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正文
砥砺2020·抗洪|奋战鄱阳大堤上的抗洪志愿者
12-31 16:30:35 来源:上游新闻

2020年夏季,一场保卫家乡、保卫鄱阳、保卫长江的抗洪战役在江西鄱阳打响。这是自1998年抗洪以来,长江流域出现的一次超标准大洪水。

鄱阳水位在7月12日上午抵达极值——设在流经鄱阳县城的昌江古县渡水文站水位连续3天超1998年水位(23.18米)。鄱阳县城告急,县城东面的昌江圩上垒起了高出地面约2米的沙袋,距离圩堤约500米的洪迈大道上,筑起了长度约3公里的防洪坝,这是保卫县城的第二道防线。

12月中旬,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在鄱阳县湖城大桥上看到,洪水退去后,大型沙船在江滩上搁浅,原在昌江圩上垒起的成千上万袋沙包已不见踪影,远处建设在江堤上的民房露出了深深的地梁,过去的坑洼的水泥路由柏油路替代,焕然一新。5个月过去,在抗洪中,大学生、商人、退伍官兵等一个个自发参加抗洪的身影令人难忘。

鄱阳商会李青江.jpg

▲2020年7月,宁波市鄱阳商会带头向家乡捐款27万元,左二为宁波市鄱阳商会会长李青江。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商会会长带伤组织捐款捐物

7月3日,鄱阳县发生全流域超标准大洪水,该县应急响应在6天内由四级提升至最高级别:红色警报。

“70后”商人李青江是浙江宁波市鄱阳商会会长,鄱阳县田畈街镇人。2019年5月,李青江准备返乡创业,在鄱阳购置了土地用于开办环保砖厂。今年7月5日,李青江从宁波回乡办理建厂审批手续。

12月16日,上游新闻记者见到了个儿不高、穿着朴素、身板笔挺李青江,他说,现在每每回到家乡,经过湖城大桥,都禁不住感叹,联想起和150多个商会成员们向家乡筹款筹物的场景。

“那段时间天天下雨。”李青江说,到了7月7日下午,公司的股东刘新(化名)吃完晚饭后要回老家古县渡镇宁家村,雨下的比较厉害,“晚上10点,我叫他收赶快拾东西开车带父母来县城。到了零点的时候,他告诉我已经出不来了。”

8日晚上,昌洲乡圩堤倒塌。9日,不断传来倒圩堤的消息,将近20个乡镇受灾,这一天,住在县城宾馆的李青江直到凌晨4点才睡下。

“原本计划11日一大早返程宁波,10日晚上的雨势那么大,我想要不要尽商会的力量。”李青江说,他决定从南昌回到鄱阳,一路上,他给各个常务副会长打电话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都响应,支持。”

此时的李青江因为前段时间不慎发生车祸,身体尚未痊愈,脖子上还戴着的矫正医疗护具。

11日,宁波市鄱阳商会联合鄱阳驻宁波流动党支部向在宁波的鄱阳籍企业家等发出抗洪救灾募捐倡议书,希望募捐急需的粮油食品、饮用水、防暑药品等生活物资。

李青江说,宁波市鄱阳商会累计捐款27万元,还有价值数万元的米、油、方便面、矿泉水、面包、八宝粥、功能饮料、蚊香等物资,这些爱心物资在7月11日至14日发放完毕。其中,常务副会长陈万丰出资10万元用于鄱阳镇桂湾村基础建设、副会长吴红泉出资4万元用于鄱阳镇道汊村修路。

鄱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操海鹏介绍,宁波市鄱阳商会是灾情发生后,在全国27个鄱阳商会中,第一家发起行动向家乡捐款款物的商会。

大学生刘先渊与父亲刘怡胜.jpg

▲大学生刘先渊与父亲刘怡胜。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大学生与父上阵加筑圩堤

“爸,我也去!”儿子刘先渊跟着跑了出来,“你别去了,那边很危险。”父亲刘怡胜说。

7月8日傍晚时分,鄱阳县古县渡镇碗子圩马埠段,出现一处险情,抢险人员不足,村“两委”干部连忙从村里召集村民去圩堤抢险。马埠村村民刘怡胜一听到消息,穿着拖鞋就往圩堤上跑。

刘先渊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读研究生,是家里的骄傲。刘先渊的家背靠昌江河,见惯了洪水的古县渡人,却从未见过如此来势汹汹的灾情。因疫情原因,刘先渊彼时还没有复学,父亲刘怡胜因为担心安全问题,不肯让儿子上堤。

