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消息,男性的阳刚之气,又一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1月28日,对于全国政协委员的“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教育部回复“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来自央视的评论,令这一话题激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讨论:“如何理解‘阳刚之气’?男性在风度、气概、体魄等方面表现出刚强之气,是一种美,但阳刚之气并不等于简单的‘行为男性化’。教育不只是培养‘男人’、‘女人’,更应注重培养人的担当和责任感。”
在央视官方微博下,150万网友为这段评论点赞,“放下性别刻板印象,正视每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愿每个性别被平等对待,不要任何语言和行动上的歧视”等网友评论,则得到广泛认同。
“娘化现象”“中性趋势”“重塑阳刚之气”,从来都不是新鲜话题。在伦敦艺术大学校长格雷森·佩里的著作《男性的衰落》中,他就以家暴受害者、异装癖和标准男性的亲身经历,反思现代社会的性别构建,真诚地讨论男权社会给男性群体带来的压力。这本书在英国掀起了关于男子气概的对话和讨论,并被全球媒体广泛报道。
格雷森·佩里在书中指出:“越是贫穷、不发达、人均受教育程度低的社会,越需要革新他们对男子气概的定义,使之与其时代相匹配,因为这些国家在发展中受到的阻力,极可能就来自它们的男子气概。”
“娘化”危机,男人被摧毁?
去年12月,26岁的英国男歌手哈里·斯泰尔斯登上了美版《VOGUE》封面,这是该杂志创刊128年来首次以男性做封面。
围绕去性别化的概念,哈里以各种裙装出镜,却引来舆论的讨伐,“男人的阳刚气都去哪了?社会就是因为你们才败落的。”
黑人女作家坎迪斯·欧文斯在网络上抨击,“如果没有强壮的男人,没有一个社会能够生存下去,把阳刚气的男人带回来吧。”
在这场舆论大战中,支持者提出,英国国王亨利七世就穿着裙子,上世纪70年代“华丽摇滚”盛行,朋克音乐教父伊基·波普、摇滚巨星大卫·鲍伊都以女性化形象引领过时尚,“都21世纪了,还有人的思想会如此狭隘,太可悲。”但反对者则坚持,让男人穿裙子就是试图妖魔化和摧毁阳刚的男人。
蔡徐坤
“娘化现象”早就在中国被热烈讨论。自“韩流”席卷以来,小鲜肉逐渐革新中国娱乐圈的审美。鹿晗、蔡徐坤等流量明星无不是五官俊美、妆容精致,加上白皙皮肤和瘦削身材,营造柔美少年感。纵观近年的选秀舞台,男孩也经常化浓妆、戴美瞳,以干净、文弱或妖娆的形象登台,早已打破过去对男性角色的传统认定。
一份来自95后时尚消费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20%以上的95后男生都逐渐开始接受化妆,他们使用面膜、防晒霜、BB霜,甚至文眉、化眼妆。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她经济”崛起,女性对男色的消费直接导致性别特征模糊的审美成为流行趋势。
河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王伟滨十年前去首尔参加学术会议时,听到几位西方教授谈论正盛行于韩国的“花样美男”,几年后,这种审美就在中国风靡。
王伟滨认为,“花样美男”并非亚洲独有,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女性化的男人与古希腊罗马时期肌肉发达的男性形象就截然不同。在达·芬奇、提香、拉斐尔等大师的画作里,随处可见温婉细腻的男性形象。
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
科学科普博主“三思逍遥”撰文称,男性阳刚之气在中国出现的历史不过百年,“在中国数千年的主流思想中,理想男性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文弱书生,是道家清静无为的智者,从来不是赳赳武夫。”直至蔡锷、梁启超等知识精英在国家“千年大变局”时,才引入这个西化概念,并大力倡导,以军事化的体育训练为手段,重塑中国男性的身体、气质及民族品格。
王伟滨认为,性别角色本就是个‘“社会建构概念”,而不是生物学概念,因此,自然不会一成不变,“当社会地位不再主要依靠‘蛮力’来获得,当发达的大脑比发达的肌肉更显有效,‘美男子’的形象和地位也在渐渐改变。”
失控的男子气概
在《男性的衰落》中,格雷森·佩里给出一组数据,英国45岁以下男性最常见的死因是自杀,全球范围内,男性自杀率是女性两倍。这些悲剧的原因不在于男人的性别,而在于传统社会赋予他们的性别角色:“娘娘腔”免谈,要追寻成功和地位、被人仰望,要独立解决问题、承受压力,要压抑痛苦、掩藏悲伤……
格雷森·佩里认为,说起男人,阳刚、坚强、理性、独立、自信、勇敢都是代名词。但对一些男人来说,这样的男子气概可能是致命的负担。
英国人类学家保罗·威利斯在其经典著作《学做工》中,以田野调查的方法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为何选择继承父业。这些工人子弟并非智力不够或不努力才选择继续在底层工作,而是他们相信,“体力的行事方式就是一种男子汉的方式,智力的方式则是女性化的”。他们否认读书的价值,藐视学校,认为那些做高薪脑力工作的人是“娘娘腔”。这些“坏孩子”把自己设想为具有男性气概、具有反抗意识的群体。最终,他们丧失了从事中产阶级工作的资格,在底层社会角色中完成自我诅咒。
格雷森·佩里发现,全球诸多问题都源于失控的男子气概,放眼全球,过时的男子气概到处引发犯罪,挑起战争,限制女性发展,唆使男人搞垮经济,“一场有关时尚潮流或谁负责洗碗的对话,可以迅速升级为关乎强奸、战争、恐怖主义、宗教压迫甚至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等的各式各样的辩论。”他想传达一个信息:男子气概背后所背负的“社会责任”“性别气质”等刻板印象,会随着社会男女权利平等的到来而不断变化,直至衰落。
“三思逍遥”写道:“从统计学的角度看,这其实就是一次均值回归。男人不是天生的钢铁,但在某个社会阶段,需要你成为一块钢一块铁,而这样的环境压力一旦消失,人们自然会开始反抗,并回到自然状态中,至于当秋千回摆时会不会摆过头,这大概是难以避免的。”
王伟滨撰文称,文明社会不应硬性规定哪种形象才是“合适的”性别形象,审美的多元化,恰说明一个社会的健康性。当下“女性化”男性形象太过盛行,做些矫正,也还有些必要,“与其谈论外貌,不如关注实质。男子气自有其积极进取、敢于冒险、敢于担当的一面,但中性化,甚至阴柔些,那种包容、低调、温和的处事态度,也有其积极意义。不偏重一方,才是正理。”
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教育部增强孩子的体能训练是一件好事,但要警惕“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法对那些性格安静内向、不擅长体育、甚至身材矮小的男孩造成歧视,“阳刚是我们对男性刻板印象的怀念,今天的社会已经朝着协作化、精细化的现代分工发展,刻板的阳刚已经不合时宜。”
原标题:“男性危机”再引热议,刻板追求阳刚已经不合时宜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