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南川点赞!《重庆日报》整版聚焦!

NEWS

“乡村振兴战略”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这是我国今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部署。如何将乡村振兴政策红利转化成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重大课题。

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有关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科学谋划,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党建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重庆日报今起推出“乡村振兴重庆行动”系列报道。首篇整版报道了咱南川!

▽▽▽

一起来看看都说了些啥?!

核心提示

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垃圾数量与日俱增,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垃圾围村”现象。由于垃圾清运体系不完备,不少地方还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农民的强烈诉求,是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普遍性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亟待一场“垃圾革命”。

从重庆主城出发,沿着包茂高速往东南方向驱车约一小时,“重庆市美丽宜居村庄”——南川区木凉镇汉场坝村的标牌便映入眼帘。

和以前不同,时值盛夏这里也闻不到一点异味,街巷整洁,绿树掩映,清风徐来,景美气清。

曾经“围困”汉场坝村的垃圾,去哪儿了?

木凉镇全域位于重庆生态大观园核心区,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而汉场坝村,又是木凉镇的“脸面”。

在汉场坝村,5000多亩耕地接近一半被流转出去,玫瑰园、泥鳅山庄等乡村旅游项目遍地开花,各类民宿、农家乐有50多家,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物质生活不愁了,但村里的生态环境与村民的卫生意识并未同步跟进。

一年多前,汉场坝村和很多农村一样,垃圾堆在路边、抛撒地头、倾倒河渠,环境被污染,地下水被污染。

“马屎皮面光。”说起过去的环境,木凉镇分管环卫的副镇长唐小波直摇头,“不少村民的房子修得漂漂亮亮,却不注意卫生,尤其是厕所,大部分是旱厕。”

这种厕所,一般是在猪圈旁挖个坑,边上垫两块砖头作为蹲位,卫生状况很差。唐小波把上旱厕称之为“笑、叫、哭、跳”。

笑,就是厕所几乎没有遮挡,一不小心就要走光,让人发出尴尬的笑;叫,即厕所里长满蛆虫,城里人借个厕所就要被吓得“叫起来”;哭,指的是蚊子多了,叮得人哭;跳,则是下雨天雨水把粪污冲出来,上个厕所要跳着走。

旱厕没有任何排污设施,粪便直排堰沟,再通过雨水排到村里的龙川江,污染水质。

其他垃圾也不少。“随手扔、随处扔,就为了图方便。”村主任陈所伦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经过他们一次又一次劝导后,垃圾随手扔的现象倒是少了一点,但是不少人改为用土掩埋或者用火焚烧垃圾,依然没解决问题,还徒增森林火灾隐患。

尽管做了许多工作,但人们习惯依旧,汉场坝村的人居环境始终没有根本性好转。

“不能说差得没法住,但这绝对是大部分农村的一个缩影。”唐小波说。

去年底,汉场坝村被划入南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综合试验示范区核心区。作为乡村生态振兴的重头戏,一场“垃圾攻坚战”就此拉开序幕。

这场战役怎么打,曾深深困扰唐小波和陈所伦。

“光是我们起劲儿没得用,要想方设法把老百姓发动起来,先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唐小波对陈所伦说。

今年3月上旬,汉场坝村陆续开了几场院坝会,目的只有一个:让大家把散养的鸡鸭鹅等家禽卖掉,或者改为圈养,最好是在自家林地里圈起来养,做好粪便收集工作,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会的村民们本来也意识到,整治环境,自己是受益方,没想到村里的第一步举措就是要改变他们的养殖习惯,顿时反对声四起。

“这都散养了一辈子了,啷个突然就要喊关起来养。圈养的鸡肉不好吃,到时候卖不出去咋办?”村民徐代华喂了20多只鸡,听说了这个政策,他有些不乐意。

也有个别赞成的,“散养的话,粪便到处拉,不好清理,我们村好久才能搞得干干净净?”

