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丸是盛行于中国古代的娱乐游戏,被视为现代高尔夫球的源头。捶丸的主要玩法为游戏者手持球杖,将球击入球穴。捶丸游戏最早源于运用脚部踢击的蹴鞠运动,尔后发展为骑马击球的击鞠运动。然而蹴鞠、击鞠对游戏者的身体以及经济状况要求较高,于是逐渐演变出以徒步击打为主要游玩方式的步打球和棒击球,最终在宋、金、元三代形成较为成熟的捶丸游戏。捶丸不再强调直接对抗,并将“击球入门”改为“击球入穴”,对游戏者身体素质、场地要求较低,因此迅速流行。从民间百姓、官宦世家、王室贵族乃至天子,都对捶丸喜爱有加,从而出现记载有捶丸的文献与图像等,甚至在墓葬砖雕内都有捶丸游戏的相关图像描绘,其流行程度可见一斑。
目前学界对捶丸活动有较为宽泛的研究,包括捶丸的起源与发展、捶丸与高尔夫球的关系、捶丸的对外传播、捶丸专著《丸经》的探究与考察等等。虽然多数论文都会引用与捶丸活动有关的图像、壁画等形象资料,但缺少专从形象资料出发所进行的探讨。笔者广泛搜集与捶丸有关的卷轴画作、石窟壁画、陶瓷工艺品所绘图像等形象史料,将其所绘画面主体(游戏者)进行梳理归纳,发现基本涵盖民间百姓、官宦富家与皇家天子三种阶层。由于游戏主体存在差异,捶丸图像会呈现不同的风格面貌,这反映出中国古代不同阶层对捶丸活动具有特定的认知。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聚焦于描绘不同阶层的捶丸图像所蕴含的文化观念,这对深入探究捶丸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流行于民间的儿童娱乐
现存以民间百姓为主要描绘对象的捶丸图像多数与儿童有关,例如山东省岱庙所藏宋代石刻《捶丸图》、近现代学者陈万里《陶枕》所载两件宋代“儿童棒击球图陶枕”、辽宁省朝阳县前窗户村辽墓出土《童戏纹鎏金银大带》、明代玉雕《捶丸童子》。
山东省岱庙所藏宋代石刻《捶丸图》所绘应是一个年幼的女孩,只见她上身穿着束身长袍、下身为阔腿裤,为其时流行穿着。双腿轻微叉开,右手持一圆滚滚的黑色小球,左手举一根约有半人长的球杆,该球杆自上而下逐渐细狭,应为“杓棒”。小女孩神态专注,双目炯炯有神,全神贯注地注视前方,作击球状,十分生动自然,妙趣横生。
《捶丸图》石刻
《陶枕》载有两件宋代“儿童棒击球图陶枕”,其中一件描绘了一名儿童手持球杆下蹲击球,另外一件描绘了一名身着长袍的儿童沉心静气、目光坚毅,眼神注视着位于地面的小球,手持球杆而作跃跃欲试状。其笔法简练,构图简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陶枕》
前窗户村辽墓出土的《童戏纹鎏金银大带》呈长方形,四周有边框,框内装饰有多组儿童游玩风车、舞蹈、捶丸等活动图像,其中左侧下方有两个儿童相对而立,各在手内持一球杆状物,其面前有两颗跳动的黑色小球,明显在进行捶丸游戏。
《童戏纹鎏金银大带》
明代玉雕《捶丸童子》全身以软润白玉雕成,周身饰有简约而富有美感的花纹,其双腿贴紧,右手执一柄弯状球杆,左手置于胸前,仿若在欢呼雀跃。腿部后方缀有一圆状小球,惟妙惟肖,赏心悦目。
《捶丸童子》
通过观察这四幅游戏主体为民间百姓的捶丸图像,我们能够发现其往往构图简练,主要由游戏者、捶丸球杆、捶丸球三种元素构成,然而在简练中又有生机,寥寥数笔便将儿童玩乐的欣喜与愉悦勾勒得淋漓尽致,具有纯朴的生活气息,同时表明民间百姓主要将捶丸作为儿童的娱乐游戏。北宋学者魏泰《东轩笔录》记载了一件与捶丸有关的逸事:“江南有国日,有县令钟离君,与邻县令许君结姻。钟离女将出适,买一婢以从嫁。一日,其婢执箕帚治地,至堂前,熟视地之窊处,恻然泣下。钟离君适见,怪问之,婢泣曰:‘幼时,我父于此穴地为球窝,道我戏剧,岁久矣,而窊处未改也。’。”以此而论,捶丸已深入民间儿童的生活,并成为时时怀念的美好记忆。
二、官宦富家的贵族情趣
目前判断捶丸图像的绘画主体为官宦富家的重要依据是图像所展示的场地背景、器具布置、人物服饰等。捶丸游戏所用场地、工具虽然简单,然而官宦富家往往“得好利器”,对球杆、球棒务求豪华精美,并有仆从作为“球童”以陪伴。目前可供研读的图像资料很多,例如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代《蕉荫击球图》、藏于陕西省甘泉县博物馆的宋代《捶丸纹画像砖》、山西省洪洞县水神庙大殿元代壁画、上海博物馆藏明代画家杜堇《仕女图》、香港文化博物馆所展览的明代《秋宴图》等。
