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费定向师范生农梫:未来的乡村教师,希望用知识点亮孩子们的夜空
农梫今年刚满18岁,但他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两年后,他将从广西教育学院毕业,回到他生长的地方南宁市马山县,扎根山村,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小他三岁的弟弟完成了医科院校的学业后,也会跟他一样,回到基层做村医。
看似从外面的世界转了一圈,兄弟俩又要回到原点,但农梫并不这么认为,他期待着乡村教师这份平凡的工作。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他,命运已经被改变了。他不再担心穷困,没有布鞋穿,没有早饭吃,只能饿着肚子步行五六公里去上学。
农梫的家乡马山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滇桂黔石漠化治理重点片区县、广西深度贫困县。2015年马山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75个,贫困人口14.9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0.21%。
经过数年脱贫攻坚工作,2020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马山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6月20日,农梫告诉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自己已经很幸运,在成长的道路上,受到很多无私、热心的帮助。长大后,自己也想成为对社会有贡献价值的人。
马山县的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很需要优秀教师扎根于此,农梫愿意去当一束微光,照亮孩子们的夜空,一如他当初被别人点亮。
▲6月20日,广西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生农梫在主题团课上。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敏
贫困的童年
马山县永州镇五弄村四周被山野包围,是个远离城市的“旮旯”。
贫困,是农梫对童年最为深刻的记忆。
农梫的家是一座低矮的瓦房,所有的悲伤都存留在这里。7岁时,他的父亲病逝,同年母亲改嫁。
父亲离世后,家里只剩下两件家具,一张木床、一个木柜子——这就是农梫和弟弟拥有的全部财产。全靠当时70多岁的爷爷拉扯两个孩子长大。
小时候,农梫和弟弟常常跟着爷爷去田间地里干活。几年后,爷爷80岁了,由于苍老和疾病不能再干农活时,家里便断了经济来源和收入。于是农梫学着做家务,领着弟弟干活,为爷爷分担生活的压力。
那时,贫穷就像纷繁的藤蔓一样,四处伸爬过来,将这个家紧紧绑缚住。
农梫晚上会做噩梦,生病了不敢跟爷爷说,只能躲在被窝里难过。年迈的爷爷没有意识到吃早饭对于孩子发育的重要性,农梫只好空着肚子走五六公里去学校,到了傍晚再原路返回家中。营养不良导致农梫无法长高,整个人看起来又瘦又小。
农梫一年四季都穿着凉鞋。大寒时,他的两只脚长满紫通通的冻疮,天气一热,冻疮就变得奇痒无比……
这些都是农梫可以承受的,农村的孩子皮实,对物质的要求不高。而父母亲的爱,才是他真正渴望的。
最初母亲还会回家看望农梫和弟弟,慢慢地也就不来了。
农梫对母亲的情绪是复杂的。他既想念母亲,血浓于水地爱她;又有点恨母亲,狠心丢下他们,再也不来看望;他也能理解母亲,作为独立的人,她应当有其他的选择……
农梫的三个伯父伸出了援手,尽管他们都不富裕,但还是承担起扶养老人和两个孩子的责任。
▲6月20日,广西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生农梫在主题团课上。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敏
英雄先辈
在农梫的眼里,爷爷时常沉默,自己难以知晓他的心事。反倒是年幼调皮、爱打打闹闹的弟弟,跟爷爷更亲近一些。
但是有一个故事,爷爷反复向两兄弟提起——爷爷的父亲农文秀及其两位兄弟,在1950年剿匪中壮烈牺牲。
相关资料显示,农梫的三位曾祖父分别名为农文秀、农文英、农文顺。1946年,三人加入原那马县(1951年那马县、隆山县合并为马山县)地下党游击队,并在龙口乡一带活动。
据广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官网公布的《马山县志》记载,1950年5月,以黄秉琚(原隆山县长) 、谢良彪为首,组织土匪,自编“反共救国军一方面军二十七纵队”在当地进行武装暴乱,这些土匪攻打区乡人民政权,杀害革命干部群众。至1950年8、9月间,土匪先后占领了贡川、石塘、龙口、片联、高圩、林圩、里民、加福等地,杀害国家干部2人,农会干部和民兵60人,群众59人,抢劫稻谷47000斤,烧毁民房30间,抢走耕牛1500头。
农文秀时任地方筹粮员,农文英为游击队中队长,农文顺则是地下党通讯员。暴乱发生后,三人的身份遭到暴露。1950年6月,三人遇害。
“他们原本可以逃走的,但是他们牵挂孩子和乡亲,返回来确认大家的安危,最后被人谋害了。”爷爷告诉农梫。
