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在历史悠久的兴隆场 寻找用石头砌筑的文物
09-03 07:21:24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重修于光绪二年的回龙古桥。

兴隆场古镇的西寨门。 

过大学城,沿西部物流园旁的垄安大道一直往北,在道路尽头,就是回龙坝镇。

画风瞬间变换,与之前大学城林立的高楼与物流园的宽阔大气截然不同的是,此地的景观,仿佛时光倒流20年。

老炼之前在《沙坪坝文化地图》中看到,在回龙坝镇境内,还有多处历史文化遗迹。这本书刊印于2009年,8年过去了,这些遗迹还在吗?

老寨门

回龙坝镇文化服务中心的吕老师,从1985年就在镇文化站工作,对于镇上的文物古迹可谓了如指掌。他接过《沙坪坝文化地图》,认真翻看了有关回龙坝的图文信息后,很有把握地说,在,都在。

在吕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兴隆场古寨的北寨门。寨门呈单拱双券平砌结构,虽然砌筑寨门与寨墙的石头已有风化痕迹,右上方的石缝里还生长有一棵盘根错节的黄葛树,但总体结构还是基本保存完好。寨门前有一块沙坪坝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颁布时间为2014年8月4日。

一条古老的石板路穿门而过,带我们进入了兴隆场老街。据吕老师介绍,兴隆场是此地的老地名,而回龙坝的得名,相传为清初有陈姓人家在此居住,祖孙二人先后任翰林学士,回乡后在此平坝一带置产建宅,故将宅地命名为回龙坝。民国19年(1930年)设兴隆乡。1981年地名普查时发现重名,更名为回龙坝公社。1994年初,将相邻的保农、三桥及回龙坝乡合并设立回龙坝镇。

兴隆场的老街沿山势而建,街道居于山脊之上,店铺与民居修建在街道两旁。地势宽阔处,房屋进深达数十米;坡陡逼仄处,又多采用吊脚楼的建筑格局,富于变化。如今,行走在老街上,一些年代久远的穿斗格局老房子还随处可见,即使是一些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砖楼房,也很有年代感。而更具年代感的是老街上的老茶馆,茶客们喝着盖碗茶,摆着老龙门阵,仿佛时光倒流。

在接近老街最高点的地方,吕老师带我们拐进了右边一条小巷,小巷的主路是一坡往下行的石梯坎,下到一片相对平缓的地方,我们就看到了兴隆寨的西寨门。

与北寨门相比较,西寨门保存更为完好,寨门两边,还各有一段长短不一的寨墙。在门拱正中的石头上,阴刻楷书“咸丰三年四月中旬”的字迹清晰可见。咸丰三年为1853年,距今也有164年了,由此可推断,兴隆场在之前就存在了。

老石桥

吕老师又带我们去镇上的真武山村寻访古老的回龙桥。

驱车在乡村公路上,一片田园牧歌般的美景。初秋的风已有些凉意,即将收割的稻田呈现出一片片金黄;山坡上的柚子树已经挂果,茂林修竹一片葱绿。

突然,一座高大的渡槽横跨过公路。渡槽由一个大型主拱和两边呈对称结构的八个小拱组成。石碑显示,其完工于1967年3月20日。

渡槽普遍用于灌溉输水,也用于排洪、排沙等,大型渡槽还可通航。渡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700余年,工艺一直沿用至今,在南水北调工程中,40余座跨越山谷和江河的渡槽,成为世界最大的引水渡槽建筑群。

从渡槽左边一条公路拐进去,再过几个小山头,就到了回龙古桥。古桥所在之地,就叫回龙桥社。

回龙古桥横跨于一条小河之上,为单孔拱券石桥,桥面使用石条铺就,拱券由楔形石材垒砌而成。桥身两侧拱券顶端原有圆雕的龙头龙尾,龙头向西北,面对来水方向,龙尾朝东南,指向去水方向,取龙吞来水之意。如今龙头已毁,龙尾还基本可以辨认。从图片上看,桥身上游方向左右镶嵌有桥名,左边阴刻“回龙”二大字,右边阴刻“古桥”二大字及“光绪二年重修”一列小字。但由于两岸竹林过于茂盛,一簇浓密的竹竿挡住了上游桥身,无法看清上面的文字。我们转到小河的下游,才拍摄到古桥全貌。

吕老师说,古桥连接的道路,是原来兴隆场通往凤凰镇的老大路。如今,回龙古桥已被列为沙坪坝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龙坝镇位于梁滩河畔,曾经有多座古桥,在2007年的洪水中,梁滩桥和踏水桥都被冲毁,只有一些残存的遗迹。踏水桥头,还有建于清代的灵感寺。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炼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