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李大钊生前最后一张照片:刽子手本想取笑,没想却拍下了国士雄风
07-04 09:01:01 来源:知行路上道历史

20210704-090202-931-4.jpeg

中国国家博物馆0001号展品很特殊,它是一副绞刑架,第一位被它绞死的人物也很特殊,在中国革命中处于开篇者的角色,他就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先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李大钊同志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与其余19名革命者共赴刑场,英勇就义。

他们最早醒来,却最先死去。

20210704-090202-931-5.jpeg

图 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

本可为自己活,却选择为众生死

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出生于河北乐亭,早年靠祖父教养,清末考入永平府中学,后又进入刚开办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开始有了忧国忧民之心,与发妻赵纫兰成婚几年之后,独自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也就是那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回国后开始投身新文化运动。

20210704-090202-932-6.jpeg

守常先生是一个文人、一个思想者,也是一位用笔杆子撼动中国华夏大地的革命者,他的著作是革命史上的丰碑:

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最早向中国人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文献。

1920年指导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从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准备。在送陈独秀离开北京躲避缉捕的路上,看到一路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他们二人痛下决心要在北京、上海等地建党。

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为了唤醒更多中国青年的血性。

20210704-090202-932-7.jpeg

1922年他奔赴上海拜见孙中山,代表中共提出加入国民党的建议并得到孙中山的同意,于是守常先生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牵线人,并且成为“跨党”身份主席团的成员之一。但世事无常,不久之后,局势紧张,他开始被军阀通缉。

1927年4月初,奉系军阀张作霖破坏国际惯例闯入苏联使馆逮捕李大钊等人。

当时与父亲在一起目睹整个过程的李星华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回忆那个极其恐怖绝望的抓捕现场:“‘不要放走一个!’粗暴的吼声在窗外响起来,……一个坏蛋立刻冲到跟前把父亲的手枪夺过去了。”

在被捕之前他曾经有多次离开的机会,但他却说:

“我不能走,我走了,北京的事谁来做呢?”

20210704-090202-932-8.jpeg

图 左为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李大钊那时是北京大学教授,他本来可以自己安生过小日子,却选择了为革命奔波、流血牺牲。

难道因为他天生就是英雄?生来就扛着赤旗?

他的选择是时代需求催生的,他稳重与激情并存的个性体现着山河破碎的时代中国青年人的热血与骨气。

在遭受挫折与伤害、经历迷失与彷徨后,依然执着于理想与信仰,究竟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们。

20210704-090202-932-9.jpeg

李大钊被捕入狱之后,曾有很多人试图劫狱营救,但是都被他拒绝了。

他在狱中写下了《狱中自述》始终传递着革命必胜的信心,告白书中谈笑风生。创造一个新生的事物,是可以去牺牲自己的生命的,他说:

“如果我的死可以唤醒那些麻木的人,我愿意去死……”

以死抗争,这大概是一个人最大的无畏了。

为什么守常先生要以死抗争呢?

在残破的旧中国呈现着这样一番景象:“二十一条”的出现使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张勋的复辟上演了一场可笑的闹剧;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窃取胜利成果,革命者流亡海外……

而此时的中国老百姓,由于信息的闭塞、封建思想顽固等原因而愚昧无知、麻木不仁,只想着过自己的眼前的小日子,却不明白家国不保,何来世间太平?

20210704-090202-932-10.jpeg

图 李大钊狱中亲笔自述(定稿)局部

此时的知识分子是绝望的,他们最先觉醒,但是他们的努力似乎如蚍蜉撼大树,醒来的人绝望到心痛,迷茫而不知前路如何。

北平街头的女学生看着自己的同窗死伤惨重,哭着问李大钊“守常先生怎么办?”

他奋力挥起赤旗对倒下的人们大喊:

“起来,你们怕什么?”

