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的枪,长电的弹
空压厂的坦克,望江厂的炮……
”
老重庆人说起这些
哪个不神采飞扬
内心充满着自豪和荣光
在江北区郭家沱辖区
有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人称“望江厂”
该厂一九三三年成立于广东省清远县,距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抗日战争时内迁重庆。其生产的火炮威名远扬,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战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尤其是在岩洞中制造大炮的经历更是让人惊叹。
战局失利
从广州急迁重庆
去岁月的尘埃,重庆望江工业有限公司有着辉煌的历史。
望江的前身为广东第二兵工厂,简称粤二厂,是广东地方军阀陈济棠委托莱茵炮厂筹办的一个制炮厂,位于广州附近的清远县潖江口。
1936 年尚未全面投产,陈济棠就战败了,11月,南京政府军政部兵工署派员接收了该厂。由于它是全国唯一的火炮制造厂,兵工署非常重视。抗战初期战局不利,东南沦陷,沿海告急。1937年7月27日,广东第二兵工厂首次曹日本飞机轰炸,在后来的3个月里,日机多次进行轰炸。
老厂房
为了保存国防兵工生产实力,1938年春粤二厂奉命迁往重庆。在广东,迁建队将机器设备紧急装车,工具一件不留。刚搬迁不久,原厂址即被日军飞机炸毁。
重庆这边,工务处在长江下游铜锣峡外郭家沱山沟,劈山平地建厂。主要厂房为砖木结构,钢梁少。员工宿舍大多以砖柱为支撑,以竹片、木片外涂三合土为墙面。短短两三个月,荒山野岭里出现了成排建筑。机器陆续运到江边,没有起重设备,全靠滑轮、杠杆等原始工具,用人工搬上半山腰。
望江铜锣峡抗战兵工厂旧址
兵工署行文,搬迁到重庆的粤二厂按兵工厂序列,改名为第50兵工厂。厂内生产单位按产品种类划分,分别成立了制炮所、弹甲所、引信所、火工所,以及工具所、铸工所、锻工所、木工所等几个辅助单位。为加强50厂的科技实力,兵工署下令将从南京白水桥迁渝的兵工研究所主要部门划归50厂。
临危受命
工人昼夜加班制造大炮
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窥视宜昌,前方战区急需火炮,告急电接连不断。当务之急,唯一的火炮厂50厂必须尽快生产火炮。
通过“军政部”发文,在全国各地军械库搜集到一批早已废弃的150毫米重迫击炮炮管, 50厂据此设计了一种153毫米重迫击炮,炮架带有缓冲装置,比较新式。前后生产了100 多门,并设计了新的迫击炮弹。
1938年5月,50厂派工务处长李式白、技师王运丰去德国,订购生产100门37毫米战车防御炮所需材料及补充机具。
望江泵船
1941年春第一门样炮告成,试验合格,经技术骨干攻关改进,共制造了100门三七炮。同年夏天,50厂奉命试制60毫米迫击炮,厂长亲自担纲,带领由专家组成的设计组,参照法国布朗特式迫击炮全套设计图样,自制样板工具,同年秋试制成功,为国军克敌利器。1942 年7月批量生产,月产100门。
炮弹方面,50厂先后设计制造75毫米野炮弹、三八式野炮弹、十年式及克式山炮弹,以及150毫米迫击炮弹等。又将成都技工学校改为分厂,专造60毫米迫击炮弹。
凿壁挖洞
山洞里造出4000门火炮
1939年,日机开始对重庆实施大轰炸,地处铁山坪、石马岗两座山脊的谷地,易于隐蔽,更有长江切割铜锣山脉而形成的铜锣峡谷。50兵工厂从当年到1941年,在铜锣峡北岸峭壁下, 一字型开挖22个长方形山洞,将瞄准器等精密仪器车间、材料库房迁入洞中,同时作为生产车间,堪称抗战期间兴建的最大山洞群落。
望江铜锣峡抗战兵工厂旧址
抗日战争时期,第五十兵工厂生产出37毫米战防炮、75毫米野战炮、75毫米榴弹炮、105毫米轻便野战榴弹炮、60毫米迫击炮等3499门;修造出150毫米迫击炮、75毫米山炮等291门;生产出各种炮弹近30万发。
1941年10月,引信所所长刘天威发明的“国防利器”“天威引信”,给炮弹装上了“眼睛”,在第3次长沙会战中,对日军步兵和装甲战车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为赢得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工人》杂志报道:“我们试游江畔,便觉得人烟骤增,机声聒耳。看见数百家内迁工厂,正在平地建造。有的正在开工制造,其奋发努力,犹如前方战士在战场。”作为战时中国的重型武器厂,50厂为中国战场提供了4000门火炮。它以其卓越实绩,在中国近现代兵器工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老民房
解放后,50厂重新更名。1957年启用第二厂名:国营望江机器厂。1992年又改为重庆望江机器制造总厂,现为重庆望江工业有限公司,老重庆人称为“望江”。
“望江”生产的1965年式双37毫米高炮在抗美援越战场上曾创造了一次战斗击落美机18架的战绩。1999年以来,望江人生产的末端高空防御牵引和自行火炮先后参加过国庆50周年阅兵、“9.3”反法西胜利70周年阅兵和建军90周年大阅兵……
时光停住脚步
昔日老建筑如今成网红地
50厂员工常年保持在4000人左右,员工、家属总数起码有2 万多人。其中既有江浙人、广东人、东北人,也有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本地人。江浙味、广东味和本地江湖小饭馆应运而生,茶馆一直开张到江边,银行、邮电局、商店、子弟学校遍布在厂区外,形成一个欣欣向荣的集镇,比那时的江北县城还闹热。
也因此,望江厂的厂区建筑保留着丰富的时代印记。最具代表的当属“眷子号”了。人字顶、青瓦青砖、两层楼、二楼木质楼梯木地板,有专家宿舍楼, 红砖宿舍楼,平顶加拱型宿舍楼,青砖宿舍楼,平房……
老醤园遗址
从自力村的眷1号开始一直延伸到大溪二村,沿马路北侧排列而建,形成一道颇具老重庆风格的风景线。它是望江厂最老的职工家眷住所,每个房间约15平方米,没有卫生间,建筑的两头是厨房,两家人共用一间厨房。现在“眷子号”已被列入文物受到政府的保护,这种规模和特色在国内也罕见。
球场坝是旧时望江厂文娱活动及商贸中心。这里有厂俱乐部管理的电影院兼剧场,旁边还有百货商店、澡堂、洗衣店、餐厅、照相馆等一系列商铺,特别是那个“糖果门市部”给当地人童年留下多少难忘的记忆,现在房子还在且基本还保持原来的格局。
江边纳凉
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建筑群,吸引了张一白等众多知名导演的目光。《荞麦疯长》《岁月》《潮起两江》《受益人》《重生》……不少电影电视摄制组纷纷慕名而来,寻找天然的90年代重庆拍摄场地。郭家沱先后接待了文艺、动作、军旅等多种电影的拍摄,备受青睐。未来街道将深挖地区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影视产业发展。
现在的望江厂,在郭家沱街道和望江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已发展成了有4万常住人口,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的江边小镇。通过望江人的不断努力,望江厂丰富而深厚的军工历史文化底蕴,也被越来越多人了解和关注。这颗历史的遗珠,也必将在渝州大地上闪烁出更绚烂的光芒。
原标题:在望江 | 昨日军工大厂,今日江边小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