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一家名叫“省港艳芳照相馆”的店铺在广州惠爱路(后改名中山五路)开业。
在接下来的109年里,艳芳照相馆的师傅们通过镜头,不断地记录着时代的更迭、广州的变迁。有人称,老广州人的家庭相册里,必然有一张照片是出自艳芳。
艳芳照相馆的名人群芳录里,有风云人物孙中山、宋庆龄、鲁迅、李济深等,影视明星陈冲、刘晓庆,和一些粤剧伶人也曾到访拍照,还有原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广州开建地铁1号线,中山路骑楼面临拆迁。艳芳照相馆不得已搬出了老字号云集的中山五路,到了“无人问津”的光塔路,后又搬到朝天中路经营至今。
两次搬迁使得元气大伤,再加上数码相机的流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淡忘了这个曾经记录过时代变迁的照相馆。
直到近几年,社交平台掀起了一阵复古风,艳芳照相馆重获年轻人的关注。
7月28日午后,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走进了艳芳照相馆,感受这座百年老字号的光与影。
▲7月28日,广州朝天路,行人从艳芳照相馆门前经过。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敏
爱复古照片的年轻人
艳芳照相馆位于朝天路老旧的生活区,节奏缓慢悠长。很多不识艳芳的人,最多在走过的时候,往照相馆橱窗里的鲁迅和许广平相片瞥一眼。
这个百余年历史的照相馆,似乎停滞在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顾客踏进门的那一刻就自动进入场景,感受到艳芳特有的气息。
“你想要拍复古黑白照,还是彩色照?”
艳芳照相馆柜面工作人员卢姐敲了敲柜台上的展示图问道。她告诉顾客,2寸的复古黑白照65元,尺寸再大一点的75元,为方便顾客取件,也可快递到付。
正对大门的墙上是大红底色配“艳芳照相馆”几个大字的金边招牌,招牌的左右上角还分别挂着“广州老字号”“中华老字号”两块金色牌匾。另一面墙上贴着各种单位团体合影等大画幅照片。
顾客选择拍复古黑白照。卢姐推了推眼镜说:“去二楼换好衣服,然后到三楼找照相师傅,拍完拿袋子下来付钱。”
顾客拾级而上,到二楼化妆、理头发、更换民国风服装,或者到三楼道具箱子上拿起布偶、塑料花。
三楼有一架“上年纪”的海鸥牌大型立式照相机。它有普通成人那么高的个头,采用的是小孔成像技术。拍摄前需要郑重地做完各道工序,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摄影师才懂如何操作。
在无修图的世界,艳芳照相馆照相师傅的眼光就是判断美的标准,帮助顾客调整拍照姿势,自然成了他们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
“脚可以右边侧一点,收一下下巴。”照相师傅说。
“眼睛看我手指的方向,放松一点。”
在等待拍摄的几十秒中,照相师傅忙着调整相机,镜头前摆好姿势的顾客有点不知所措,他们紧张地保持着微笑,以至于笑肌到最后僵硬起来。
“一、二、三,笑。好,可以了。”
▲7月28日,广州艳芳照相馆,女孩们在二楼对镜试穿民国风衣服。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敏
拍摄过程较为缓慢,但很受年轻人欢迎。
开服装店的小周和几个姐妹,是从潮州来广州玩的。在抖音上看到网友在艳芳照相馆拍的照片后,小周说:“我挺喜欢复古的东西,专门来看看。”
照相馆三楼不通风,就算开了空调也有些热,女孩们额头上冒出些许汗珠。她们拿着纸轻轻擦拭,对着镜子补好妆。
小周平时经常拍照片宣传店里的服装,但在照相馆里明晃晃地灯光下,她还是稍显紧张,照相师傅提示她放松一点,身形不要晃动。
顾客有两次拍照机会,拍好了之后也无法预览,不能挑选,更无法修图成细腰身大长腿 ,只能默认立式老相机的“固执”,寄希望十天后取片时能收获奇迹。
因为决定权都在暗室师傅手中,他们在冲洗照片时,会从两张胶片中挑出自己认为好看的那张冲洗成片。
▲7月28日,广州艳芳照相馆,卢姐在柜面给顾客介绍照片尺寸。摄影/上游新闻 王敏
辉煌与落寞
艳芳照相馆名头最盛的时期是在中山五路(惠爱路)。
根据史料记载,广州越秀区中山四、五、六路一带是广州最早的商贸区。在繁盛时期,这里的骑楼街集中了全市70多家老字号店铺,放眼远望,两旁骑楼店铺招牌密密麻麻,老店鳞次栉比,一派繁华商都的气象。
由广州市政协主编的《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中,广州照相业老师傅林礼庭专门写了关于广州市照相业的起源回忆。
林礼庭称,最初广州的照相馆集中在十八甫,1912年艳芳照相馆开张后,因经营手段灵活,拉到了大半的机关单位客源,照相馆的名声远扬。
