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消息,“我这个声音可以吗?”11月16日,上海,2017腾讯媒体+峰会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果壳网、分答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姬十三说了一半,突然停下来侧身问了问旁边速记的小伙伴,在得到“没问题”的回答后,姬十三微笑了一下,继续。
2017腾讯媒体+峰会上,姬十三接受媒体采访。本文图片均由腾讯提供
2017腾讯媒体+峰会以“媒体新星球”为主题,腾讯新闻与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十几位媒体前沿的实践者和创新者一起,深入探讨全球媒体产业的生态变革之道,姬十三作为嘉宾参与此次盛会并接受媒体的采访。当天早晨他5点即起床赶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走台彩排、上台演讲、接受专访、接受电视台采访、接受媒体群访,如此折腾到下午5点左右,可以看出姬十三已经累得眼睛通红,但他依然对记者礼貌地摆手、微笑、回答问题。
“果壳的姬十三是个什么样的人?”知乎上有这样的提问,有网友回答说,姬十三是一个很绅士的科学青年,并且已经成功转身成为一个怀抱科学理想的商人。当天的采访现场,他让大家看到了“很绅士的科学青年”的一面,这位神经生物学博士回答记者提问时努力制造笑点,看到一位记者衣服上有“悟空”二字,就问你是悟空吗?采访结束时,有记者询问能不能录段视频,他毫不犹豫地答应,很认真地照着记者提供的几句话念了两遍。
当然他也展现出“怀抱科学理想的商人”的一面,他创办的分答撕开了知识付费的切口,关于知识的免费和收费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有记者问,一方面您创办果壳网提供的是一些免费的科普知识,您后面衍生出分答提供的是一些八卦、观点的知识,是付费的,您觉得这两个方面矛盾吗?
姬十三说,我们发现收费的内容和免费的内容不太一样,像新闻性的,快速要反映内容,像果壳网大量做的跟新闻热点结合的内容,这些内容就应该传播更快,所以用免费的方式更适合。但是像更加结构化、垂直化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可以收费的,而本身的传播性可能相对就弱点,所以适合变成知识收费。因为这样的原因,我发现这两波人的定位不一样。所以我在2015年做知识收费的时候就把这个团队剥离出来做一个独立的公司,是因为当时就觉得这两个事情的逻辑不太一样。
分答创办之初,王思聪、章子怡……明星、大V纷纷涌入,也引爆了这款知识付费产品,自带流量的这些人真的是最适合知识变现的人群吗?对于这样的疑问, 姬十三说,“当时产品快速引爆,我们也发现明星的效果非常好,所以对我们来讲,一方面这边是蜜糖,但是也知道会带来一些危险,最后还是选择了蜜糖,后来发生事情也比较奇怪。但是目前来看,专业性的内容是更长久一点的事情,从今年特别是春天以后也特别坚定地走这条路。”“目前来讲,巨大流量的人我觉得不太适合知识付费,他们可能用其他的方式来变现,反而是中小流量,或者是他们没有流量,但是在知识供给上很专业的人,实际上和平台是很好的合作关系。”
怎么想到创办分答这样的知识付费产品,他回忆说,其实2014年下半年就立项做分答,“当时因为果壳网在知识分享第一线,所以2014年我们就觉得知识分享这个事情将来会变成服务业,每个人头脑中虚拟的知识是可以被定价和交易的,这句话我在2014年底、2015年就反复讲,那个时候没人相信这个事情,其实有很多的质疑。但是2016年这件事情就做得非常好,所以关于知识是可以被付费的这件事情我们从2014年就觉得是可行的,基本就是知识的分享经济,就是每个人头脑当中闲置的虚拟知识你可以拿出来分享,并且变现,其实和车、房的共享是一模一样的。”
