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一加一”路上那些朴实又可爱的人

此次新闻1+1活动,我们小组跟随周晶老师探寻北碚区歇马镇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达人。我们从21号清晨出发,中午到达歇马镇并与其街道办的张老师取得联系,张老师首先带领大家前往第一个目的地:歇马镇虎头村。虎头村位于虎头山上,从外界进入没有专门的公车,所以交通非常不便,以至于在发展休闲农业之前这个村子还是一副萧瑟的景象,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现象在这个村子里是很普遍的存在。直到前几年村里决定与企业合作,发展休闲旅游,这才使村子里一步一步的富裕了起来,年轻人们看到家乡的建设成果,也积极的返乡创业,大大小小的农家乐、虎头山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城里的游客放松闲暇。我们一行人在此停留了一天,采访了村里的王书记和张主任,了解了虎头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也走访了一部分的村民,了解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

在采访张主任时,总能被两三个背着背篓、手拿着工具的老人们所吸引,他们佝偻着背,步履蹒跚,鞋上沾满的泥土也正说明他们刚劳作回来。采访完张主任,一位老大爷好奇的问我们说:“你们是记者吗?”我们回答道:“是的,我们来采访你们村。”经过一番交谈才知道他们刚刚采了一些花苗准备要去给种花,我说;“爷爷,我跟你们去看看吧。”起初刚来虎头村采访时,最怕发生的是沟通上的问题,怕当地的村民说的重庆方言我们难以听懂,直到接触了这两位村民让我感受到村里人的朴实和热情。记得其中一位爷爷看到镜头总是激动地给我们说许多自己的感受,以至于我们都没找到机会插话,我们一边无奈一边看到老人如此热情又不好打断。另一个随行的爷爷似乎知道了我们的难处,连忙调侃道;“你莫说了哟,你听人家记者的问题嘛。”至今想起,我还是觉得既可爱又好笑,仿佛之前大家担心的问题也并没有那么严重,即使我们与村民的沟通交流再困难,无论我说一遍两遍还是三遍,这些村民们总是耐心的倾听我们的问题,在我们听不懂的字眼上也是反反复复的强调好几遍。这些村民们是把我们当朋友、当自己人来对待,对于我一个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人,这种乡邻之间亲切、温馨又淳朴的感情是让人印象深刻和羡慕的。

1.jpg

此后的第二天我们小组内包括我的另外两个人下山,准备去探寻一位扑克牌手工达人——张永红阿姨。我们跟随街道办的张老师来到歇马镇的华伟社区,在社区中心的一间活动室内我们见到了张阿姨和社区内另外两位阿姨,这两位阿姨不仅是张阿姨的街坊邻居,还是张阿姨的“学生”,除此之外,张阿姨在华伟社区还遍布着许多的“学生”。

5.jpg

起初张阿姨看到镜头,非常不自然,连忙说道自己不上镜不喜欢镜头,但是随着我们慢慢询问她关于扑克牌折纸的事情,她慢慢放下了芥蒂,津津有味的跟我们聊起了她利用扑克牌废旧利用的故事。张阿姨说自己已经做了十几年,因为自己非常喜欢做这个工艺,有的时候还可以做到忘记了不睡觉。她觉得虽然做一个这样的成品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是做好的成品送给街坊邻居甚至教会她们一起做,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看到张阿姨将一副副扑克牌摇身一变做成精巧的收纳盒,我们一行人也非常好奇其中的工艺技巧,拜托了张阿姨现场教授其中的玄妙,虽然张阿姨手上还带着伤,不能太用力,但是她依旧非常热情的答应了我们的请求。

1.jpg

小小的扑克牌虽然变成一个精妙的工艺品,虽然阿姨口里总说简单,但是我们上手了才知道并不容易,对折、正反、间距、粘贴都是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稍微哪一步骤出了差错可能都会导致整体的不协调,所以张阿姨私底下应该是花了很多的功夫和心思,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几年的钻研、琢磨才会达到如此得心应手、驾轻就熟的境界。

张阿姨也给我们介绍了她制作的不同形状的收纳盒,稍微大一点的可以拿来当果盘,隔层多的可以放在床头柜放放眼镜、遥控器等小物件,这些废旧立新的创意展现了乡镇居民们生活中智慧的结晶,这也是乡镇文化自信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1.jpg

上午采访完折纸达人,下午和另一队人马汇合前往位于歇马镇解放台社区中心的老年大学,听说在这里有瑜伽班和声乐班供退休了的中老年人学习。抵达教室门口就被一阵美妙的钢琴声吸引,一位身材微胖的阿姨的手指正在钢琴键盘上起舞,行云流水,在她的身旁还有三四个阿姨拿着歌谱高声歌唱。

除了曼妙的钢琴伴奏,旁边教室也突然响起了手风琴的乐声,拉手风琴阿姨陶醉在音乐中,直到看到我们的镜头不禁害羞的露出了笑容。

 

看到课前的这一幕,我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温暖和力量。也许是这些阿姨们在音乐中找到的归属感和共鸣感交织的一种特殊情感,我不禁想:他们生活在乡镇,不能像城区的同龄人有许多的社交活动和条件,也许家里也有许多的事务需要照料,她们的皱纹和发福的身材诉说了她们的年龄,但是在那一刻、沉浸在音乐的那一刻她们是如此的自信如此的自如,对身边的人也投射出充满信任和期待的眼神,这真是人用心创造出的一种神奇的力量,即使在有限的环境内也无法掩饰它所闪烁的光芒,真是一群可爱又可敬的人。

至此,我们小组的基本采访已经完成。回到学校后整理素材发现歇马镇上赶集那一次的照片很有意思,充分展现了最原始的民风民貌,于是我们于24日早晨再次出发前往歇马镇。根据当地人说,歇马镇的赶集日是逢一、四、七,我们去的那天刚好逢四,因此我们可以再次感受乡村赶集的市井气氛。

在公交车上,赶集的气氛已铺面而来,源源不断的背着背篓的爷爷奶奶们,脸上挂着笑容与同去镇上赶集的人交谈,也许是说:我今天要买到什么或者又是哪一家的菜比较新鲜哪一家的菜比较便宜......

第一次在集市上看到的一个哑巴老爷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个人摆着小摊在街角处,因为不会说话,所以他在要卖的簸箕内写上了“残疾人哑巴 19元”的字样。

我每次经过都会观察他许久,不知道是不是交流不畅的原因,每当他看着旁边生意不错的药材摊,总是摆着一副丧气的样子,但是一看到我们的镜头他又坐的端正起来,夹着腿把手握在一起,露出浅浅的微笑,表现出一副平静的样子,我想也许是因为没人给他专门拍过照,他想在镜头里更好看一些才会如此。如果他会说话,我多想听听他的故事。

在集市上我发现各种被母亲带来赶集的小孩也是不能被忽略的部分,这也许是他们接触市井文化、传承市井文化的某种联系,他们总是瞪着大大的眼镜在妈妈的背篓里看着这个神奇的世界。在我的镜头下还有互相搀扶着赶集的老夫妇、独具一格的刻盘大叔,赤着上身拔火罐的大叔......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们和他们的故事聚集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为这一趟“新闻1+1”之旅徒增了不一样的色彩。

文/曹思涵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