“你们要相信,再过20年,必是赤旗的天下”,“革命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但也是因为绝望,催生了决心与激情。

20210704-090202-932-11.jpeg

图 就义前的李大钊(中)、路友于(左)和张挹兰(右)合影

“这会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我们庆祝,不是为哪一国或哪一国的一部分人庆祝,是为全世界的庶民庆祝。不是为打败德国人庆祝,是为打败世界的军国主义庆祝。”——1918年《庶民的胜利》。

在狱中最后的时光,守常先生写下了一首无产阶级的正气歌——《狱中自述》,回顾了自己短暂的一生,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仰和伟大抱负,宣传了反对帝国主义、改造中国的革命主张。

文中还谈了孙中山“亲自主盟”介绍他“入国民党”的情况,而对于共产党,这篇二千七百字的文中一个字也没有提到,根本没有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怯懦,更不是“讨好”敌人,而是作为一个革命领导人,他要最大限度地保护革命,保护革命组织,减少革命群众的伤亡,而不能与敌人一拼了事,白白牺牲革命者的生命,革命者的牺牲是要有意义的。

20210704-090202-932-12.jpeg

图 李大钊在东交民巷被捕

1927年4月28日,与李大钊共同赴刑场的还有19名烈士,他们大多是北大的学生。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足30岁,其中还有一名女生。

北洋政府专门从国外进口绞刑架用来绞死这些革命者,心虚的张作霖不敢在天桥刑场公开处死李大钊,而是在看守所里秘密行刑。

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刑架,临死前,守常先生被敌人拍下了最后一张照片,刽子手本想取笑,没想到身着旧棉袍的李大钊镇定自若地面对着敌人的镜头,拍下了国士雄风:

照片中的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带着眼镜,面容平静,走上绞刑架,没有犹豫更没有畏惧。

他牺牲的噩耗传来,共产党人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哀恸不已。

20210704-090202-932-13.jpeg

他是活生生的人,然后才是革命者

慷慨赴义那年,守常先生年仅38岁,结束了短暂却让人们深深铭记的一生——他是共产主义的先驱,在狱中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守信仰、初心不改。他坚信:

“我们今天留的血,都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有更好的未来。”

“帮我看一看,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是什么样子。”

我们记得他被刊在报纸上的最后一张照片的样子,也记得他1924年9月他在莫斯科大剧院台上发表演讲的样子——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

他用演讲告诉世界中国正在遭受的苦难,他双眼炯炯有神,挥手之间显示着激情澎湃。

QQ截图20210704090900.png

人们的记忆中李大钊是伟大的革命者,谦和又激昂,浑厚有磅礴,包容又坚毅,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散发着高大又神圣的光辉。

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年代或许离如今有些遥远,我们不应忘记,神圣的光辉之外,守常先生也是一位父亲、一位丈夫、一位教授……

“既像文士,也像官吏,又有些像商人。”“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这是鲁迅对李大钊先生的印象。

综合起来,才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李大钊。

日常生活中的他更像是一个邻家大叔:懂美食,懂生活,懂耕种。

QQ截图20210704090916.png

图 李大钊(左五)

历史上留存下来关于李大钊的资料并不多,为了尽可能地还原真实人物,剧本创作团队深入李大钊同志的家乡采风,反复向李大钊精神研究会请教,还查阅、调集并且深入了相关文献档案资料,严谨程度堪比学术研究,甚至更甚,高度还原人物细节,对李大钊这位历史大人物英雄的一面和凡人的一面的把握都非常到位。

穿插在剧中的李大钊“凡人”的一面,其实是与英雄的一面统一的,统一于一个性格与价值观框架中,那些李大钊在街头吃美食,与妻子赵纫兰在家中的温存,在田间地头与普通群众一起劳作的轻松愉快,都反映出他是最早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革命者,他非常了解中国人民想要怎样的未来。