他也和大家分享了接下来他计划推出的知识付费产品,“我们今年春天以后分答主要推的模式是知识的精讲,主要是30分钟或者一个月的课程,我们也会推一年的课程。现在来看这个知识精讲的商业模式是比较成熟的,知识问答方面我们也在重新做创新,知识问答我们管它叫知识的咨询,这个方向我觉得还是要有一些创新,所以我们内部也在重新梳理这块业务。但是知识精讲方面我觉得今年的趋势已经非常明确了,包括我们自己30分钟的产品,30分钟讲清一个知识的产品叫小讲,一个月的课程叫小班,一年之中的知识供给可以迭代七到八次,反复迭代,目前来看我觉得这个模式更好。”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如今的社会信息超载,知识爆炸,但姬十三并不这么认为,他在主题为《知识的再造与学习的巨变》的演讲中说,我并不觉得这个世界知识在发生巨大爆炸,可是知识场景会发生爆炸,互联网兴起什么事情都推到你面前,让我们知道,比如说最近大家都关注日本法律是如何判处死刑犯,可能以前大家不会关注这样的信息,由于江歌案,就是说关注这样知识有没有用,知识爆炸带来知识超载,使得每个人就会发生内心的焦灼。
以下是姬十三演讲全文,如果你对知识付费知识红利感兴趣,一定不要错过他的演讲:
大家好,我是果壳网、分答的创始人姬十三。
在过去七八年创业里,我做了几个产品,果壳网、在行、分答,基本上聚焦在知识分享和学习,知识形状内容,当然是媒体一部分,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面,七八年里面,我们在这个方向上做过一些创新,包括怎么样让专业知识更好传播。
让专业知识更快传播,让专业知识去辟谣,过去一两年的时间,出现了新的变化,非常有意思,大概有4个特征。
我们公司最近成立了知识产品部,这里面有一些岗位,知识制作人,知识产品经理,我和他聊了一下,你最近看什么书,他回答说,前几年我看了产品经理的书,我对这个有一些理解,我看的不多,我当时的感觉,是什么感受呢?
他上班第一天跟我说,老板我特别想聊聊我们公司战略,我发现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面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非常擅长总结,非常善于提出意见,我当然没说好还是不好,但是他们嘴里总是挂着那些词,模式、效应、模型,好像掌握了30个模型,20个工具就能解释全世界,我突然想起最近跟朋友聊的一个心理学大师,当然这个大师是要打引号,这个人在网络上很有名,他制作的知识付费也是爆款,非常受人追捧,可是当我向学心理学的专家问起这个人时,大家对这个人评价不高,认为他在学术上没有什么底子,更多是忽悠。
但是,当我和同事聊他的时候,大家觉得这个人很有特点,他非常善于把身边的案例总结起来,然后给你答案,让你听了他的知识很容易解释全世界,现在这样的人非常多,也非常受欢迎。
我们面对一个庞杂的世界,如果可以提供简单的解释,很容易受到人们的欢迎,对于专业人士来讲有一些困难,大家下一个结论的时候,往往说条件一和二成熟的情况,成功概率往往只有75%,知识的浅化和深化是一个时代的特征。
浅化背后是知识爆炸,坦白来讲,我并不觉得这个世界知识在发生巨大爆炸,可是知识场景会发生爆炸,互联网兴起什么事情都推到你面前,让我们知道,比如说最近大家都关注日本法律是如何判处死刑犯,可能以前大家不会关注这样的信息,由于江歌案,就是说关注这样知识有没有用,知识爆炸带来知识超载,使得每个人就会发生内心的焦灼。
所以就会需要知识的浅化,然而知识的操作和爆炸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特征。
第三点我讲,专家的变迁,我们看到前一段时间财经出了这种类似的文章,在网络传播得非常厉害,我们发现这个作者不是财经本身的专家,是他们外聘的专业人士,是注册金融分析师,是财经邀请的专业人士,针对命题进行长达几个月的调查,写出的文章。这好像看起来面对专业的角度的文章,必不可少的流程,我们需要在好几个部分和作者进行反复的沟通和核对。
