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他和团队攻克世界性难题 为港珠澳大桥做足“面子”
04-28 16:13:28 来源:上游新闻

在钢桥面铺设沥青,就像是在玻璃上铺筑橡皮泥一样,既要保证钢板与沥青的粘连性,又要兼顾钢板与沥青的协同变形能力。

郝增恒成为重庆市智翔铺道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港珠澳大桥做“面子”——钢桥面和海底沉管隧道的路面铺装。这是一项世界性难题。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重庆的鹅公岩长江大桥、菜园坝长江大桥、石板坡长江大桥、朝天门长江大桥等大桥的钢桥面铺装,也是由他们所在的公司完成。

4月28日,郝增恒获评南岸区首届10名高层次创新人才之一。

att_1679458.jpg

△郝增恒

把“工厂”搬到桥上

2014年,智翔公司从全国的钢桥面铺装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港珠澳大桥的中标企业,负责钢桥面和整个海底沉管隧道的路面铺装工程。

郝增恒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2004年6月来到位于南岸的智翔公司工作,获得了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港珠澳大桥,是郝增恒升为智翔铺道总工程师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

QQ图片20190428175732.jpg

△受访者供图

港珠澳大桥仅主体工程的主梁钢板用量就达42万吨,更可抗16级强台风、8级强地震,是展现国家实力的超级工程,其设计建设要求之高毋庸置疑。

“比一般工程的标准高得多。”郝增恒说,一般钢桥上的铺装可以人工实施,但是在港珠澳大桥上风太大,“人工操作达不到高技术标准,风一吹啥都吹跑了。”

技术攻关耗费精力和时间,工期越来越紧,怎么办?他们把“工厂”搬上了桥。

QQ图片20190428175743.jpg

△受访者供图

“就是个大房子,算下来超过150个平方。”郝增恒说,“工厂”可以相对封闭避免施工时受风力因素干扰,“房子可以随工程进度向前移动。”

据郝增恒介绍,目前他们的这项发明,已经用到港珠澳大桥之外的另一个大工程上。

用“烘干机”将隧道烘干

“真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快。”郝增恒举例说,海底隧道铺装工程是整个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最后一道主要工程,就在大家争分夺秒抢工期时,却遇到了“回南天”。

“回南天”是当地特有的天气现象,它会导致整个海底隧道像“冷凝管”一样凝聚水珠,甚至汇聚成一股一股的水流。而水是沥青最怕的东西,因为会影响沥青和地面的粘结度,极可能使路面的寿命打折。

“路面铺装就是港珠澳大桥的‘面子’,是全中国的‘面子’,不能有一点点的瑕疵。”郝增恒说,工期再紧大家也只好停下来攻关。

直到最后,他想到利用一种特殊的加热设备,将整个隧道烘干后再进行铺装。“那么长的隧道,可不是一般的烘干机能做到的!”郝增恒说,“我们融入了不少创新。”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全球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这项工程用了4年时间。”郝增恒带着技术团队自主研发,攻克了沉管隧道干燥、全自动喷砂等多项世界技术难题,完成桥、岛、隧总铺装面积50多万平方米。

QQ图片20190428175815.jpg

△受访者供图

团队为荣获年度优胜单位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郝增恒团队为此曾荣获港珠澳大桥年度优胜单位。而他本人,也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上,亲眼见证了大桥的通车。

回到重庆之后,郝增恒专门去电影院看了《厉害了,我的国》,其中第一个故事就是关于港珠澳大桥。

“我感到非常自豪和亲切。”郝增恒说。

4月23日上午,他成为南岸区首届10名高层次创新人才之一荣获表彰,和团队一起共获得122万元的经费资助。

新闻多一点:

把中国技术带到南半球

港珠澳大桥通车半个月后,2018年11月10日,非洲第一大悬索桥——莫桑比克马普托大桥及连接线项目正式通车。

横跨马普托湾的马普托大桥全长超过3公里,是非洲最大跨径悬索桥,建设水准非洲领先。

“这是第一次把我们的技术带出国门。”郝增恒带领海外团队负责了这座跨海湾悬索桥的钢桥面铺装工程。

事实上,作为公司的首个海外项目,在“走出去”之前,他们没料到这个项目的困难远超想象,甚至连他们10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技术都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拿沥青配方来说,由于当地自然条件限制,原来在国内普遍使用的沥青配方原料,在当地根本找不到,国内的化工原料也难以出口到非洲。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郝增恒说,“这个项目代表的是中国,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必须克服。”

作为团队负责人,郝增恒亲自到了非洲,了解当地的原料情况,并根据当地的矿产和化工水平,研制出了在非洲使用的“特殊”沥青配方。

郝增恒说,这是他带着中国路面铺装技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也成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一张闪亮名片。

郝增恒档案

重庆市智翔铺道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2015年,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国公路学会二等奖;2016年,获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奖;2017年,入选重庆市第三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获中国公路学会特等奖、交通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重庆市十佳科技青年”,带领团队获“重庆市科技创新示范团队”。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