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剥洋葱people消息,在节目里做“中国足球打假扫黑”的专题时,张斌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踢假球,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管理效能低,那我们只有站出来提醒所有人,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
张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任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节目部主任
如果去中央电视台的老台,张斌从位于亚运村的家沿着西三环走,每天都能看见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时的宿舍“学九楼”。
还有很多母校的细节印在这个央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的记忆里:东门的“实事求是校训石”,西门吃卤煮的小饭馆,阅览室里一天只能借两本书的规矩,下课后钻进图书馆写稿的青春。
从人民大学毕业30年了,张斌一直和母校保持着联系。
新闻系的学弟学妹要采访他,他欣然接受;学校的招聘宣讲会邀请他,他如约前往。
虽然时间只在那里停留了4年,但母校对于张斌的人生意味深长。
那里给了他“做一名体育记者”这个儿时梦想最好的专业训练,“识才”的老师将他推荐进央视体育部实习。
张斌说,他的梦想从进入人民大学的那一刻才开始变得清晰、接近。
“就想当体育记者”
1米93的大个儿和节目中“能说”是张斌留给很多人的印象。
解说员、主持人,这是张斌呈现给观众的外在角色。
事实上,从1993年进入央视后的24年职业生涯中,张斌从体育新闻的编辑一路成长为现在央视体育频道节目部主任,《体育新闻》、《足球之夜》、《天下足球》、《豪门盛宴》的幕后,他都承担过制作人的工作。
胡江波有时候觉得,张斌当领导当得“太细”,“有一些业务布置他会直接下沉到记者那儿,其实他底下还有制作人、编辑。”作为张斌的大学同学和现在的同事,胡江波发现,这个老同学身上“那股子‘认真劲儿’一点都没变。”
“我其实特别想成为一线记者,那个始终见证赛场瞬息变化的人。”张斌说,“作为一个传媒人,一线感特别重要,你不出现在赛场边上,一切皆枉然。”
但体育频道节目部主任的工作和48岁的年龄有时候让他力不从心。
他找到了另外一个令“记者生涯”延续的方法——写专栏。
他有自己的公号,也为《三联》、《体坛周报》等媒体写专栏,他写足球,也讲难民运动员的故事。最疯狂的时候,一个月写了20篇。
写作,是他从大学开始就保留的习惯,稿子变成铅字仍旧让他有成就感。
有人评价,张斌做体育节目有点屈才,“以他的博闻强记和深度思维,应该投身于像焦点访谈这类严肃类新闻节目。”
张斌摆摆手,“我从中学开始,就想当体育记者。”
多读书意味着“长本事”
初一时,张斌身高1米78,练排球。
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拿世界冠军,张斌兴奋地拿着球在教室的墙上拖了一条黑印,老师差点给他处分。
他常在电视上听宋世雄老师播报比赛的声音,心里就想,啥时候我也能站在赛场边上做报道。
他最早接触的体育报道是父亲订的《新体育杂志》、《中国体育报》,这些期刊在家里俯拾即是,“床下是看过的,床上、桌上是新到的。”
说起学新闻,“南复旦北人大”就像武侠小说里对江湖英雄的定位一样,复旦大学离家远,人民大学就成了张斌高考的第一目标。
高二那年,打排球的张斌和人民大学有了第一次渊源。学校的男排队看中了他,“只要考,就能上。”
横亘在他和理想大学中间的是母亲的那句“不行”,“中学教育不能缺。”
张斌没拗过母亲,倒也争气,高考考了510分。填志愿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在第一志愿里填了“人民大学新闻系”。
1987年秋天,立志当个体育记者的张斌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
相比北京的其他著名高校,人民大学没什么名山名水。
上世纪80年代的学生印象中,校园里到处都是矮矮的楼。
张斌最喜欢的楼是学校的图书馆,在他心里,人民大学学生老实、本分的特点在图书馆那栋建筑里体现最明显。
阅览室当时有规矩,一个学生一天可以借两本书,当天借的书必须当天还。
早上起床是张斌感觉最紧张的时候,“我们班几乎所有的同学,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上课前到图书馆借书,看一本还揣一本,晚自习再赶紧还回去。”
现在想起来,张斌觉得那时的他们对知识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本分读书对他意味着“长本事”。
心心念念等着名字变成铅字
时至今日,这所人文科学发达的高校留给张斌最大的专业财富是“特别好的新闻训练”。
“比如广播语言的形成,标题的拟定,新闻写作中的倒金字塔结构。”现在说起来,张斌依然觉得这些知识对他后来入行有着深远的影响。
课上学完这些理论,张斌在课下训练自己写稿。
他给《中国体育报》、《珠江体育报》等各种体育报投稿,一篇稿子能赚60块钱稿费,“人大食堂一个肘子15块钱,一篇稿我能买3到4个肘子。”
“新闻评论”是一个大学新生还驾驭不了的文体,张斌就翻译外文。
《China Daily》成了张斌的写作素材库,这份对开的外文报纸2毛钱一份,里面有完整的体育版,大量的稿件来自美联社、法新社等权威通讯社。
头天晚上的比赛,第二天白天就刊登出来,张斌一词一句地翻译出来,投给其他的体育期刊。
那种心心念念等着自己的稿子、名字变成铅字的感觉到现在都让张斌觉得兴奋,“我还是有很强烈的铅字崇拜的。”
张斌在主持《足球之夜》
“一定要说真话”
学校的校训是什么?
“实事求是”。张斌脱口而出。
这条校训在张斌看来,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治学态度,也被他当做人生准则,“很多时候,大多数错误的发生都是违背了实事求是。”
大一上中国新闻史的课,老师讲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张斌从里面学到做新闻这行最重要的一件事儿,“一定要说真话。”
后来在节目里做“中国足球打假扫黑”的专题时,张斌就想起这句话,“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踢假球,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管理效能低,那我们只有站出来提醒所有人,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
节目被停播过,张斌也受过牵连,甚至被威胁。但他觉得“铁肩担道义”这事儿,他和他的同事做到了。
二十年前开始做的《足球之夜》,在很多观众眼里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足球节目,“它实际上是通过足球来观察当时的社会和时代。”张斌喜欢这种刺激感。
“妙手虽然算不上,但我在很多时候都觉得人民大学给我的一切,我算是用到这个职业上了,也释放了我的专业本能。”
(原标题:做了20几年体育,张斌觉得自己和同事做到了“铁肩担道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