类似这样的文章,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家,在我自己上大学的时候,专家指的是什么呢,是当我们答辩时候会邀请对我们进行评判的教授,今天专家定义发生变化,我们明确知道,一个物理学专家可能需要学术背景,可是一个育儿专家他到底意味着什么,他可能仅仅意味着在育儿这件事情上非常有经验的妈妈,所以专家定义在今天,好像很难解,有时候专家指当你在发表微博可能会获得几百几千转发,有几百几千投票的人,可是在有些领域里面,比如说科学,好像专家就不能这样定义。
我们往往发现一个转发投票获得高票的答案,并不是科学专业领域人士写的,专家的答案并不是民众喜欢的,专家的变迁是第三个特征,像果壳网的深度的文章,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在网络的用户慢慢习惯了,慢慢适应了很多浅内容之后,深度内容开始出现,我特别注意到最近3年有非常多的公众号深度内容,深度内容又是部分学术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没有人士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又不在学术领域的作者,他们愿意花长时间写作。
这是我想说第三个特征,第四个特征,刚才大家也提到,知识突然好像变得可以定价,可以交易和付费,在以前可能很难想象知识可以被付费,我们只有把知识印在书本上,只有把知识变成课堂上教育才可以被定价,以前知识很难在第三种形式收费,今天当我们习惯了,在有些领域会发现传统的编辑,推荐不有效,光靠社交、算法推荐也不有效,有时候只有通过付费才能跟作者建立更靠谱,更有信任感的信息筛选机制。
付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钱给他,这个内容的供给者,承诺我一年时间里不能打广告,你必须对我负责,你必须认真产出内容。付费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人们获取靠谱信息的方式。所以我们看到整个知识的生态链发生聚变,知识的超载,专家的变迁,当然伴随这4个特征,也会看到一些别的特征,像知识的音频、碎片化,这些使得知识某种意义上重复生产在我领域里面我会看到很多过去的存量知识被生产出来,不同的方式生产出来,有时候变得更浅,更碎片,更短视频。
有时候会生产成为更深的东西,有时候需要更多的服务让用户加深印象更好学习,总之可能一方面在大量新增知识,另一方面过去存量知识,又以这三种方式被反复重新加工,重新制造。
所以就使得过去两三年里面知识爆炸出来,每个人感觉到了信息的万花筒。在我们自己的公司,七年前我创办果壳网,致力于知识传播和科学分享,那时候我们只有一个最简单的原则,怎么样让科学流行起来呢,要把一切新闻都变成科技新闻,我们发现很多知识点,背后都有科学角度,我用最快的方式接近它的时候,科学就借助这样的方式传播开来,在过去一两年,我们也在积极求变化。
刚刚讲到三个方式,一方面让知识更浅,我们尝试过去果壳用专家的文章,拿几千篇重新生产,我们大概做了3个月时间,做了一个短视频网站。我们尝试用更深的方式,去做科学知识的传播,比方说我们用几周甚至1个月时间以上做稿子,这样的稿子有时候点击率不是特别高,性价比不是特别好,但是它有意义,我们尝试做这样的事情,我们非常相信知识付费的未来,我们甚至成立了2个团队,在重兵押宝。
最后我用学习这个词总结我的演讲。
大家可能会觉得学习仅仅指在课堂上学习,但是从生物学上讲,十多年前我曾经念了一个神经生物学博士,在这个领域里面,学习指的是人们摄入信息改变自我的行为,摄入信息和改变都指学习,知识和学习就像是硬币A面和B面,这些知识输出变化由于我们学习上矛盾,既想学更多,又想不劳而获,我们既想节约时间,又想打发时间,在学习上这种矛盾,纠结,恰恰构成了我们在学习剧变这个时代,对于知识的变化。
这是我的演讲,谢谢!
原标题: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你注意到了吗,专家们悄悄发生了变化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