《马山县志》记载,1951年马山县开始全面进剿,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长江部队和县大队为主力,重点进剿盘踞南屏、杨圩、加福、片圩、高圩、妙圩、石塘、龙口等地的土匪。经过全面进剿,全县共计歼匪2835人(其中击毙357人,俘821人,自新1657人),缴获各种枪支10104支,子弹7618发。肃清土匪后,人民政权得以巩固,社会安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199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向农文秀的后人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批准其为革命烈士。2018年4月,马山县人民政府认定农文秀、农文英、农文顺的革命事迹,三人被批准为烈士,并在屯后设立纪念碑。
农梫听着这些故事长大,对他来说,英雄就是他的曾祖辈那样,是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形象,而不是书本里的概念。他也渴望自己有先辈的勇气,不惧牺牲,为国家做贡献。
▲6月20日,广西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生农梫在主题团课上。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敏
坚定的未来
农梫家所在的马山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滇桂黔石漠化治理重点片区县、广西深度贫困县。2015年马山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75个,贫困人口14.9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0.21%。
经过数年脱贫攻坚工作,2020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马山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脱贫攻坚工作时期,当地政府帮农梫家拆掉了原来的瓦房,盖起了水泥平房。有了新的住处,农梫仿佛看到了一束光。
2018年,农梫考上当地一所重点高中。如果能顺利入读,他将花三年时间考取重点大学,开启另一段人生。但是,贫寒而残酷的现实让他却步。
这时农梫了解到,为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和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从2013年起,广西开始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以农梫的条件,符合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定向师范生的招生要求。假使农梫选择就读该方向,那么他在校期间就能享受免费教育,毕业后按协议定向就业。也就是说,他从开始就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成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
农梫是欣喜的,因为自己的堂哥也是一名教师。堂哥体面又有学识,农梫在他身上看到了理想的具体形状。尽管这份工作平凡无奇、乡村教学资源有限,但在家乡受人尊敬,相对稳定的薪水也能让自己免于饥寒。
于是,农梫选择了做一名免费定向师范生。
在校期间,他担任了广西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团委副书记、2018F全科三班团支书,还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等30多个奖项与荣誉。
农梫16岁时,爷爷去世了,由伯父们继续扶养他和弟弟。
此时,有很多爱心人士向他们伸出援手。
他在自述里写道:“人生是条长河,有时候涓涓细流,有时候滔滔江水,有时候风平浪静,有时候波涛汹涌。不同环境,各异的际遇,塑造着万千种人生。成长中有说不尽的悲欢离合,道不完的曲折离奇。一段段平凡的成长故事,回头看看,却是一串深深的脚印。”
不上大学是否会感到遗憾?农梫说,这份乡村教师的工作已经让自己感到满足。读高中或许能离开乡村,去大城市看花花世界,但那些终究不属于自己,自己本质上还是热爱和属于乡村的。
“那里天地广阔、庄稼繁盛,淳朴的孩子们需要接受好的教育。我也愿意学习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将来扎根于家乡从事教育事业积蓄力量。”农梫期待着未来。
今年,农梫顺利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他向记者表示,非常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如同他光荣的先辈那样,可以在国家需要自己时,贡献一份光和热。
上游新闻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