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地名起得好耍,但大多都有点来头。这其中包括好几个叫“一碗水”的地方。
以前翻闲书时,看到过一个传说。说从前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他的虔诚、善良感动了下凡考验世人的fo祖。
于是fo祖就奖励他,说你不用再化缘了,然后每天在山坡下的凼凼留一些米。
后来,习惯了“供饭”,和尚就变得懒惰。直到有一天,fo祖实在看不下去,就收回了承诺,赐了他一碗寡淡的水。
而这个地方,就是重庆江湖中,有名的“一碗水”。
01
江山之间,有掬甜泉。“嗦”上一口,就想和大家话一话含有“一碗水”(地名)的清水溪健身公园(以下简称“清水溪”)。
清水溪是属于南岸区涂山镇管的。说起这个涂山,也有点意思,北临浩浩长江,南依巍巍南山,与渝中半岛和江北新城隔江相望。
而且还有地方志记载,“禹娶于涂,辛壬癸甲,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
也就是说,大禹在治水的危急时刻,三次经过家门,听见娃娃在哭都没有停步。 而他的家门就在涂山(江州是今日的重庆),他的媳妇儿则是涂山氏。
话归当今,“大隐隐于市”,这句话见过太多次,早已不稀奇。但令人欢喜的是,还能在大重庆的钢筋水泥背后,找到这般自然风光。 去清水溪的路很多,而我选择开车走东水门大桥过。过了小拐几个弯,就从龙门浩小学处进入。
路的两边,几乎净是即将拆迁的旧楼。残损的门窗,缝隙的苔藓,满是岁月的痕迹。顺着坡上的工厂和养老院继续往上走,就能触及清水溪了。
02
我到时已是下午5时,目随醒眼的标志,可以看见下行的挑水人。一根扁担、两桶井水,再加满背的汗,汇成他们的日常。
若是问及“挑水处”,他们会说:“不远,就在上头,半个小时的样儿就到了。”说完,一颠一晃地离去。
伴着他的脚印,又一阵农家的饭菜香来,牵着我往山上走。一去,路的两旁果然是人家,他们开着门说笑或吃饭。
条件好的,已经将房翻新,换上崭新的家具;条件差的,还是80、90年代那种老样子。
继续上行,就到了一家网红民宿、茶座“冻绿房”。听说小贵,就没进去,也不评价。但那门前有块手写的指示牌,应该是老板为引导路人而立于此处的。
上面有前面提到的“壹碗水”,还有上下左右各个标志性的玩点。掂量了下,我选择往“古树石桥”的方向走。
那边有一小截儿,像绿植被凿开的一个洞,可以望见一片山整整齐齐的绿色,实属曲径通幽。
前边被小树层层围起来的,应该就是“古树石桥”的那棵古树(这儿有好几棵树都比较“古”)。
站在此处,能听见潺潺水声和啾啾鸟鸣,那种悦耳感,像夏日里清凉的薄荷,会把人的心情往上提。迫不及待,我见到了第一处瀑流。
虽然重庆接连大雨,把溪水刮得很浑,但它的涌动依旧够得城市中的孩子激动。
或许山城长大的大孩子,脑中都还存在一种记忆,有河边的水流石块、鱼虾螃蟹,有岸旁的竹子竹笋、野草蚱蜢...... 水儿流得欢快,人儿留得怀旧。
03
“修桥补路,留传万古。”虽然没有太多关于这座小石桥的记载,但是居民依然为心中的英雄留着一块碑。让路人知道,少绕几条路,是因为一个叫“肖庆瑞”的人。
清水溪步道,和石桥一样,都是由天然而坚硬的大石块组成的。顺路听见一小孩向母亲抱怨上山路,又滑又窄。妈妈回复道:“要学会感恩,因为山上本没有路。只有辛勤的劳动人民把石头一块块往上背,才有了这样的条件。” 孩童或许似懂非懂,但却打起了精神,为接二连三的天然瀑布群亢奋。
且看瀑布,虽没有“瀑布半天上”的壮观,却也带着“飞响落人间”的动人。莫说溪水小,白白花花的,遇上折,还能打出浪来。
过了“壹碗水”,有一处地势较平的小石滩,人可以走进去踩水或抓螃蟹。这水有些冰,给山城的夏天带来一丝凉意。
不过近日涨水,没能见到上游的螃蟹。但在网上看到,之前好多人都有过“收获”,小螃蟹,可以炸来下酒。 石滩旁边有条小径,是通往“挑水处”的。山泉只有一股淡甜味,想尝尝的人,可以去“告”一下。
再往高头走,能见到一棵保护树、一所老房子。树儿布满青苔,忠实地守护着这屋。可惜这屋却杂草丛生、破烂不堪,早已没了人住。不过倒像抗战片里的老房,或能拍出一流的复古人像照。
行到此处,天色已晚,便随着梯坎上的落叶下山。这一路,褪去了几分浮躁,冒出几颗热汗,仿佛一场灵魂的静修,心情在闷夏中舒坦。
回望之,那些发灰的砖头房、圈养的鸡鸭,看似与东水门大桥上望见的大重庆格格不入,却也夹着这些自然风光,成为了“钢筋水泥”背后的人间仙境。 除了美好之外,或许该有所感悟:“生活应是梯步上行的”,这是大自然教给山城人的道理。
原标题:喝泉水、抓螃蟹 | 山城的夏日快乐,尽在清水溪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