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文博会丨他带着沉睡了八百年的涂山窑亮相文博会 邀市民共筑陶制版重庆人民大礼堂

上游新闻黎静2018-09-07 22:38

100种花色各异的山茶花、陶制版的重庆人民大礼堂、还有沉睡了800年的涂山窑……今(7)日,在第七届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李秉泽和他的团队带着精心准备的作品一一亮相,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市民不仅参与到了制作,也对重庆本土的涂山窑多了一分了解。

市民参与制作陶制版重庆人民大礼堂

att_1207107.jpg

△工作人员跟外国友人介绍涂山窑

今日,在N2馆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展台,一件半成品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上游新闻记者看到,这是一个陶制版重庆人民大礼堂。旁边放了一些陶泥和一些模具,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构件,印制一番后贴在大礼堂的外墙上。大家都饶有兴趣,纷纷排队领取陶泥,为大礼堂“添砖加瓦”,还吸引了外国友人前来体验。

“我可以试试吗?”只见这位外国友人拿起一块陶泥,揉搓成一个长方形,选择了一块外墙。几分钟后,他做的外墙就贴在了大礼堂模型上。“我去过重庆大礼堂,非常精致,非常美。今天能参与制作模型,非常开心。”他告诉记者。

“这是我们团队特意为文博会准备的,花了1个月时间才制作出来。”该展台的负责人李秉泽说,制作这个作品,首先要在墙上投影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影像,然后陶艺师根据影像捏出大致的模型,再把部件一个个拼接起来,烧制3天后完成。

此外,他还选用了100种不同的山茶花花色,做了100个花色各异的陶瓷马克杯,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拍照欣赏。“之所以选择山茶花,因为它是重庆的市花,希望每个拿到杯子的人都能爱上重庆。”李秉泽说。

从小就与众不同 喜欢小众的“老东西”

李秉泽告诉记者,他在北方长大,从小学习西方油画,长大后又从事设计工作的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他从小就喜欢小众的“老东西”:爱好书法、吹尺八,还传承了一门古瓷器修复的手艺,朋友都笑他跟不上时代。年少喜欢去潘家园附近溜达,每每看到青花瓷器就挪不开眼,对中国传统器物的可以说是“情有独钟”。

2012年,李秉泽来到重庆,重庆的各个古玩市场也成了他最爱去的地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个摊贩上发现一件很特别的瓷器。“看着黑色的瓶口,我原本以为是建窑的瓷器 ,后来才知道这是涂山窑,是重庆特有的。”当时他就被涂山窑的黑釉迷住了,釉色不仅大气显贵,又奇妙地接地气,可以说和重庆人耿直的江湖味道有几分融洽。

经历了无数次尝试,光釉料和泥料试片就做了上千种

att_1207109.jpg

△涂山窑

从那之后,李秉泽就特别留意研究起涂山窑,一直对古瓷器烧制技术有研究的他,逐渐了解到重庆本地窑口在宋代时期的多样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涂山窑。经过考证,南岸涂山窑主窑址位于南山与涂山峡谷地带,长达数公里的范围内,沿途分布着涂山湖、酱园、王庄、航灯厂、中药所、桃子林、老房子、杨家官山、慈母山等16处瓷窑遗址。这些瓷器生产后,或从龙门浩和海棠晓月码头装船出发,顺江而下销售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国外,或用马匹驮着沿黄桷古道,经南温泉,过綦江,直达云贵高原。

可惜的是,很多重庆人并不了解涂山窑,于是他便萌发了复原涂山窑烧制技术的念头。由于年代久远工艺失传,为了复原工艺,他查阅了很多史料、经历了无数次尝试,光釉料和泥料试片做了上千种。 经过几年的准备,李秉泽和他的团队在2016年开始进行第一轮试烧制的时候。“当时和同事们一起守着高温窑炉等着出窑,每个人既兴奋又紧张。”李秉泽说,其实,他们并没有完全按照涂山窑原始的形制进行复制,毕竟生活场景不同了。而是取了涂山窑的工艺进行再创作,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审美习惯,严格说来是制作出了具有涂山窑特征的当代瓷器。

“早在新石器时代,咱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陶器,所以要说起来,咱们每个中国人都该喜欢陶瓷——基因里就有着对陶瓷器天然亲近的基因。”这次带着颇具传奇色彩“涂山窑”产品亮相文博会的他,就是想让市民了解这一重庆地道瓷器品牌,而他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通过涂山窑了解重庆、爱上重庆。

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 实习生 王堂婷

责编郑亚岚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