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历史 > 正文
大历史|开辟荆榛逐荷夷: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
2022-05-19 09:45:18 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今年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360周年。郑成功是两岸同胞共同敬仰的民族英雄。1662年,郑成功率部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中国神圣领土台湾,这是一场中华民族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伟大胜利,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复台之志

郑成功像

郑成功及其家族与台湾的因缘可以说是由来已久。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之前,大陆移民便已在“开台王”颜思齐与其继承人郑芝龙的领导下大规模开发经营台湾,为台湾发展和两岸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郑芝龙便是郑成功的父亲。这使得郑成功对台湾的历史与现状、主权归属等问题的认识处在时代的前列,郑成功清楚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以其父郑芝龙等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居住开发的地方,荷兰殖民者属于窃据。因此,郑成功一直希望驱逐荷兰殖民者、恢复祖先基业,这也成为他收复台湾的重要动机。

同时,收复台湾,对于郑成功所支持的南明政权抗清斗争来说,同样有着重大意义。当时郑成功在大陆东南沿海的据点仅有厦门、金门两岛,土地生产力有限,难以支持与强大的清军长期作战,而台湾“沃野数千里,实霸王之区。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国;使人耕种,可以足其食。上至基隆、淡水,硝磺有焉。且横绝大海,肆通外国,置船兴贩,桅舵铜铁不忧乏用”,非常适合作为抗清根据地和战略补给的后方。因此,随着抗清斗争的深入发展,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志向也愈发强烈。

郑成功实力的崛起,亦引起荷兰殖民者的恐慌,担心影响到自己在亚洲的霸权。荷兰屡次派出舰队劫掠郑成功的船只,严重威胁到中国的海洋安全。与此同时,荷兰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也日趋腐朽,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变本加厉。1652年,台湾人民在郭怀一的领导下发动反荷起义,遭到殖民者的血腥镇压,消息传到厦门,闻者无不义愤填膺,“彼等(荷兰人)被孩童大人嘲骂为红狗,并时常在街上挨投石头”。所以从维护国家利益、解放台湾人民的角度出发,郑成功也感到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收复台湾的神圣使命。

1659年,郑成功率军北伐失败,正在此时,又有一位名叫何斌(也称何廷斌)的商人从台湾来投,为郑成功提供了有关当地状况的第一手情报,并劝说其出兵收复台湾,这让郑成功最终下定决心。1661年2月,郑成功在厦门召集众将,正式宣布了他的计划:“前年何廷斌所进台湾一图,田园万顷,沃野千里,饷税数十万。造船制器,吾民鳞集,所优为者。近为红夷占据,城中夷狄不上千人,攻之可垂手得者。我欲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并可生聚教训也。”

二、大军渡海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亲率由400艘战舰、2.5万名官兵组成的大军从金门料罗湾起航,踏上了收复台湾的征程。

然而,此举背后,郑成功实际上承受着巨大的反对声浪,因为当时大部分人并不像郑成功这样,对台湾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在许多郑军官兵眼中,台湾只不过是一个“海中荒岛”,他们不理解此次出兵的意义何在。其他南明阵营人士更是激烈反对郑成功在此抗清艰难时刻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认为这是因小失大。曾与郑成功合作多年的浙江抗清武装领袖张煌言就多次发来信函,劝说他终止这一计划,称“区区台湾,何预于神州赤县?而暴师半载,使壮士涂肝脑于火轮,宿将碎肢体于沙礋,生既非智,死亦非忠。”这些都给郑成功带来了沉重压力。但郑成功最终还是力排众议,毅然将收复台湾的志向付诸实践,充分体现了一位民族英雄的胆识与担当。

荷兰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大员港

郑成功的此次渡海远征,一开始并不顺利。大军于4月22日抵达澎湖后,便因风向不利,被迫滞留当地数日,军粮出现短缺。面对这一困境,郑成功果断决定冒险逆风起航,于4月30日凌晨抵达台湾大员港(位于今台湾台南市)外。当时,荷兰殖民者在大员修筑了一座坚固的要塞作为其大本营,名为热兰遮城(中方文献称其为台湾城),控制着进出当地的主航道。郑成功的舰队如果由主航道驶入,势必会遭受到热兰遮城炮火的猛烈攻击。不过,郑成功依靠何斌等人提供的情报,对于大员的自然地理状况已经了然于胸,于是他选择避实击虚,从另一条航道突入大员,这条航道就是鹿耳门。

鹿耳门位于大员主航道的北面,虽然也能通往大员港,但航道崎岖狭窄,水位较浅,所以荷兰殖民者认为这里不适合舰队通行,防御十分薄弱。然而,郑成功抵达大员时正值涨潮,鹿耳门水位上升,大船亦可行驶。在何斌与当地人的引导下,郑成功军队的所有船只首尾相连,鱼贯而入,最终成功地从鹿耳门航道驶入大员,未损一兵一卒,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当荷兰殖民者在热兰遮城上望见这支庞大舰队时,“长官和评议会只能瞠目结舌,完全束手无策”,以为是神兵天降。随后,郑成功军队兵分两路,一路占领了大员北面的北线尾岛,主力则在大员西部的普罗文察市(中方文献称其为赤崁)登陆。郑成功军队登陆后,立即受到饱受殖民统治之苦的台湾人民的热烈欢迎。数千民众涌至岸边,用货车及其他工具协助装卸物资。在他们的支持下,郑成功军队很快完成登陆部署,控制了大员大部分地区,取得了相当有利的战略形势。

