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媒体:别把“意义”强加在唱黄梅戏的“小潘潘”身上
09-23 18:06:59 来源: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消息,自2018年《学猫叫》爆红之后,“小潘潘”又在抖音上火了。

近日,“小潘潘”发布了一条演唱黄梅戏经典曲目《女驸马》选段的视频。这条视频很快引来了众多模仿者和PK者,同时引发了争议。由于“小潘潘”的“夹子音”和挑眉、扭头等动作,与传统黄梅戏的婉转唱腔、优雅姿态相去甚远,引发了众多网友的不满。不少网友评价其作品“根本就不是黄梅戏”“伤害了传统戏曲”“太过矫揉造作”,但也有一些网友认为“小潘潘”让更多人知道了黄梅戏,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没有必要上纲上线。

翻看“小潘潘”发布的作品,不难发现,无论是唱腔还是神态,《女驸马》选段与其它歌曲别无二致,这是“小潘潘”一贯的唱歌风格。而据介绍,她所翻唱的其实是脱胎于慕容晓晓的歌曲《黄梅戏》,并不是直接改编自1959年的经典版本。

因而,“小潘潘”到底糟蹋了传统文化还是弘扬了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反倒不是本次事件的本质,而是游离在外的表象。“小潘潘”虽然是引发问题的起点,但也是被迫卷入这场网络舆论风波。目前,她已经删除了视频、道了歉,并与黄梅戏大师吴琼连麦学习黄梅戏的唱法,甚至还发布了新的版本,可以说是非常认真地对待传统文化。个人认为,文化只有交流融合中才有生命力,适度地创新改编传统文化以适应当下的审美潮流,才能让文化经久不衰。

但作为局外人,目睹这场跨平台,甚至波及全网的舆论风波,反倒认为我们应该弄清楚,为什么“小潘潘”随意发布的一条视频,能引发这一系列连锁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小潘潘”翻唱其它歌都没大火,唯独唱到《女驸马》的选段时,引发了网友的关注。这说明,在大众心中,黄梅戏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群众基础。所以,与其说是“小潘潘”带火了《女驸马》,不如说是《女驸马》启动了属于我们的民族基因,点燃了民族文化的焰火。

其次要明确的是,在争论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将意义强加于“小潘潘”身上。结合“小潘潘”一贯的唱歌行为来看,她并非意在弘扬或是糟蹋黄梅戏,相关的争议都是部分网友强加于她身上的。或者说,这些意义的生成,这些激烈的争执,都源于我们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小潘潘”的个人意愿无关。

更要思考的是,为何古典戏曲中比较通俗易懂且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黄梅戏,却依旧难“出圈”?“小潘潘”这次重新演绎,的确让人们关注黄梅戏。只是,这次学习黄梅戏的热潮能持续多久,在这种非常态的“宣传”中,能否让黄梅戏继续被后人熟悉,并不断传承?

因此,这场有关“小潘潘唱黄梅戏”的争议,其实是对文化传承的争议。该怎么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商议,但至少我们不应该在每每传统文化引发争议时才站出来说要保护要弘扬,过后又转过身,各干各的事。明确这一点,或许比抓着“小潘潘唱黄梅戏”不放更有意义。

原标题:快评丨别把“意义”强加在唱黄梅戏的“小潘潘”身上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