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木香花开 周康云身上的“木香精神”改变了泉秀村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郭发祥 李斌2019-09-01 19:08

采访当中,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从当地不善言辞的村民口中,逐渐还原出他们口中“周书记”的生前形象。

“脾气好”、“人好”、“肯干”、“踏实”是采访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在介绍完木香的生长习性及特征之后,关面乡党委书记郑斌给出一番评价:泉秀村是中国木香第一村,周康云同志身上饱含着厚重的“木香精神”!

“木香精神”又是什么样的精神?

关键词:坚韧顽强

“木香生长在2000多米海拔的高山之巅,不畏严寒,有着坚韧顽强的生存智慧。”郑斌说。

泉秀村世代被阻隔在秦巴山里。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深入泉秀村采访时,从开州区政府至泉秀村居民点,导航显示有92公里,开车实际用时两个半小时。一路上缓坡向上爬,穿过多个乡镇。离泉秀越近,公路边的河沟越深。

如果要到山顶的七里坪木香基地,还要开四驱车再向上爬50分钟山路。在进七里坪之前,远眺可见山下到山上的13公里路,像一条细细的银线散落在青山一侧。

这条路修得艰苦,村里人刻骨铭心。说起这段路,就要先说山上的木香。

(3274517)-20190901195611.jpg

▲七里坪木香基地绿色盖满山头

这里漫山遍野都是木香,绿叶戴满一个个山头。一路上随处可见烘木香搭建的草窝棚,地广人稀的山头,偶尔能见药农在地里除草。

木香为菊科植物木香的根,圆柱形或平圆柱形。表面黄棕色、灰褐色或棕褐色。气芳香浓烈而特异,味先甜后苦,稍刺舌。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木香不仅治病救人,还可“治”石漠化。它的根非常有韧劲,可扎进80公分下的硬土层,是水土流失的克星之一。上世纪50年代,泉秀村人的先辈带30斤种子进山,野蛮生长多年才成规模。

虽是高山药材,但因路不通,药商又大肆压价,只有生计无门的村民才愿种。

当时,进出木香基地只有两条“毛路”,是祖辈刀砍脚踩走出来的,最宽的地方还不到40公分。采挖的木香烘干后,只有靠人工肩挑背扛走“毛路”出山。

直到修公路的方案定下来,进山管护木香的人才多了起来。

2000年左右,40岁出头的周康云还是个硬汉,第一次组织村民向大山发起挑战。

“海拔低的石头没风化,硬得多。”周后清说着直摇头,“哪像现在有挖机的大耙子。”

当时的泉秀村,还在继承世代的贫穷,为尽可能省炸药,开山碎石靠大锤钢钎,刨土靠锄头。从天生桥到煤炭槽,一年半时间才修两公里半,实在修不动了才从长计议。

“那时修路真的苦,现在的年轻人想都不敢想。”村民周本权说,“那硬是靠力气修的。” 

因为当地山高路陡,遇暴雨容易涨水、滑坡,公路经常突发断塌或堆砌泥石。周康云一次又一次带头修,方便村里的农用物资进出。

修路被搁置后,周康云不肯退缩。想要山上的木香卖钱,难道一直背下去吗?

“天路”再远也要修上去!他告诉村民,修路再苦,也只苦一代。

“谋划了两年又开始修。”周后清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山多地少还要对抗水土流失,种的洋芋、红薯和玉米量小又不值钱,唯一的出路就是木香。“周康云经常在开会时寻机会提修路!

村里向乡里要项目资金,乡里再向上层层争取。2004年第二轮修路开始勘线。

勘线的工程队来了,要村里保障补给。勘线的背着家伙劈山开路测量,周康云背着补给走新开的毛路跟上,一同向前推进。往返跑坚持了1个多月,勘线工作才告一段落。

最远的一段,从山脚到七里坪有至少13公里路,空手徒步上山要三个小时。8月23日上午,记者采访时开一辆皮卡上山,全程耗时52分钟。

机械设备的上马迅速打通土公路。“打炮眼的机器400多斤重,工人都不愿抬。”周后清回忆,很多时候抬机器都是周康云冲在前面带头:“你们不抬我来抬!”

