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虎头山之行——论一个记者的基本素养

学习新闻学三年来,参加真正的新闻采写活动真的为数不多,所以也极其期待本次的“新闻1+1”活动,本次的活动主题是“乡情”,我和我的组员们选择的是北碚区歇马镇的虎头山,此次在虎头山的采访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非要我来选择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累”。所以我要提的第一点,做记者的基本素养就是身体素养。我认为做记者的第一点就必须做到身体矫健,身体素质过硬。为了给采访活动留出更多的时间,我们第一天必须提早出发,为此我们六点便开始起床准备,并背上我们的脚架,相机等采访器材,赶去采访地点,我们搭乘公交、面包车翻山越岭,终于按时抵达了我们的采访地点——虎头村村委会。与我们的第一位采访对象进行了会面,并开始采访,此时正是上午的11点左右,我们组员以及带队的周晶老师与我们的第一个采访对象进行了交谈,采访结束的时间是12点多。从我们早晨出发到现在,我们坐下来休息的机会几乎只有半个小时,除去这半个小时外,我和组员们全部在38℃的高温闷热的室外,站了将近六个小时,但这仅仅是个开头。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我们四处寻找采访任务,来回的奔波。光是采访对象汪爷爷的住所,我们就跑了四五趟,而另一位我们的采访对象王爷爷,我们则是爬了将近半个小时的陡峭的山路才采访到了他,当时是采访的第二天,天气突变,为了采访任务顺利进行我们还是在山上顶风冒雨前行。山路十分的陡峭,大部分是石板路,石板路上布满了绿色的青苔,脚底打滑,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到山涧里去。令人更难熬的是,我们在山上的这两天,从没有吃过一顿完整的饭。只是拿泡面,小面包来充饥,还要执行着这么艰巨的采访任务。由此我深深的认识到,一个强健的体魄对记者的重要性。

1.jpg

我还想再谈重要的一点就是——交谈能力,因为我们组员全部都是外地的,在出发前我们就非常担心,我们能不能很好的跟本地人沟通,我们听不懂他们的话怎么办?果然在采访中两位老爷爷的时候,这个问题非常的明显。我们小分队五个人,只有我自己能顺利的听懂老爷爷说的重庆方言,这也是因为我妈妈是重庆人的缘故。其他队员全是似懂非懂,造成了或多或少的理解上的偏差。这样的经历又敲响了一个警钟,那就是学习的重要性,学习难道只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吗?生活告诉我们不是,我们要学的还很多,当我们要和其他人交流沟通的时候,他们的语言我们是一定要有所了解的,要有一颗包容进取的心,接纳与我们不同的文化,所谓入乡随俗便是如此。

2.jpg

其次,在沟通中也有艺术,和我们交谈的两位老爷爷都很健谈,在我们一个问题提出后,他可能会有大篇的与本问题无关的回答,这样我们该怎么办呢?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需要的信息没有得到,总的来看,我们的采访也是失败的。我认为在采访的前期,刚开始的时候,前一两个问题,我们可以让采访对象多谈一点,打消他们的防备心理,建立良好的采访关系,让采访的氛围变得自然融洽,如果后面的问题采访对象回答的有所偏差,我们应该顺着他说的再问回来,千万不可直接打断受访者,这样会使他们的思维混乱,我们记者,要做的就是引导受访者说出我们需要的信息,所以沟通至关重要,可直接决定作品的质量,我们要极为重视。

最后我还是想把那句话说出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书本上学了那么多的新闻学概论,教我们怎么样去当一个记者等。到现实看来我们还是没有做好,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正所谓书上学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做一名记者,不是读几年书就可以,最大的学习,最质变的成长还是在真正的采访实践中。

文/宋渝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