为什么照相馆取名“艳芳”,现在已经找不到史料记载。可以确定的是,艳芳照相馆的出现,推动了民国时期广州照相业的发展。
此后星洲照相馆、兆芳照相馆等相继开业,拍照成了当时极为时髦的事情,市民争相涌入照相馆拍照。多家照相馆形成激烈竞争,使得惠爱路的生意取代了十八甫,进入了照相业黄金时代。
▲7月28日,广州艳芳照相馆,很多顾客都被这台老相机吸引而来。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敏
艳芳照相馆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1923年孙中山、宋庆龄与士兵在永丰舰上的留影。
1922年陈炯明发动叛变,孙中山在永丰舰上避难。1923年8月11日,艳芳照相馆的照相师傅登上永丰舰,拍摄了孙、宋及士兵的合影。因年代久远,底片没有保存下来,但此次拍摄任务,无疑成为艳芳照相馆的高光时刻。
另一件被世人口口相传的,便是鲁迅也曾在艳芳照相馆拍照。1927年在中山大学任教的鲁迅和许广平的留影,至今仍挂在店铺的橱窗里。
卢姐的父亲是艳芳照相馆的暗房师傅。1979年,卢姐高中一毕业就进入艳芳照相馆工作,她清楚地记得那年她刚十八岁。
那时,风头正盛的艳芳拥有一百来位员工,大家热火朝天地做着这门时髦生意。每天早上九点,工作人员将条凳摆好开门营业,顾客就像下饺子一样涌过来,排队开单和等待拍摄。
照相师傅忙到不能停歇,暗室师傅常常要加班冲洗底片。晚上八点停止接单之后,他们还要将没有完成的订单全部做完,回家往往要超过晚上九点。
▲广州艳芳照相馆的橱窗里摆放着鲁迅、许广平及友人的合影。图片来源/资料图
大家就在这样忙碌而充裕的日子中,迎来了九十年代,广州开建地铁1号线。影像资料显示,1号线的开工仪式打出大大的标语——“修现代化地铁,建国际化都市”。
1994年,地铁1号线要在中山路骑楼街一带动工。据2007年新快报《骑楼街与2/3老字号消亡》报道,当年关于骑楼的拆除与保护,广州学术界专家与官员、开发商进行了一阵大讨论。
学术界专家认为中山路一带骑楼被拆除,意味着“历史文脉被腰斩了,景观不完整,大伤元气”。后者则认为地铁必须贯穿重要商业街道,要拆除这些“拦路虎”。
最终后者取得了胜利,艳芳照相馆等一众老字号不得不从中山五路搬迁。1995年照相馆搬到了光塔路,艳芳的生意一落千丈。
卢姐说,光塔路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去拍照的顾客非常少,营业收入非常惨淡。2000年照相馆不得不搬至朝天路,这里属于生活区,生意才相对旺了很多。
▲7月28日,广州艳芳照相馆,老师傅正在为拍照做准备。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敏
新旧时光的碰撞
现在艳芳照相馆的营业时间比以往缩短了很多,早上9点钟上班,傍晚6点钟下班。
90后小陈(化名)是艳芳的员工,也是店里两名年轻员工之一。尽管他进入艳芳工作已4年,但跟其他几位已经在这里工作几十年的老师傅相比,“他们在这里上班的时候,我都还没出生”。
小陈在学校学影视专业,艳芳照相馆给他分配的工作是给顾客拍证件照和后期修图——这是艳芳后来新增的业务之一,保持旧技术,也要跟上市场需求。
小陈的阵地总是在二楼,他不太了解三楼的老相机。哪怕只是隔一层楼,上面的工作对自己来说似乎很遥远,“我到现在都没有拍过”。
卢姐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艳芳的氛围很不一样,那时老师非常诚心培养人才,学生也肯长年累月学习。
“进艳芳工作都有严格的培训流程,必须要跟老师傅学,还要考得相关工种的合格证。比如学影相,需要花两年以上的功夫才学得好,不然不能转正。”
▲7月28日,广州艳芳照相馆,年轻的照相师在二楼证件照拍摄区给照片做后期。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敏
艳芳照相馆原经理张国庆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也称,为了培训同行业人,艳芳照相馆自己开设培训班,专门有老师进行系统教学。张国庆学习四年转正之后,就一直留在艳芳照相馆工作。
现在人人都有手机,实体照相馆的市场需求已不像往日那么大,培养新人的成本对于艳芳照相馆来说太高了。
卢姐告诉记者,新人要学会老相机拍摄和暗房冲洗技术,不是简单的事,再加上胶卷本身属于耗材,冲洗胶片的药水也易氧化,最开始上手会浪费不少材料。
近几年网络社交平台掀起了一阵复古风,艳芳照相馆重获年轻人的关注,前来拍照的顾客渐渐多了起来。
年轻人纷纷来到艳芳照相馆,感受遥远年代的气息。他们拿起手机、数码单反记录照相馆的边边角角,艳芳的老师傅们又缓慢地调整巨大的胶片相机,拍下他们的笑意。
似乎,新与旧的碰撞要在艳芳照相馆永不停歇地维持下去。
上游新闻记者 王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