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贫困村 如今变了样——枣园行记

08-28 09:40/

622624176150980223.jpg

为响应党中央有关“深入农村,深入教育实践,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社会调研活动”的号召,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暑期“三下乡”教育关爱服务团于7月9日-7月11日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三下乡”的目的在于支持农村建设和为农民群众服务,聚焦枣园扶贫,开展教育服务。

359709990509950674.jpg

如今的枣庄园变了样

枣园村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共有200余户人,其中108户为贫困户。重庆三峡学院于2015年6月底对分水镇枣园村开展了扶贫工作。

学校按照“一村一扶贫工作队,一户帮扶责任人,一户一帮扶档案”、“单位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的要求,开展“一对一”帮扶。学校全体中层领导干部与贫困群众结对子,实行“一对一”帮扶。

根据村里的地理位置、气修、土壤等自然资源情况,学校副校长祁俊生带领科研人员深入村里调查研究,规划发展中药柴、果树种植;经过努力,枣园村于2017年脱贫。目前,全村群人正努力向小康社会迈进!

为了大力关注与支持枣园村产业基地,学校组织专家对柠檬、进一步研发、并采取措施拓宽销售渠道。

据此,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2019暑期“三下乡”教育关爱团在学校助力枣园脱贫旗帜的引领下,于7月9日前往枣园村,走访当地村民、观摩枣园柠檬、佛手生产基地,并与当地村民亲切交谈,深入实践,了解当地情况。

十年的坚守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生活一步比一步强。”67岁的枣园村村民老秦说这句话时,脸上的笑容高兴而真诚。

7月11日上午,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暑期“三下乡”教育关爱团成员来到枣园村开展义务劳动,同学们采访了枣园村村委会主任刘开宽。

刘主任于1986年开始接触枣园村的村委会干部工作,至今已有近30年。“我一开始是兰花村的主任,那时候枣园村和兰花村还是分开的,工作到现在不知不觉就已经快三十年了。”这是刘主任告诉大家的话。当时的枣园村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也不健全,刘主任在任的三十年内不仅引进了广东的企业家助力枣园脱贫,更是一步一步完善了枣园的交通建设、安全防范、便民设施等。

    从刘主任的口中,大家了解到近年来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流的企业建设是枣园的柠檬基地和尚在开发阶段的油茶基地。这些基地建设优先照顾了当地的劳动力就业,不仅为留守在村的老年劳动力提供了获得收入的就业机会,更是整体上拉动了枣园村整体经济的发展。

“脱贫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就是我坚持的意义。”刘开宽主任在岗位上默默奉献三十载,重点建设绿色枣园村绿色柠檬养殖基地,带领着村民考察即将开发的旅游、生产一体化的油茶基地,更是将以他为首的村干部对口帮扶相应片区村民,并在每月20日定期召开党日活动,集中讨论切实解决村民的实际需求。

178611568208869921.jpg

返乡创业,先富带后富

在枣园村,返乡创业的周忠权也是当地的一个很有影响的人,在扶贫工作中,也可是说是贡献较大,令人称道。

周忠权,小学文化,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曾到广东打工,进厂三年,在扩宽了眼界,攒下一定的资本后,他抓住“打工潮”带来的交通行业的机遇,购买了一辆大巴车,毅然走上了客运的道路。从重庆到广东,他将一批又一批剩余劳动力输出去,又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投资者。

2011年,他决定返乡创业,让更多的人富起来!

他的想法是:“只要大家过上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好!”历经几年的考察、规划、融资,一个成熟饱满的创业计划终于在2015年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已建成占地1500多亩的生产基地,柠檬、佛手,养鱼……一片片土地被挖出“金”来。据悉,周忠全还将继续扩大规模,预计整个生产规模达到一万亩,并与当地政府联合打造基地旅游业。

从农业基地的栽培到产物的收获,当地农民获得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周忠权以“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挖掘地域特色,活跃创新创业,丰富业态类型,联结村民利益,绿色可持续”为发展理念,打造了一支产业带动就业的脱贫攻坚队伍。

除了采取人工除草、除虫等方式保证产品优异品质,周忠权还有自己的想法来提升基地竞争力,产品深加工是主要方式。他与重庆三峡学院进行对接,不断汲取相关智慧与技术,以此延长产业链,力争使扶贫产业精细发展,形成规模效益和脱贫长效机制。

供稿:重庆三峡学院邓琳弋 罗金超 郑雯瑾 马  鑫

供图:重庆三峡学院范子宣 洪  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编辑:龚力 ]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