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傅高义:一个“没想过”从事中国研究的外国人,成了中国通,理解了中国梦
12-22 08:34:18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东方网·纵相新闻消息,12月2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对傅高义(Ezra F. Vogel)去世的消息作出回应道,傅高义教授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方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傅高义教授为促进中美沟通与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做出了不懈努力。我们将铭记他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所做的贡献。"

当地时间12月20日,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在推特上发布讣告,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Ezra F. Vogel)因接受外科手术后恢复不佳,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奥本山医院离世,享年90岁。

费正清东亚中心主任、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社会学家、汉学研究学者……诸多的职位和头衔足以证明傅高义与东亚文化研究的深厚渊源。然而,尽管在哈佛早已拥有了"中国先生"的称号,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对于傅高义这个名字的了解,也许还是源于那部《邓小平时代》。

与中国结缘

2000年退休后,傅高义花费十年时间,通过阅读大量文字材料,采访包括党史专家、高干子女、在邓小平身边工作过的高级干部和深度参与时代进程的超300位人士,完成了这部被誉为"了解当代中国的必备著作"的作品。也正是因为这样严谨的态度,该书的成稿时间比原先计划的五年整整晚了一倍。

一个美国学者,为什么要花那么长时间写一本中国领导人的传记?

谈及写《邓小平时代》的初衷时傅高义曾表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美国人应该了解这种伟大的变化。"依我看,中国的主流还是邓小平走的路。美国读者不太了解邓小平,所以要理解中国发展的背景,就应该多了解邓小平。"

在傅高义看来,哈佛大学教授与费正清研究学院前院长的身份让他拥有着足够的人脉,而充分利用这个资源,是一种责任——"一个好的(研究中国的)教授,责任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学生教书,而是也让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国。"

也是出于这样的想法,傅高义曾多次来中国居住,短则数周,长则数月,并把自己的所见和感受提供给西方学术及媒体。

1973年,傅高义跟随美国国家科学院赞助的代表团第一次访问中国,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美国代表团。

80年代以后,傅高义则每年至少来一次中国。由于改革开放从广东开始,傅高义对中国的研究也始于广东。当地100多个县,他踏足70多个。"没有第二个外国人得到过这么一个机会,可以从广东的内部来考察这个省份,因此我感到更有责任来记录这个省的很多细节,力求把这里的发展实情提供给西方的学术群体。"

据新华社2019年10月的报道,傅高义最近一次访华是在2018年10月,当时他还从北京到山东体验了一下中国的高铁。

傅高义说,他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是茅盾,认为最方便做中国研究的城市是广州和北京,在美国的时候每个礼拜还会见各种各样的中国学者……而就是这样的一位"中国通",在30岁那年被问及是否愿意研究中国时,他曾回答:"没想过。"

当年,东亚研究中心的一位教授告诉他,哈佛大学获得一笔基金,想培养研究中国的年轻学者,可以留在哈佛教书。也就是这一机缘,改变了傅高义一生的轨迹。

决心从事中国研究后,这位年轻学者很快为自己取了现在的这个中文名字。

2013年3月23日,傅高义在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他向媒体透露,自己的中文名字别有深意。

"Vogel是个德国姓,发音很像中国的'fugao'。名字Ezra的第一个字母是E,取其谐音,就选了'义'。我知道在中文里,'义'也意味着有很高的道德标准,而这正是我想追求的"。

观察日本,启示美国

傅高义不仅是一个"中国通",对日本也有很深的研究。

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毕业后,傅高义原本的规划是留在学校做美国社会研究。但当时的一位教授建议他:"如果想要搞好美国社会学研究,就应该到国外去,先了解国外不同的文化;做比较研究,应该去相对现代化的国家,最好的选择是去日本。"

于是,1958年,傅高义和妻子一起去了日本,在那里待了两年,学日语,做田野调查。之后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日本的新兴中产阶级》,从人类学视角聚焦日本中产阶级。通过这部作品,他"成为有关现代日本的最前沿的美国观察家之一"。

傅高义给自己的定位是"旁观者"。他说他喜欢中国,也喜欢日本。而让美国人以尽可能中立客观的角度了解亚洲文化与社会,从而为改进美国社会提供必要的借鉴,也一直被他视为使命。所以,不仅是学术交流,只要是利于中美两国互相了解的,傅高义都积极参与其中。

1995年,傅高义二度担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在任期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哈佛大学,这是历史上首次由来自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对哈佛大学师生发表演说,这也为哈佛大学与中国的互动打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0多年过去,在中美建交40周年之前(2018年),傅高义再次谈及了他眼中的中国和中美关系。他向媒体表示,中美关系这几年变得比较紧张,其中当然有特朗普的原因。而为了重建互相的信任,特朗普政府应多任用了解亚洲情况的人、更多地接受专家的建议。"白宫里有一两个人是了解实际情况的,但是还不够。"

就在本月初(12月1日),傅高义在北京香山论坛视频研讨会上再次表示,目前中美关系处于历史的低谷,这对两个国家都是不利的。他认为,美国当选总统拜登给中美关系带来新的机会,中美之间应该从高层会晤、专业人士以及工作层三个层次进行推进。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与会中俄专家的认同。

傅高义强调,美国不应该诋毁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所做的建设性努力,应该承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公平地对待中国。

美国将来还会有傅高义么?

傅高义去世后,其另一著作《日本还是第一吗》的中文译者、中日近现代史研究者沙青青向媒体表示,傅高义是能从东亚的大视角给予独特关照的教授,其视野与见识,可能是目前美国东亚研究界所稀缺的。

1969年,傅高义出版了《共产主义下的广州》,详细介绍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土改的过程。那时候的傅高义已经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研究风格。他不因意识形态冲突而对他研究的对象做高高在上的审视或批判,而是以专业学者的态度,冷静地对一个复杂的社会做出观察和分析。

傅高义坦言:"尽管美国有些人非常反对共产主义,但当时我们中的大部分中国问题研究学者并不会对共产主义反感。我们知道我们的目标不是对共产主义提出批评,而是要努力客观地去理解它,去认识这个社会的活力和发展。虽然那时还有很多政治家牵涉到'冷战',但我们学者中已经对那些极端的'冷战'斗士持批评态度,我们只想努力地去理解真实发生的事情。"

此外,傅高义还曾在2013年就发表过自己对"中国梦"的理解。他表示,他认为的"中国梦"是在和平的时代,人民生活幸福,可以享受良好的教育,可以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和工作,没有战争,保护环境,有文化。"我个人认为,'中国梦'和'美国梦'或者其他国家的梦想都差不多,可以说这是全世界共同的梦想,中国人一定能够实现。"

而在沙青青看来,傅高义的去世,也代表着自费正清时代以来美国那辈东亚学研究者时代的最终谢幕,以后有没有后继者还很难说。"毕竟如今的学术界专业分工日趋精密,有大视野者反倒越来越少。"

"这批人不仅是学者,也是战后美国对东亚政策制定的实际参与者与见证者。在如今这个时间点,傅高义的去世更具象征意义。"

原标题:傅高义:一个“没想过”从事中国研究的外国人,成了中国通,理解了中国梦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