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纪录丨古镇秤匠·王泽喜
11-07 18:00:20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传统杆秤制作老匠人  担心手艺失传想要免费收徒弟

微信图片_20171107110630.jpg

杆秤制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前些年,集贸市场、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传统杆秤的踪影,但随着电子秤的普及,如今已越来越难见到使用杆秤了。

在巴南区丰盛古镇,有一位手工制作传统杆秤的老匠人,名叫王泽喜,今年72岁,制作杆秤已经有50多年了。

微信图片_20171107110651.jpg

11月7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专程驱车来到丰盛古镇,探访王泽喜老人。老人介绍,他的制秤手艺传自他的姐夫,而他姐夫的手艺则是家族传承,到王泽喜,已经是第四代了。

刮杆、钻眼、嵌秤星、打磨……环环相扣,每一个步骤都浓缩了传统技艺的精髓。

微信图片_20171107110656.jpg

比如刻度,现在流行用荧光粉来填充。而王泽喜做的,仍然是最传统的“铜花芯”,是用铜丝一点一点嵌进刻度的。虽然费时费力,但耐用。正如老人店中挂着的家训:一丝不苟制秤,公公平平做人。

在王泽喜老人的杆秤店兼作坊中,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见他制作的最大的杆秤,最重可以称200公斤,一般是农村用来称大肥猪等重量级物品用的;而他制作的最小的杆秤精细到50克,这种秤主要是中药房称中药。

微信图片_20171107110704.jpg

同时王泽喜老人也是一个“秤痴”,他收集保存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老秤砣多达100多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

微信图片_20171107110716.jpg

如今,王泽喜老人最担心的是他制作传统杆秤的手艺失传。

他回忆说,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他一个月要卖出5、60杆秤,现在一个月只能卖出10来杆。如果不是丰盛古镇搞旅游开放,他把杆秤做成缩微版的旅游纪念品销售,只卖传统杆秤维持生计都成问题。

微信图片_20171107110726.jpg

随着电子秤的广泛使用和农村青年人外出进城打工,很少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了。平时空闲的时候,王泽喜老人总喜欢到镇子里转悠,帮街坊邻居修理调校他这几十年来制作的老杆秤,用电子称的街坊越来越多,但镇子里的老人们还是习惯用王泽喜制作的杆秤,他们说用起来“顺手,有感情!”

微信图片_20171107110731.jpg

王泽喜老人说,如果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他愿意免费收徒弟。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