三、勇斗强敌

面对郑成功大军的进攻,荷兰殖民者慌忙准备迎战。虽然当时荷兰军队在大员的兵力只有1000多人,但他们自恃武器装备精良,仍然妄想将郑成功军队赶出大员。1661年5月2日,荷兰殖民者从热兰遮城派出部队,对郑成功军队发动反攻,一场大战正式拉开帷幕。

荷兰殖民者所绘的郑成功军队官兵形象

荷兰反攻部队分为海陆两路,海路由战舰赫克托号、格拉弗兰号、快船玛利亚号及小帆船白鹭号组成,负责进攻大员港内的郑成功的舰队。荷兰是当时欧洲首屈一指的海上强国,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其战舰在中方文献中又被称为“巨舟”“夹板船”,不仅高大坚固,而且火力凶猛,纵横大洋,罕逢敌手。此战荷兰舰队同样来势汹汹,其中主力战舰赫克托号一马当先,击沉击伤多艘郑成功军队船只。但郑成功军队官兵不畏牺牲,驾驶火船从四面八方对赫克托号发起围攻,将其炸毁。荷兰军队的另一艘战舰格拉弗兰号也被点燃起火,与玛利亚号和白鹭号一起狼狈逃离大员,郑成功军队从此掌握了当地的制海权。

就在海上激战正酣时,由240名火枪兵组成的荷兰陆路部队在指挥官贝德尔的率领下,也开始向北线尾岛的郑成功军队发起进攻。战前,贝德尔根本不把郑成功军队放在眼里,称“中国人受不了火药的气味和枪炮的声音,只要放一排排枪,打中其中几个人,他们便会吓得四散逃跑,全部瓦解!”但是现实却与其预料的相反。两军交战后,无论荷兰军队如何射击,郑成功军队都不为所动,反而冒着枪林弹雨勇猛发起冲锋,其视死如归的精神令荷兰军队震撼不已,惊呼对方“好像每个人家里还有另一副身体似的”。最终,荷兰军队在郑成功军队的冲杀下死伤惨重,240人中仅有约80人生还,指挥官贝德尔也被当场击毙。

荷兰军队在海陆两路的反攻均遭惨败后,只得龟缩于热兰遮城和另一要塞普罗文察城中,再不敢出城与郑成功军队较量。在郑成功军队胜利的鼓舞下,台湾各地少数民族纷纷揭竿而起,投入郑成功麾下,“南北路土社闻风归附者接踵而至,各照例宴赐之,土社悉平怀服”。荷兰在台湾的殖民统治顿时土崩瓦解。一名荷军士兵哀叹道:“我们明白,我们所统治的人民,包括台湾土人在内都起而反抗我们了。”荷兰在台湾的长官揆一见形势不利,慌忙派遣使节求见郑成功,企图以重利换取其退兵。郑成功义正词严地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荷方使节见郑成功态度坚定,悻悻而归。

1661年5月4日,普罗文察城的荷兰守军见大势已去,宣布投降,但揆一依然负隅顽抗,率部死守热兰遮城,一再拒绝郑成功的劝降。5月25日,郑成功率军向热兰遮城发起强攻,然而该城经荷兰殖民者多年苦心经营,防御十分坚固。郑成功军队遭遇荷军猛烈炮火轰击,损失严重,被迫退回。因此,郑成功决定改变作战策略,“以台湾孤城无援,攻打未免杀伤,围困俟其自降。”复台之战由此演变为一场郑荷双方比拼耐力的艰苦较量。

四、艰苦对峙

除了驱逐荷兰殖民者之外,郑成功来到台湾的另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经营这座宝岛。因此,郑成功在围困热兰遮城的同时,也开始着手推动台湾的建设开发。1661年6月,郑成功将赤崁改名为东都,设承天府,下辖天兴、万年二县,初步建立起在台湾的行政统治架构。随后,他又将大批官兵派遣到台湾各地,“准就彼处择地起盖房屋,开辟田地,尽其力量,永为世业”,并明令禁止圈占当地人民的田地,一场轰轰烈烈的台湾农业大生产运动由此展开。

1661年9月16日郑、荷海战图

不过,当时台湾许多地区还是人迹罕至的瘴疠之地,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加上随着战争的长期化,郑成功军队携带的粮食逐渐耗尽,而大陆方面派出的运粮船却因风向不利等迟迟无法抵达,导致军粮短缺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都让开垦工作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危险,不断有人在伤病与饥饿中倒下。时人卢若腾的诗作《东都行》中对此曾有过描述:“土壤非不腴,区画非不平……木杪悬蛇虺,草根穴狸鼪。毒虫同寝处,瘴泉供饪烹。病者十四五,聒耳呻吟声。况皆苦枵腹,锹锸孰能擎。”郑成功与官兵就是在如此险恶的条件下,怀抱着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坚强决心,与有形和无形的敌人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对峙。