《蕉荫击球图》描绘了一幅庭院小景,院内布置有精美奇丽的湖石,湖石后掩映芭蕉数丛,显然为富贵人家。芭蕉旁边有一木桌,装潢简约而透出富贵气象,木桌后有一名年长女子与一个年幼女童,她们饶有趣味地注视着面前正在进行的捶丸游戏。画面主体是一个男童跪坐于地,手持球杆,似要击打圆球。男童的对面有一头戴冠冕的青年男子,或为男童的捶丸老师、或为家族中的兄辈。青年男子手指圆球处,似在教导男童如何击球。《蕉荫击球图》构思巧妙,将素雅的景色与活泼的捶丸活动完美结合,情景交融,使画面更加充实丰富。画面线条苍劲简练,顿挫有力而飘逸洒脱,将富家儿童玩游戏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蕉荫击球图》
《捶丸纹画像砖》描绘的是富家子弟请求老师教授捶丸技巧的情形。只见其刻画了两名身着官宦服饰的人物,两人弯曲膝盖,上身向中间倾斜,共同握着一根呈弧线形状的球杆,左边男人目光炯炯有神,似在全神贯注地听取讲解。
《捶丸纹画像砖》
山西省洪洞县水神庙大殿西面墙壁右上方有一幅《捶丸图》,描绘了一幅在深山峡谷展开捶丸运动的情景,峡谷上方彩云飘动,下方有水溪蜿蜒流动,山水清秀,恬静淡雅。只见南北两侧各有一名身着红袍、头戴冠冕的官宦人物,他们手持球杆,正全身心地投入于捶丸活动。官宦人物身后各有一位持铜锤状物的年轻侍者,左侧侍者用手指向球窝,似乎在为官宦人物行球示意。
山西省洪洞县水神庙上的《捶丸图》
杜堇《仕女图》为临摹五代画家周文矩《宫中图》并经过个人主观创新所完成的作品,其中细细描绘了一幅仕女击球图景。一片平整绿地,旁有茂盛青树,颇为秀丽。间有三位高绾发髻、身着曼妙长袍的仕女,她们微微躬身,目光注视着地上的圆球。左右两侧各有一名身着素袍的侍女,她们怀抱备用球杆,安静地观望着主人进行捶丸活动。
杜堇的《仕女图》
《秋宴图》首次公开于香港文化博物馆《虽小道亦可观——中国古代消闲娱乐》展览,这幅图像描绘了官员崔铣外放,朋友为其饯行并与其进行对弈、捶丸等娱乐活动。只见一位蓝袍男子正聚精会神地使用球杆进行击球,其身后有一位黑袍男子凝神观望,旁边有一位白袍男子侧身观看,神态专注。
《秋宴图》
通过观察以上五幅官宦富家的捶丸图像,我们能够发现官宦富家已颇为重视捶丸运动,《蕉荫击球图》《捶丸纹画像砖》都展示了富家子弟从小要接受相关教师的系统教导,要对捶丸运动进行细致、深入的学习与训练。结合山西省洪洞县水神庙大殿元代壁画、《仕女图》、《秋宴图》等,我们能够发现官宦、仕女、文人等都热衷于捶丸运动。或许,可以推测其时一些富家子弟从小学习捶丸运动,存有博得上层欣赏这一重要原因。与民间百姓相比,官宦富家对捶丸运动的学习更为细致与深入,所用器具更为精细华贵,场地布置美丽淡雅,追求雍容华贵的体验。
三、皇家天子的磅礴气象
捶丸不仅流行于民间以及官宦富家,不少皇家贵族乃至天子都对捶丸青眼相看,元代署名为宁志斋所编写的捶丸著作《丸经》在序文中写道:“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至于明代有《明宣宗行乐图》,其中展现了明宣宗游玩捶丸的景象,这对我们探究皇家天子如何进行捶丸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形象依据。
《明宣宗行乐图》
《明宣宗行乐图》记载了明宣宗游玩击鞠、蹴鞠、射箭等游戏,然而多数场景为明宣宗坐在黄幄内观看侍臣游戏,只有捶丸、投壶为明宣宗亲自参与。就捶丸运动场景,黄幄内有一红布木桌,上有若干球杆,间有三名侍者手持球杆,随时准备为明宣宗服务。明宣宗双手各执一柄球杆,神情专注,似乎在思考击球的角度与力度。
虽然目前仅有《明宣宗行乐图》一幅描绘皇家天子进行捶丸运动的图像,但是我们能够发现皇家天子对捶丸运动有所偏爱。与击鞠、蹴鞠等需要耗费大量体力的运动不同,捶丸对游戏者的体能门槛要求较低,老少皆宜。因此明宣宗青睐于捶丸运动并积极参与,从而享受运动中的快乐感与满足感。
(刘晋,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11期)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