屋,在每个房屋内点响鞭炮,所有观众和一台摄影机都在远方望着,只听到隔几分钟一个黑窗户内震响,后冒出缕缕白烟,再隔几分钟另一个黑窗户内震响、白烟,远远望去,一个黑窗接一个黑窗,一缕白烟接一缕白烟,响声阵阵,那边的艺术家和这边的观众们遥相呼应,那边的房屋和这边的外乡人遥相呼应,同样地,此作品换一场地绝非如此,它必得在这片萧条却也前进的村落发生。现场充满了等待,等待里又充满了追问。


价值与意义


鲜明的是进入2010年后艺术家开始抛弃曾经的悲情主义和精英主义面罩,开始放弃早期现代性艺术形式本身探索的执着,积极投身细密的现实中来,投身到了具体的公共话语化探讨,这不是咄咄逼人的对抗,而是艺术家开始强调自身主体性的自觉,通过个人化的体悟和感知,携带出丰富的社会学和政治学潜力,艺术的界限在这个独属这一时代的特性下不断开拓,与生活本身越来越不可分辨。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混杂共在的“矛盾共同体”而言,当代艺术不仅要完成审美现代性启蒙的任务,还要参与构建一个与现代性相匹配的文化政治新体系。载入史册的人历来有之,其中有人处于主动,自觉发现自觉建构,有人处于被动,时代赋予之意义。现阶段,这个价值共同体中的实践者的个人性探究和自我启蒙引发的对社会问题现实语境的关注和研究,具有先驱者的宝贵难得的时代意义和阶段性历史作用,“任何一个艺术意志都必须在夹缝中求生存,任何一部艺术品都来自目标和障碍的紧张关系”,这一阶段所做的实践成果会为后世扩大规模奠定有效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效性是针对未来的有效性,眼下“共生”的相关实践有效性更多体现在对自我意识的拯救。


2018年新探索 


面对中国转型节点的历史责任,面对概念百家争鸣的中国现场,面对公共性悬而未果的实践处境,面对艺术家牢固的创作惯性,面对各个学科闭塞自封的孤岛状态,面对第一届的经验总结和探索新知,2018重庆第二届国际现场艺术节将再次开启新一轮艺术与现场的实践!

11.png


责编詹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