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中国人养狗的历史有多长?早在殷商时期的甲古文中就有它的身影了

看鉴2018-10-22 22:21

在中国,狗是十二生肖之一,也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野生动物之一。狗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点以及适中的体型,成为人类最为依靠和喜爱的中小型动物。因而,狗也从一般动物升级为人类文明中一个典型的文化符号。

早在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犬”这个字。《礼记》注疏中记载:“小曰狗,大曰犬,卷毛悬蹄者为犬。”

狗、马、牛、羊、猪、鸡并称为“六畜”,但在六畜之中,最易喂养且体型较小的就属狗和鸡。《老子》一书中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后来成为了指代百姓生活圈子的高频用语。

在古人说寓言、讲故事时,狗也是经常出场的“演员”。《战国策·齐策三》中有一则形容两败俱伤的寓言故事——《韩卢逐逡》。

这个故事说的是天下跑的最快的狗“韩卢”,去追逐天下跑得最快的兔子“东郭逡”,结果一狗一兔绕着三座山跑了五圈,都筋疲力竭,累死了。

大约到了秦汉时期,狗的喂养逐渐精细化、专业化,汉朝人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总结当时的狗有这些种类:“多毛曰尨,长喙曰猃,短喙曰猲,去势曰猗,高四尺曰獒,狂犬曰猘。”

临沂一座西汉墓中还出土了《相狗经》竹简残片,可见狗的豢养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汉朝专门设置了“狗中”“狗监”等官职专事养狗,西汉杨得意和李延年就做过“狗监”。

唐代皇帝还专门为狗兴建一座华丽宽敞的“狗坊”,当时“弄狗”“走狗”“斗狗”成为帝王将相茶余饭后的娱乐。

苏东坡的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更是描写出现了猎狗伴人出游之场景,千古传唱。

蒙元起自漠北,对狗的态度是利用和实用,其时,狗的实用性大于观赏性。元朝灭宋后,一度建过狗驿站,让狗作为传递信息的“交通工具”,这相当于把马的饭碗给抢了吧。

少数民族的文献记载较少,但在民间传说中,狗的影子也是无处不在。在南方一些民族中一直流传着盘瓠王的神话,相传,高辛王最珍爱的龙犬,在国难当头时自告奋勇揭了皇榜,只身潜入番国,咬掉番王的头颅,回国后被高辛王招为附马,龙犬与三公主生儿育女,后来开基建国,成为了苗人的始祖。

而清朝也有一段关于狗的传说。话说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给明朝总兵李成梁当书童,李成梁无意中发现努尔哈赤脚底有7颗红痣,认为这是天子之相,要捉他进京问斩。努尔哈赤骑着大青马,带着平时喂养的狗仓皇逃命,途中,过度劳累的努尔哈赤藏在芦苇中睡觉,追兵放火烧草,努尔哈赤却毫无察觉。危急关头,努尔哈赤的狗跑到河里浸湿自己,扑灭努尔哈赤身边的火焰,最后努尔哈赤得救,狗却被烧死。努尔哈赤遂起誓说,日后若真得天下,绝不吃狗肉、穿狗皮。

东北渔猎民族生活中对狗的依赖颇重,这类故事,其实正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

但无论如何,古人养狗、用狗甚至爱狗,大部分都是出于生活所需,以及“天人合一”“万物皆灵”的自然纯朴之本性,并不矫揉造作,所以才能发展出健康的豢养文化。这也值得当今一些动物爱好者借鉴。

(说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频道在选发时有少量修整。)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