“我得去,我年轻有力气,可以帮更多的忙。”刘先渊坚持去圩堤上,“我也是马埠村民,现在我们村有难,大家都去支援,我不能坐在家里。”拗不过儿子的父亲最后带着儿子一起奔向了圩堤。

“村里年轻人本来就不多。”12月17日,正在北京实习的刘先渊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当时碗子圩马埠段出现了多处穿洞、渗水等险情,在村干部等带领下,20多个人一起装沙袋,“第一次干了2-3个小时,手上起了水泡,后来断断续续上堤,跟随爸爸一起值班守堤。”

刘先渊介绍,此后,武警官兵以及各类救援机械等进驻碗子圩,接替了他们的防守任务。

“以前家里发大水,我基本上都在外面求学,偶尔听说防汛抢险的事情,今年因为一直没开学,刚好在家里,可以跟父亲一起护堤。”刘先渊说,有了这次的抢险经历,自己成熟了很多,对防汛知识也有了进一步了解。

除了大学生刘先渊积极参加抗洪外,在古县渡镇宏才中学安置点,从7月13日起,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蔡天豪作为在此安置的灾民申请成为了一名志愿服务者。蔡天豪和姐姐蔡珊珊一起为安置点的灾民打扫卫生、倒垃圾,分餐食等。

远在北京的刘先渊说,接下来就要放寒假,自己回家后,会再次到碗子圩看看,“虽然没有参加1998年的抗洪,但经历了2020年的抗洪救灾,这样才算得上是个鄱阳人。”

抗洪4.jpg

▲今年7月,江西鄱阳,张仁强在抗洪现场。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退伍老兵奋战抗洪一线暴瘦十多斤

洪水持续上涨,鄱阳县城告急。

7月13日晚,鄱阳县防汛指挥部技术指导组咨询专家、高级工程师吴俊亮在接受上游新闻记者,确保鄱阳县城安全主要有两条措施:力保昌江圩朱家桥村段及江家岭村段安全的同时,加筑第二道防线;确保城区段防洪墙和沿河圩青山湖地段安全。

昌江圩位于鄱阳县城东面,该圩堤朱家桥、江家岭段长度约1.5公里,是保卫县城的第一道防线。昌江圩堤在武警官兵的支援下最高处加高约2米,即便如此,洪水仍旧步步进逼,仿佛一股风袭来,洪水就能漫过大堤。

“如果水位持续上升半米,昌江圩可能失陷。”当日凌晨2时许,带领部队驻守在此的江西省武警总队机动支队政治指导员戚广辉说。

今年7月从江西省武警总队机动支队退伍的张仁强也是在这里主动请缨随部队连续工作了14天。

张仁强从部队转业后成为南昌市青山湖区发改委干部,从军16年的他,先后参加过4次抗洪,抗击鄱阳洪灾成为了他终生难忘的经历。

“7月初,我在家跑步,准备回部队办理离队手续,听说原来的兄弟们开拔去了鄱阳抗洪,已经走了一批,第二批准备出发,我就联系跟我一起参军一起退役的杨军营共同建了一个小群,主要是这次一起退伍的战友,商量回部队一起去抗洪的事儿。”张仁强说,他和杨军营决定跟随第二批开拔鄱阳的战友前往抗洪一线,这个提议也得到了部队领导的同意。

“虽然退伍了,我仍然认为自己是一名军人,江西也是我的第二故乡。”籍贯山东的张仁强说,7月10日,他们从鄱阳县湖城大桥打着红旗,雄赳赳气昂昂出发,到了抗洪现场后,自己的感受变了,“害怕、没底,腿打软,这是我唯一一次让我腿软的经历。”

张仁强与战友们进入了争分夺秒与洪水赛跑的阶段,“两班倒,晚上7点干到早上7点,晚班是200多人,主要任务是用编织袋装土,加固大堤。”

“一上午喝了8瓶矿泉水,没上过一次厕所,一点都不夸张。”张仁强说,这样高强度的劳动下,不仅晒黑了,还瘦了十多斤,回到小区,别人都不认识我了,“不是伙食不好,实在是天太热,吃不下去。”

“当地的老百姓也很热情,离开的时候,有人向大卡车扔了一袋冰棍,我们吃着透心凉爽,但心里有一股热流。”张仁强说。

张仁强说,现在虽然退伍了,但回到地方,总是有做不完的军营梦,总是回到夏天和战友们一起战斗洪魔时的场景。

上游新闻记者 肖鹏

二维码.jpg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