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钉”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源于五代时期“拔钉钱”这种奇葩税
赵在礼狂征“拔钉钱”·连环画(《人民网·幽默与讽刺》)(图源网络)
大唐盛世,世界耀眼,然而一阵鼙鼓敲响,大唐急转直下。自公元907年朱温篡唐之后,中国再一次进入乱世,代之而起的是五代十国。
乱世之中,贪官污吏肆无忌惮地欺压百姓,有些征收项目按现在时髦的话来说,简直是“奇葩”,令人不可思议。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赵在礼传》中便记载了后晋(五代之一)贪官赵在礼征收“拔钉钱”的奇葩事。
赵在礼,字干臣,五代涿州人。他先后在后唐、后晋两朝任邺都留守、兴唐尹。此后历任泰宁等地籓镇节度使。他所到之处,开设邸店,赚钱巨万。
晋出帝(942~946年)时,命赵在礼为北面行营马步都虞候,率领军队出征契丹,因未有战功,后来被调离宋州。
赵在礼在宋州当官时,老百姓苦不堪言。不过,有一次他被调离了,宋州人高兴得相互庆贺,大家说:“眼中拔掉了一颗钉子,真令人高兴!”但好日子不长,没多久,赵在礼又官复原职回到了宋州后,于是他进行疯狂报复,向每个百姓征一千钱,号称“拔钉钱”。
据史载,“眼中钉”这个词语即源自这个“拔钉钱”的典故,比喻最痛恶的人或事物。
后唐冯贽的《云仙杂记·拔丁钱》记载:“赵在礼之在宋州也,所为不法,百姓苦之。一日下制移镇永兴,百姓欣然相贺,曰:‘此人若去,可为眼中拔钉子,何快哉!’在礼闻之怒,欲报‘拔钉’之谤,遽上表更求宋州一年,时朝廷姑息勋臣,诏许之。在礼于是命吏籍管内户口,不论主客,每岁一千,纳之于家,号曰‘拔钉钱’,莫不公行督责,有不如约,则加之鞭朴,虽租赋之不若也。是岁获钱百万。”
赵在礼此人在历史上以征收杂税声名狼藉,据《旧五代史》记载:“在礼历十余镇,善治生殖货,积财巨万,两京及所莅籓镇,皆邸店罗列。……凡聚敛所得,唯以奉权豪、崇释氏而已。”
赵在礼虽然是行伍(军人)出生,却很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生意,两京以及他所到任过的藩镇,所置房产店铺罗列成行,储积财货巨万,其所聚敛的财物主要有两类用途:一是用来贿赂权贵豪族,以寻求一把有形的“保护伞”;二是捐献给佛门,以寻求一把无形的、心理上的“保护伞”。
另有野史逸闻记载,赵在礼在任上弄权牟利、强征苛敛,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当他离任时,乡民在衙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以示“欢送”。对联云:“早去一天天有眼,迟去此地地无皮。”可见,百姓对贪官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当然,五代时期乱征的奇葩杂税还不止“拔钉钱”,还有“渠伊钱”、“捋须钱”等。
史载,南唐国庐州观察使张崇,主管本道州县官吏的政绩考察,后来兼理民事。他权力大,贪欲更大,不仅向府尹、县令索取贿赂,而且想方设法搜刮百姓,聚敛财富。他年年必去江都晋谒皇帝,每次都携带大量奇珍异宝,以博取主子欢心。就这样,前后长达二十余年,张崇官运亨通,可是害苦了庐州百姓。
有一年,庐州有人传说:“皇帝要调张崇到别处任职,不久他就将离开庐州。”这消息犹如一阵风很快吹遍庐州。庐州百姓喜形于色,彼此见面争相告:“渠伊必不复来矣!”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那小子一定不会再回来啦!”但张崇后来知道了此事,便下令按户籍上庐州现有人口计口征收“渠伊钱”,每口千钱,中秋节前交纳。
第二年,庐州人又传张崇被罢官免职或改任刺史不再回庐州,大家见面时捋捋胡须以示庆贺。谁知张崇知道此事后,又张贴告示,按渠伊钱例,从即日起开征“捋须钱”,让庐州百姓暗自叫苦。
五代十国时期如赵在礼、张崇之流的贪官污吏像猛虎、似毒蛇,对百姓的压榨、盘剥达到敲骨吸髓的地步,科税名目,花样翻新,有些名目简直令人难以想象、触目惊心。而这些现象却是有着深刻时代背景的。
(说明:本文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频道在选发时有删节、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