20210704-090202-933-16.jpeg

图 电影《革命者》李大钊形象

“你们要相信。”守常先生发动群众,给他们鼓舞士气。

“守常先生,我们相信。”群众们呼应。

“守常先生,我舍不得你。”群演中一位含泪的姑娘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众人泪目。

是的,不仅革命者不能没有这位领导人,家人更加需要他。

QQ截图20210704091006.png

赵纫兰在与李大钊离别的时候,哭到不能自已。

守常先生拥有小家庭的温暖。那个时代刚刚觉醒的革命者,很多都想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妻子不合,但是李大钊是幸运的。

他的妻子是比他大8岁的赵纫兰,虽然是位没有多少文化的乡下妇女,却也是李大钊长期从事革命活动的贤内助,她是传统朴实的劳动人民妇女,始终坚定地支持丈夫的事业。

丈夫读书时,她尽力为丈夫攒够学费;丈夫外出时,她一个人料理家事,独自带着几个孩子。

为了不拖累丈夫,她时时刻刻为丈夫着想。

共产党建立的早期,经费无从筹集,李大钊便把自己的工资抽出一部分用作活动经费,家中儿女多,赵纫兰在知道丈夫把钱用在了正经事上,没有责怪过他,反而更加的勤俭持家,一切开销从简。

直到这事传到蔡元培那里,蔡元培出面“干涉”,让学校的会计每个月把李大钊的工资扣除一部分直接交给赵纫兰,才缓解了李大钊家的生活压力。

20210704-090202-933-18.jpeg

李大钊和妻子的感情非常好,他们之间有彼此的温存。

守常先生出国留学前,不满一周岁的小儿子被天花夺去了生命;1924年,小女儿钟华因误诊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为革命奔忙生活颠沛流离的守常先生,眼睁睁看着孩子幼小的生命被夺去,失声痛哭,为爱女钟华写下了一首悼念她的长诗。

他伤心且无力,还安慰妻子:“你应当坚强起来,我今后可能再也没有时间照顾家庭了……目前统治者的猖狂行为,只不过是一时的恐怖罢了,不出十年,赤旗将会飘满北京城。”

作为这个心怀天下的男人的妻子,她始终坚强,担着家庭生活的重担,让为革命奔忙的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只因为她深深爱着她的丈夫,并且也支持和理解他。

20210704-090202-933-19.jpeg

吾辈新青年,致敬革命者

“斯人气尚雄,江流自千古。碧血几春花,零泪一抔土。不闻叱咤声,但听呜咽水。夜夜空江头,似有蛟龙起。”

这是1913年李大钊为悼念挚友蒋卫平写的一首诗,但这也是他自己短暂而又壮烈的一生的写照。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若此后没有火炬,我便做唯一的光”,李大钊先生一辈的革命者,在还看不到希望的时代首先觉醒去创造希望,他们甚至都来不及看到结果,也预料不到未来,却满怀信念,才使我们今天看到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定。

守常先生一生短暂,却一生都在为革命奔波。

20210704-090202-933-20.jpeg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百年前守常先生在《青春》中的寄语,祖国不会忘记,时代不会忘记,吾辈青年不会忘记:

1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是少数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用他们激昂的青春、用实际行动、用斗争中的流血、用舍己为国的精神唤醒人民的觉醒。

正是他们在那段峥嵘岁月中牺牲了自己的青春,让整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换来了我们现在的青春。100年后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先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

时代不同,但先辈精神依然影响着我们,青春不就是不懈地尝试与探索,寻觅到最后的真谛吗?

20210704-090202-933-21.jpeg

先辈们用青春抛洒热血,我们才有了今日的中国;吾辈今日不懈努力,同样为了中国永葆朝气的未来。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目光所至皆为华夏。

守常先生,谢谢您!

您想见的新中国,我们替您看见了。

我们终于生活在了您相信的那个年代里,如今盛世,如您所愿

原标题:李大钊生前最后一张照片:刽子手本想取笑,没想却拍下了国士雄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