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出殡,有你不知道的七个秘密,谁看完都会说出这两个字!
光绪皇帝是一位悲催的皇帝,因为有慈禧“震惊世界”的出殡在后(光绪出殡在1909年3月14日,慈禧出殡在1909年11月9日,光绪在先,慈禧出殡在后),两相比较,他出殡的情景,基本已经没有人注意了。
其实,光绪的皇帝的奉安大典,也是足可以让人震惊的,在这场鲜为人知的殡礼上,都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儿呢?您想要知道具体的情况,那就让小编从光绪去世开始揭秘吧。
1、吉祥轿
1908年11月14日傍晚(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刻),光绪皇帝以38岁的年纪 “驾崩”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宫中的太监急忙抬来了吉祥轿,将光绪的遗体,放进轿内,然后出西园门,入东华门,遗体被抬到京城景山观德殿的梓宫中暂厝。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吉祥轿,这东西是专门抬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等遗体的轿子,色为明黄,与龙辇的模样差不多,但比辇要长,因为没有留下任何实物,小编也只能从文字中,分析它的模样和构造了。
2、光绪出殡之日,有一样东西走在梓宫的前面
光绪出殡之日,皇亲、大臣和嫔妃们全都集中在观德殿前,他们在宝案、宝床、香案、香几、银五供面前,开始祭酒三爵,每祭酒一爵,众人就祭拜一回,祭酒三爵过后,办理丧仪的大臣,还有内务府銮仪卫大臣就命人将光绪梓宫移出观德殿,并登上大舆,准备奉安大典。
而殿内的宝案、宝床、香案、香几、银五供立刻被请出,先行一步,送往京城外38里处的彰义村的芦殿(用芦席搭建的临时停放梓宫的地方),静待光绪皇帝的梓宫到来,进行第二轮祭拜。
3、奉安大典的行程安排
从紫禁城到清西陵,路程共计240里,需要走4日,行程安排如下:第一日从景山东门起,到阜成门,再到城外的彰义村芦殿,共计38里。
第二日:从彰义村到韩村河共81里。第三日:从韩村河到魏村共65里。第四日:从魏村到梁各庄一共65里。
为保证行程不至被延误,共设杠夫共7920名,每次抬梓宫的人为128人,每天分60班,另外还设置帮夫240人,随时替换当班的杠夫。
4、奉安大典的杠夫和法驾卤簿仪仗队
光绪皇帝的送葬队伍,延绵十几里,开道的是太宁镇绿营马队,接下来是64人高举万民旗、万民伞的引幡队,接下来是1300多人组成的法驾卤簿仪仗队,他们手里擎着龙头笛、铜号、各色龙旗、方天戟、御杖等等“乱七八糟”的法器,延绵至少5里路。
接下来就是杠夫队,最奇的是,在梓宫的正前方,有一根“独龙杠”,这根独龙杠前安龙头、后镶龙尾,其他杠夫都要以这根独龙杠为中心。
5、敲响尺和撒纸钱
杠夫行进,队伍庞大,互相没法照看,为了防止步调散乱,杠夫需要听队伍前面敲响尺的人指挥,也就是起杠、落杠都有独特的敲法,而行进的时候,敲一下响尺,杠夫们需要迈一步,丝毫不许错乱。为了保持平稳,杠夫小腿不打弯,必须走僵尸步。
奉安大典的队伍中,还有一个工作不得不提,就是撒纸钱,光从景山东门到阜成门的10里路,就撒了90万枚,共重1000余斤的纸钱。
6、御路和芦殿
光绪皇帝奉安大典走过的路为御路,全都经过民夫们黄土垫道,净水泼街,然后用石磙子碾压而成。
而沿途搭建的芦殿,需要用黄绸做成内城墙,再用白绫布做成外围墙,虽然芦殿是暂时停放梓宫的地方,但同样做出了金碧辉煌的效果。
在芦殿旁边,各设左右配殿陪灵,各个部院和八旗都统,都要轮番值班,每夜的祭奠十分繁琐。
7、烧衣服和梁各庄行宫正殿
有读者阅读清朝历史,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清朝皇帝龙袍等衣服为何传到今天,根本没剩下几件?因为按照清朝的葬制,皇帝生前的衣服,不管新旧,除了送给皇亲少数几件做纪念之外,需要全部分批烧掉。
由于光绪皇帝驾崩后,陵墓还未修好,故此,他的梓宫暂时安置在西陵梁各庄行宫正殿,并在这里一共停灵四年零八个月,直到1913年11月,崇陵修好,光绪皇帝才入葬崇陵地宫。
为光绪皇帝奉安大典摄影的是一家日本照相馆,而最后陪伴光绪皇帝入葬的,是他最不喜欢的隆裕皇后(隆裕皇后在1913年2月22日去世,与光绪同葬在崇陵地宫)。
光绪皇帝死在清朝,葬在民国,共花费银子3000万两,看罢了如此繁琐、排场和高规格的殡葬过程,谁都会说这两个字——奢侈。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