另一方面,死守在热兰遮城内的荷兰殖民者,其处境同样艰难。由于长期遭受围困,城内的食品、饮水和药品都相当缺乏,导致部队疾病流行,非战斗减员严重,剩余人员也已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然而,荷兰殖民者依然抱有一线希望,认为只要其在亚洲的总部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派出援军,就能够助他们反败为胜。

1661年6月24日,郑成功进军台湾的消息传到巴达维亚,当地的荷兰殖民者大惊失色,匆忙拼凑了一支由10艘战舰、700名士兵组成的舰队前往增援。7月5日,这支舰队在指挥官卡乌的率领下从巴达维亚起航,于8月12日抵达大员。援军的到来,令热兰遮城的荷军欣喜若狂,也给战局增加了变数。但随后大员便遭遇风暴袭击,卡乌为了避风只得暂时率舰队离开。郑成功借此宝贵时间,从台湾各地紧急调回不少部队,为战斗做好了充分准备。

1661年9月16日,荷军增援舰队会合热兰遮城守军,向郑成功军队发起大规模反攻,却被严阵以待的郑成功军队再次打得惨败而归,损失战舰两艘、小艇三艘,上百名士兵阵亡。这场战斗的结果,对战争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荷兰军队因此彻底丧失了战略反攻能力,“自是甲板永不敢犯”。让郑成功感到振奋的是,到了10月,大陆方面的运粮船队也成功抵达台湾。此后,郑成功军队在台湾各地开辟的田地亦开始陆续收成,从而逐渐缓解军粮短缺的问题。经过长期的对峙,郑成功终于率领属下将士们度过了最为艰苦的岁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五、克复台湾

1661年10月以后,战争的天平已经愈发向郑成功一方倾斜。

反攻的再次失败,使荷兰殖民者不仅在人员、物资方面损失惨重,士气上更是一落千丈。荷兰在台湾的长官揆一与援军指挥卡乌之间原本就在权力分配问题上存在矛盾,此时更是因战败而互相指责,导致内部分裂。12月,揆一为挽救局势,决定派遣卡乌前往大陆,向清朝方面求援。但卡乌出发后不久便以遭遇风暴为由,率船逃回巴达维亚。卡乌临阵脱逃后,荷方的精神防线日益瓦解,不少人开始对这场战争的前景感到绝望,纷纷逃出热兰遮城,投向郑成功一方。这让郑成功敏锐地意识到,发起最后总攻,收复先人基业的时机已经来临。

1662年1月25日,郑成功集中全军火力,向热兰遮城外的重要制高点乌特利支堡发起猛攻。在短短一天之内发射炮弹多达2500余发,将堡垒彻底摧毁,最终夺取了这一战略要地,彻底击碎了荷兰堡垒坚不可摧的神话。荷兰殖民者在其日记中十分沮丧地写道:“我们从未见过像敌人今天把那墙厚十英尺的坚固碉堡夷为平地的事,这使士兵们心灰意懒了。”随着乌特利支堡的失守,整个热兰遮城已经完全暴露在郑成功军队的直接攻击之下。荷方兵力却所剩无几,且大都精疲力竭,火药等许多重要物资即将告罄,外援更是没有了指望。面对如此绝境,即便是揆一等死硬势力也丧失了继续抵抗下去的勇气:“如果继续战斗下去,可怕的命运将降临到每一个人头上,而这样坚持对公司也没有什么好处。”

1662年1月27日,荷兰殖民者向郑成功请求停战。经过数天的谈判,郑、荷双方最后达成协议,荷兰同意交出热兰遮城堡以及城堡中除私人财产之外的所有物品。2月1日,荷兰在台湾的长官揆一正式在投降协议书上签字。2月9日早晨,揆一与郑成功的代表在热兰遮城外会面,将城堡钥匙交给郑成功方,随后带领荷兰所有人员乘船离开台湾,返回巴达维亚,荷兰在台湾长达38年之久的殖民统治终结,历时8个多月的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至此获得了完全的胜利。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的胜利,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这场战争中,郑成功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方资本主义强权荷兰,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包括大陆移民和台湾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台湾人民由此从长期的殖民剥削压迫中获得解放。这是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反殖民反侵略斗争史上最为光辉的篇章之一。

郑成功接受荷兰殖民者投降图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同时,还抱着将这块海岛建设成为自身重要基业的志向,率领官兵披荆斩棘,含辛茹苦地开发当地,以实际行动为台湾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些壮举背后所体现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感,使郑成功无愧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这一赞誉。

最后,让我们引用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所作的一首名诗《复台》,作为本文的总结:

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

茹苦间关不忍离。

(作者陈思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