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节气微信公号消息
凉风至
袅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
红缸霏微灭,碧幌飘飖开。
披襟有余凉,拂簟无纤尘。
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
——白居易
凉风为八风之一。《说文风十三篇下部首》:八风也,东方口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口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此起于震。
八风应节而至,即四立二至二分,风向变。按照风生于震,为四十五日一变风向,立秋,凉风至。《淮南子·天文篇》有“西南方曰白门,生凉风。”西南八卦中为坤位,坤为土。
凉风还有一层意思,特指古代仙山。《淮南子·墬形训》:“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
白露降
在七十二候中,立秋的第二候是“白露降”。
气温的下降水汽凝结,便成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立秋时节,白露初降,到了白露节气,“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寒蝉鸣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寒蝉为秋后之蝉。立秋之后还能听到寒蝉凄恻,但到了白露,基本上就听不到蝉鸣,即使偶尔有,也都衰弱无力,像是将死之人的哀告。
七月流火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流火的“火”是指火星,流,即火星的位置从中天西降。暑热渐消。
秋月白
“秋江清,秋月白。登高双眼空,独步乾坤窄。只手未曾举,黄菊已盈握。”这是一首禅诗。古人将物象归为五行,秋为金,金为白,与秋有关的物候常以白属。素、霜与白相近之意也常出现。比如,秋天的木为霜林,秋风为素风,草为白草。
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也是在“枫叶荻花秋瑟瑟”之时。
秋萤报信
“一点新萤报秋信”。萤火虫生于大暑,大暑为夏末,故古人认为萤火虫为迎秋之虫。
枫渐染
以前不曾留意,开始做《节气》之后,才发现,北方的立秋虽然还满是夏意,但茂密的枫树绿荫里,真的就有了红色。淡淡的,有的是一个边角,有的是半片叶子。
草木知秋
秋天的景,是以木显的。“停车坐爱枫林晚”,“无边落木萧萧下”,“江枫秋老。晓来红叶如扫”,壮阔之美。春花夏草,秋林冬雪,好像随着温度的下降,视野和胸怀都变得烟波浩淼起来。
芦荻抽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天高地阔,夕阳西下,水边的芦荻抽穗,在凄风中飘摆,勾勒一幅“悲秋图”。
芦苇茎秆直立,迎风摇曳,野趣横生,也常常用于文人写景插花。
菰米结实
菰是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中,秋天结实,其果实即为菰米,可烹为菰米饭。《西京杂记》中说:“菰之有米者,长安人称之雕胡。”
李白曾有诗句“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北宋药物学家苏颂《本草图经》载:“(菰)至秋结实,乃雕胡米也。古人以为美馔,今饥岁,人犹采以当粮……然则雕胡诸米,今皆不贯。”虽然菰米不再是美馔,但“菰米结实”却仍是典型的秋天景象。
秋林晚步
王统照
“枯桑叶易零,疲客心易惊!今兹亦何早,已闻络纬鸣。迥风灭且起,卷蓬息复征……百物方萧瑟,坐叹从此生!”
中国文人以“秋”为肃杀凄凉的节季,所以天高日回,烟霏云敛的话,常常在诗文中可以读到。实在由一个丰缛的盛夏,转到深秋,便易觉到萧凄之感。登山临水,偶然看见清脱的峰峦,澄明的潭水,或者一只远飞的孤雁,一片堕地的红叶……这须臾中的间隔,便有“物谢岁微”,抚赏怨情的滋味,充满心头!因为那凋零的,扫落的,骚杀的,冷静的景物,自然的摇落,是凄零的声,灰淡淡的色,能够使你弹琴没有谐调,饮酒失却欢情。
“春”以花艳,“夏”以叶鲜,说到“秋”来,便不能不以林显了。花欲其娇丽,叶欲其密茂,而林则以疏,以落而愈显,茂林,密林,丛林,固然是令人有苍苍翳翳之感,然而究不如秃枯的林木,在那些曲径之旁,飞蓬之下;分外有诗意,有异感,疏枝,霜叶之上,有高苍而带有灰色面目的晴空,有络纬,蟪蛄以及不知名的秋虫凄鸣在林下。或者是天寒荒野,或者是日暮清溪,在这种地方偶然经过,枫,桕,白杨的挺立,朴疏的小树的疲舞,加上一声两声的昏鸦,寒虫,你如果到那里,便自然易生凄寥的感动。常想人类的感觉难加以详密的分析;即有分析也不过是物质上的说明,难得将精神的分化说个详尽。从前见太侔与人信中说:心理学家多少年的苦心的发明,恒不抵文学家一语道破。所以像为时令及景物的变化,而能化及人的微妙的感觉,这非容易说明的。实感的精妙处,实非言语学问所能说得出,解得透。心与物的应感,时既不同,人人也不相似。“抚己忽自笑,沉吟为谁故?”即合起古今来的诗人,又哪一个能够说得毫无执碍呢?
还是向秋林下作一迟回的寻思吧。是在一抹的密云之后,露出淡赭色的峰峦,那里有陂陀的斜径,由萧疏的林中穿过。矫立的松柏,半落叶子的杉树,以及几行待髡的秋柳。那乱石清流边,一个人儿独自在林下徘徊,天色是淡黄的,为落日斜映,现出凄迷朦胧的景象,不问便知是已近黄昏了。这已近黄昏的秋林独步,像是一片凄清的音乐由空中流出。
“残阳已下,凉风东升,偶步疏林,落叶随风作响,如诉其不胜秋寒者!”
这空中的画幅的作者,明明用诗的散文告诉我们秋林下的幽趣,与人的密感。远天下的鸣鸿,秋原上的枯草,正可与这秋林中的独行者相慰寂寞。
秋之凄戾,晚之默对,如果那是个易感的诗人,他的清泪当潸然滴上襟袖;如果他是个少年,对此疏林中的瞑色,便又在冥茫之下生出惆怅的心思。在这时所有的生动,激愤,忧切,合成一个密点的网子,融化在这秋晚的憧憬的景物之中,拾不起的,剪不断的,丢不下的,只有凄凄地微感;这微感却正是诗人心中的灵明的火焰!它虽不能烧却野草,使之燎原,然而那无凭的,空虚的感动,已在暮色清寥中,将此奇秘的宇宙,融化成一个原始的中心。
一切精微感觉的迫压我们,只有“不胜”二字足以代表。若使完全容纳在心中,便无复洋溢有余的寻思:若使它隔得我们远远的,至多也不过如看风景画片值得一句赞叹。然而身在实感之中,又若“不胜”,于是他不能自禁,也不能想好法来安排了。落叶如“不胜”秋寒,而落叶林下的人儿,恐怕也觉得“不胜秋”了!况且那令人眷念怅寻的黄昏,又加上一层凋零的骚杀的意味呢!
真的,这一幅小小的绘画,将我的冥思引起。疏言画成赠我,又值此初秋,令人坐对着画儿,遥听着海边的落叶声,焉能不有一点莫能言说的惆怅!
原标题:立秋 | 白露降 秋信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