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清政府和太平军对峙已有两年。这段时间中,清军节节败退,江南半壁江山已被太平军所占据。更为严峻的是,连连的战争导致军费开支浩繁,国库存银已远远低于警戒线,太仓之中存银仅剩几十万两。
可对于咸丰来说,再艰难也得咬牙撑下去,朝廷从各地调集军队南下,又不断扩大反对武装,招兵买马,颁赏有功将士,耗资甚巨。这个时候,前方战事吃紧,后方财源同样吃紧,摆在咸丰和满朝文武的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筹集银两?
自咸丰登基后,从各地调集绿营十余万,花费达两千万两之巨。如今,满朝大臣也想不出什么高招,一个个愁眉苦脸。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士柏葰、编修陈泰上奏说《明史》和《四川省志》都有这样的记载,说张献忠在四川称帝时,曾将数千万金银窖藏于锦江之下,并且有很多当地居民都捞到过张献忠所藏的银子。而且,柏葰还说的有鼻子有眼,他在上奏中提到道光十八年曾派人勘查过此事,由于不能确定准确位置,最后才中止了所为。
咸丰看到这份奏折后,如久旱逢甘霖,心中大喜,他想若是真能找到张献忠的藏银之地,眼前的财源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于是,咸丰帝特派钦差大臣裕瑞按照柏葰所奏的情况,带人去四川悉心访察,争取能找到窖藏金银之处,然后设法捞掘。
裕瑞接到差事后,马不停蹄赶往四川,会同地方官员筹划寻宝一事。可是经过数月的明察暗访,对于张献忠的藏银始终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尽管咸丰下旨让裕瑞继续寻宝,但似乎对此事已不抱太大希望。
可是,随着形势越来越危机,眼巴巴指望这张献忠的藏宝肯定是不行了。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太平军攻占江南第一名城南京,定南京为国都天京,并北伐西征,给清政府以巨大威胁。
咸丰帝夙夜难寐,一次次调动和组织武装,试图尽快遏制住太平军发展的势头。两年多的战争消耗,已然朝廷的财政捉襟见肘。如何扩大军需,这是咸丰帝最焦虑不安的问题。当年的三月二十四日,兵部尚书桂良上奏,建议核实历年查抄获罪官僚家产的确数,并提出内务府广储司银库尚有三口大金钟,可为变通。
咸丰帝谕令清查,内务府回报历年查抄家产所得已陆续用光,库内无存,只有金钟三口,约重三万三千余两,未经使用。
四月初十日,咸丰帝决定将金钟熔铸成钱,并决定将此事交由恭亲王奕䜣全权办理,协助奕䜣办理此事的是他的第一位师傅翁心存。奕䜣六岁时即受业于翁心存。次年,翁心存因老母年迈,令回籍。后又授八阿哥读书,现任工部尚书。熔铸金钟是其分内之事。
奕䜣和翁心存以及内务府大臣亲赴广储司银库检验金钟,然后奏请将金钟熔化,铸成金条。六月初六日,经咸丰帝批准后,熔铸工作开始。在实际熔铸过程中,奕䜣等人根据操作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建议将其熔化为金条若干。据查,金钟的铸造时间是乾隆时期,曾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是大清朝难得的一件国宝。如今不得已,要将这等国之重宝熔化成金条,以供前线所需军费。
经过五个多月的熔铸,奕䜣等人共交出金条六次,其中五两重金条一千块,十两重金条五百块,二两重金条四千块,三两重金条三千块,计约二万七千零三十两。折合银两大致为三十多万两。即便是这些银子,也仅够江北大营数万将士半个月的花销。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