最近三年来,已有7.6公里陆续被硬化,已经硬化到山上的党参槽。

现在,两米多高供烘干的简陋草窝棚,稀疏洒落在木香坡底下的山坳。前两年木香行情大涨,山坳的草窝棚开始变彩钢棚,又多了水泥砖瓦厂房。

16(3217825)-20190901201433.JPG

以前,开州关面乡泉秀村村民的木香烤棚,多是这种简易的。14(3217087)-20190901194903.JPG

▲泉秀村已建成的烤木香加工厂房

关键词:奉献品质

“木香全身都是宝,有着坚持奉献的做人品质。”郑斌说。

满山遍野的木香,采挖一次之后,过两三年又可采挖二轮。木香的根扎得深,药农采挖粗根茎当药,深埋地下一截又会野蛮生长,不需要施肥浇灌。

周康云1976年3月参军入伍,1978年9月入党。两个战友回忆了不少他5年军旅生涯的点滴,给出一个总结:做好事成了他的习惯。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通过多方渠道查阅,最终找到他在部队时的入党申请书。一页半的申请当中,一席话感人至深:

▲41年前周康云在部队当兵时写的入党申请书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一切任务……请党把最艰苦的工作、最危险的任务交给我,哪怕是刀山火海,我也敢闯……”

周康云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部队期间,他从战士干到班长,获连嘉奖四次。

(3274523)-20190901195835.jpg

▲两个战友一起查看周康云生前在泉秀村的工作留影 摄影 向萍

当年关面乡一同参军的有7个,和周康云走得最近的是战友杨广学和侯陆元。

“康云从走进军营,就表现得非常上进。”战友侯陆元和周康云是2营4连3排战士,周康云是8班,侯陆元是9班。

作为一个新兵,在训练场上,周康云总是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战术要领严格按教官的要求做到位,不达要求誓不罢休,很快他就成为新战士中的佼佼者。

“康云懂事多,非常勤快。”侯陆元一边说一边哭,“他是7个关面战士中,最早入党的一个。”

那时营里没有自来水,洗漱用水要到附近去挑,每天早上,起床钟还没响,周康云就起床提水回来,等他把水打回来放好,其他战士才起床。

部队有次在一个地方突击生产,有800亩稻田和120亩花生需要收。

“一天干下来,我看到他肩膀上全是红色的血痕。”侯陆元说,“那阵冬天很冷,他打赤脚下水田,从来都是干最前面。”

关于周康云的军旅生涯,战友杨广学也有一段记忆。

1979年,当时康云因为表现突出被抽去参加师里的施工大队,突击挖山洞。那阵挖山洞,没有机械工具,全靠人工干苦力,“康云去了1年多,回来时,整个人又黑又瘦。”

5年的军旅生涯结束后,1981年周康云回到生养他的中花村。他先在村里当了民兵连长,1982年被选为村主任,后又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

2004年10月,村组规模调整时,中花村与泉秀村合并。自此之后,周康云一直任泉秀村党支部书记。算下来,周康云当村干部37年。

脱贫攻坚开始之后,他忙得团团转,多数是周末才抽空陪妻子上木香地干活。

妻子尹中翠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周康云原打算在60岁退休,但一直没退下来。

她每次提及此事时,周康云回答几乎如出一辙:“那是党委、政府给我的任务,相信我才让我干,只有努力干。”

周康云为王显平救猪的事,在村里广为流传。

去年的寒冬腊月,王显平的一头上百斤的大肥猪掉进圈坑。当时,正巧村民杨池明路过,考虑到活物乱跑力又大,便打电话给周康云求援。

周康云顺路喊来几个人,用木板搭桥往上拉,但过了好一阵还是没拉起来。

就在这时,周康云果断脱掉外套和长裤,二话不说跳下圈坑。一次不行两次,直到把猪推上来,在坑里拼了40多分钟。猪得救了,他一身猪粪,冷得直打哆嗦。

事后,他只在水龙头前简单一冲就匆忙离开,怕脏了屋里连热水都没进去喝一口。

(3274513)-20190901195603.jpg

▲尹中翠(右一)探望丈夫周康云生前最牵挂的建卡贫困户王显平一家 摄影 向萍

在泉秀村的采访中,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正如他曾回答过驻村队员杨世奇:“我不干哪个干!”