……

经过几番拉锯战,大部分村民还是被说服了。可圈养家禽需另外搭建圈舍,不少人觉得麻烦,便开始处理自家的鸡鸭鹅。镇里一看,不破不立,索性帮着村民们兜售家禽。唐小波花了500元买了两只老鸭子,陈所伦买了4只土鸡……

此后,村里又连续开了几次会,将村里人居环境整治的计划广而告之。这一次,大家顺顺当当签订了承诺书,纷纷开始清除杂草、淤泥,做好个人卫生和垃圾分类,把自己的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汉场坝村的环境整治迎来了“开门红”。

趁着这股热乎劲,汉场坝村发起了大扫除,把存量垃圾清扫一空。同时,依靠上级财政投入和村民投工投劳,村里还给村民的房屋刷上了真石漆和白漆,安上了木框窗,新装了污水管道。以往村里随处可见的旧砖破瓦、柴草垛,也得到了集中清理。砖头除了用于改厕外,多余的用来铺设道路,或者修建村级活动广场,柴草垛也通过多种方式被“消化”了,整个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

“垃圾清理必须从源头做起,这需要广大村民参与。”唐小波说。

在汉场坝村的主干道上,每隔二三十米远就放置有果皮箱,方便游客。人行便道沿线和村民聚居点周围,则密布分类垃圾箱,方便村民丢弃垃圾。分类垃圾箱有3个桶,一个用来装纸张、玻璃、金属等可回收物,一个用于装剩饭剩菜、果皮果核、菜叶菜根等易腐垃圾,还有一个是装尘土、烟头、尿不湿等其他垃圾。村民家里同样放置了3个类似的小垃圾桶,用于垃圾分类。

“这个东西好,大家一眼就清楚哪种垃圾该放哪里。”89岁的村民叶成瑛告诉记者,自己在村里住了几十年,从来没有觉得这么干净过。

村民们把垃圾分类,放入就近的垃圾箱里,村里的保洁员定时将垃圾箱里的垃圾清空,通过小三轮车运到村头的垃圾堆放点,堆满了即通知镇里的垃圾车来转运,最后在区里的垃圾站进行处理——这样一个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的闭合流程,有效保证了汉场坝村的垃圾不再跑、冒、漏、撒。

“环境好了,大家也不好意思再乱扔乱丢了。”叶成瑛笑呵呵地说。

汉场坝村的村容村貌大变样了,但整治环境的脚步并没有停下。

“要把这种干净保持下去,得引导村民从根本上改变卫生习惯,用市场化手段来推动工作。”木凉镇党委书记向兴红说。

于是,镇里为汉场坝村设计了一系列将垃圾“变废为宝”的措施。

例如,每户村民,每月要缴10元的清洁费,而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项目业主则加倍缴纳。这样一来,村集体每月可收上万元清洁费。

这笔钱的用途,一是支付3位保洁人员的工资,每人每月1800元,二是购买一些生活物品,村民可用积分来兑换这些物品。

垃圾兑换物品,这是村里实施的另一项制度。“农户交回可回收垃圾时,每一袋算一分,10分可以换一块肥皂,20分可以换一袋洗衣粉,30分可以换一把拖把,累计的分值可作为评选十星级文明户的依据。”陈所伦介绍。

这个做法,得到了村民的普遍欢迎,他们不但把家里的可回收垃圾都收集起来,甚至还有人漫山遍野找垃圾——设在村委会的3个用于回收垃圾的大桶,常常是两三天就装满了。“这个法子好,不仅让我们换到了生活必需品,还引导我们养成了不随手扔垃圾的好习惯,改善了村里的环境。”汉场坝村四组村民李金会说。

目前,汉场坝村正在修建阳光垃圾处理房,通过高温处理把餐厨垃圾变成有机肥,再还田到花卉园、果树园中,实现可回收垃圾的循环使用。

此外,一些过去被当作垃圾的废弃物也得到了合理利用,例如,旧房拆迁下的檩条改造成秋千;废弃的自行车、轮胎、瓦罐摆出造型当装饰;竹子、树木搭建成凉亭……

人居环境的改善,促进了汉场坝村产村融合、景村一体。这不,总投资达3亿元的两个乡村旅游项目刚刚谈妥,正准备落户汉场坝,村民们增收更有着落了!

图片由南川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任前蔚拍摄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