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消息,山村、田园、炊烟……在重庆大学城附近虎峰山的山水田园间,一个叫文森•漆的法国人,把生活过成了诗。在田园生活背后,文森•漆一直坚持着他热爱的事业——制漆。2007年,当得知中国的制漆工艺历史悠久,而重庆又是优质漆树的产地时,他决定来山城拜师学艺,建起了工作室,也找到了人生挚爱。
14年来,文森•漆不仅把手中的大漆变成了流光溢彩的宝藏,也用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书写了一封给重庆的“情书”。
文森•漆原名Vincent Cazeneuve,中文名是他自己起的,源自于对大漆的热爱。相比起漆艺大师的称谓,文森•漆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一名匠人。
每当灵感到来时,文森•漆就会在山村中的“陋室”里开始工作。千丝万缕的蚕丝在他的手中被纺成柔软的布料,而这也是他大漆作品要用到的原材料之一。
1977年,文森·漆出生于法国南部城市图卢兹。热衷历史和小说的父亲,画家母亲和艺术收藏家外婆给予了他对艺术最初的印象。
在文森·漆幼年时,家人总会带他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展。动手制作出脑海中构想的物件,这是他最喜欢用来和世界沟通的方式,并延续至今。
上了大学后,研究装饰艺术的文森·漆接触到了漆这种材料,于是便爱上了它。从利威尔工艺艺术学院毕业后,文森·漆投入到漆器的修复工作中。文森·漆知道,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有成熟的大漆工艺,而重庆盛产漆树。2007年,他只身来到了重庆。
在重庆,文森·漆开起了在中国的第一个工作室。俗话说“百里千刀一斤漆”,采漆不易。文森·漆慕名赶往重庆漆树产地城口,在当地结识了漆农杨老四。时至今日,他们已经结识10年了,每年收漆时,他都会穿着解放鞋去城口,和杨老四同吃同住,爬树采漆。对于这段友情,不善中文的文森·漆用了他认为最真挚的语句表述:“我们特别亲。”
在文森·漆的作品中经常运用的另一种原材料是竹子,这富有中国特色的植物被他用来制作大漆作品的胚。为了精进自己的竹编手艺,文森·漆还专门去拜访了武隆的老手艺人。
虎峰山上,竹林成荫。在文森·漆现在的工作室背后,就有一片。有需要时,他就会拿上柴刀,去寻找需要的竹子,砍下后自己划篾条、做背篼,然后将背篼改造成制漆的胚。
为了复原古老的织布工艺,文森·漆从贵州采回棉花,把棉籽一粒粒剥出来纺成线,以漆树叶和漆树皮制成染料,用来染自己织的布,然后用在自己的漆画当中。文森·漆还会将大漆涂抹在竹篮、米袋子等农村常见的生活用品上。文森·漆说,他的工作就是记录这些物件上人们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便是生活。
文森·漆在虎峰山的工作室原是一户农家。在土房子厨房的地面上,还深深浅浅地留下了这家人曾经生活过的印迹:大人和孩子们鞋底踩过的纹路,瓦罐瓷碗堆放过的凹痕,甚至小狗走过的脚印……文森·漆将这些生活气的印迹拓印下后制成了胚,以中国传统制漆工艺完成了这个作品。
对文森·漆来说,在重庆,除了有热爱的大漆,还有挚爱的妻子肖蓉,那个最懂他的人。
肖蓉出生在四川农村,大学学的油画,后来开始研究缝纫、纺织和刺绣。文森·漆每一次要办展或者出席重要场合,肖蓉都会为他亲自缝制一套西装。就在去年七月底,他们的孩子也出生了。对于当下的乡村生活,两人都怡然自得。
每个重要的场合,文森·漆都会穿着肖蓉为他缝制的西装。和妻子的精心如出一辙,文森·漆的每幅作品都呈现出了漆艺的肌理之美。每幅作品没有名字,有的仅仅是一串编号。文森·漆说,让作品没有作者预设的背景和意义,让看作品的人获得自由的,不尽相同的解读。
2016年,文森·漆用在重庆生活期间创作的漆画作品——城口生漆、荣昌夏布、手编篾席、火钳、菜驳刀……举办了一个名为“一个法国人写给重庆的情书”的展览,他用这些在重庆了解到的物件为他深爱的重庆写了一封情书,献给自己的梦想,还有他深爱的妻子。
闲暇时,文森·漆时常穿着一双解放鞋,一件沾满漆的衣服,和朋友钓鱼,与家人散步;听着公鸡打鸣声起床,在日落前关上工作室的门回家,这便是他们一家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一晃14年过去了,现在,文森·漆仍然在探寻着中国传统漆画艺术背后悠久的历史故事,将自己的艺术创作与传统漆画技艺进行着融合。
文森·漆,一个为漆而生的名字,一个热爱漆艺的法国人,在重庆,给漆艺带来了不一样的“重庆味道”。
原标题:万花瞳 | 一个外国人写给重庆的古漆“情书”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