关键词:正气顺气

“木香的功效正气顺气,有着正风顺气的生活态度。”郑斌说。

妻子尹中翠因深陷悲痛,一直未对外讲述丈夫的点滴。8月23日下午,在征得本人同意之后,记者才从她的口中听到了关于丈夫周康云的那些无法被忘怀的片段。

讲述中,尹中翠4次重复“他这个人踏实得很”。每一段话音落下,她眼里总是噙着泪花。

她回忆起一桩几乎村里人都知晓的往事:村里修路遇到占地问题需要做工作,有人扬言要动粗收拾周康云,可他还是坚持三番五次上门去做工作、想法子。

“热脸贴冷屁股的事他干了太多。”尹中翠曾忧心地叮嘱他:“你当过兵的,还怕么?别个要打你,你要打回去!”

“你啥子立场?”周康云一脸严厉又温和起来,“打了解决不到问题,不能打!”

修路遇到的这块“硬骨头”,硬是被周康云啃下。

“修路占地最容易惹矛盾,还牵涉到出工出力出钱。”周本权说,“不理解地指着鼻子骂,哪怕吵得再激烈,他都能沉住气。”

今年夏天,一场大风刮过泉秀村,有一个村民家的包谷被风刮倒受灾。村民找到他,非要他去向政府要钱来补贴损失。

“他都不还口。”尹中翠说,“他的脾气好到‘窝囊’,在村里是出了名的。”


多年的苦让村里越来越“香”

这些年的努力,让泉秀村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村里的经济支柱——木香产业。尤其是2017年之后,泉秀村的“木香饭”越吃越香。

15(3217089)-20190901184359.JPG

▲泉秀村满山遍野的木香

当年4月,村民以土地入股、现金入股、身份入股的方式,组建木香种植专业合作抱团发展,避免药商收购各个击破而压价收购。

然而,当初成立合作社时,山上不少药农误以为要没收手里的木香地。周康云和村干部急得晚上摸进基地窝棚挨家挨户做工作,前后持续了1个多月,生怕成立合作社被搁置。

合作社直接收购木香,省去中间商赚差价的环节,让药农吃了定心丸。

“价格比市场收购价高出1元/斤左右。”村民彭宗贵家种了200多亩,去年价格高时卖到9.2元每斤,老俩口挣了13万元。

彭宗贵的“木香路”只是木香人的一个缩影。村里一个贫困户,家里有4个孩子,因学致贫。50亩木香地让一家人全年多了5万元收入。

比合作社理事长谢国友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村集体经济和关面乡83个贫困户,均根据财政扶贫配股资金的6%固定分红。

83个贫困户中,有28户为本村贫困户,其余为关面乡其他村贫困户。

如果合作社运营好,利润中的60%将用来进行二次分红,全部分给83个贫困户和合作社种植木香的会员。

“合作社亏了,这笔钱也要分到位。”谢国友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泉秀村也由此告别“空壳村”,“去年村集体分到5000多块钱。”

去年,全村又高质量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到现在,泉秀村木香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木香第一村”。

2018年,全村销出900吨木香,一共卖了900多万元。数据上来算,泉秀村807名村民人均超过1万元。

周康云生前和村干部商量,在木香基地建一个加工厂,提高木香的附加值。现在,加工厂的事情已在推进正当中。

新换的水管通了、路的硬化也在推进……

遗憾的是,正待收获的木香基地里,再也看不到“周书记”忙碌的身影……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郭发祥 摄影 李斌

责编杨文钊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