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把儿媳生孩子和母猪生崽比在一起”“照顾孙女的时候老人在一旁抽烟”“把20年前儿子用过的尿布给刚出生的孙女用,儿子却不阻拦,甚至让妻子多听婆婆的少听专家的”……这类令人瞠目结舌的“狗血”剧情频繁出现在了电视剧《亲爱的小孩》中,引发争议。有网友认为,集中大量的冲突和矛盾令人不适,感觉就像被“上刑”;也有网友认为,这些剧情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现实题材突出了冲突无可厚非。
影视作品需要冲突才能营造有效的艺术效果,但到底应该如何呈现生活?现实题材作品到底是更现实了,还是在对观众“上刑”?
在热播电视剧《亲爱的小孩》中,婆婆吐槽儿媳浪费钱,不如把找月嫂的钱给自己,同时老人还用了很多土办法来带孩子等。尽管生活中因为年代和观念导致的这类“婆媳”问题确实存在,但如果把各种诸如此类的极端问题堆砌式叠加呈现,不仅会招致观众反感,还有可能产生极大地社会焦虑感,甚至造成年轻人的恐婚、恐育情绪,加剧家庭矛盾的激化。
我们不排除现实生活中可能真的出现过这类事情,甚至会有更极端的发生过,但是这些不是普遍现象,不会集中出现在同一个家庭环境里,更不能代表当前的大众生活。影视作品把这些个体极端事件集中于一部电视剧的剧情中,会不会适得其反?
事实上,无论是曾经的《蜗居》,刚刚播完的《心居》,还是正在热播的《亲爱的小孩》,为了达到“戏剧效果”,此类现实题材的影视剧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把现实当中的“意外”和特例推给观众,以致于不惜让主角们离婚、失业甚至“强行”丧偶,除了赚取观众的眼泪和叹息以外是否真的能有更深层次的作用?
当前我们的现实题材剧呈现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通过“卖惨”来突出矛盾赚取观众眼泪;另一种是突出“爽感”让观众能够在剧集中获得成就感和代入感。其实这两种手法都无可厚非,但如果走向极端,不能结合起来,就会引发很多的争议和质疑。现实题材影视作品是用一种艺术真实来反映社会,引发观众的共鸣,那么张弛有度,有笑有泪才是真实的反映。戏剧效果不能为一时的收视率去刻意制造或引发冲突,而是应该通过呈现冲突让人们重视问题,从而更加尊重彼此,增加相互了解,共筑和谐生活。
作品来自人民,更应该回馈人民。作为文艺作品的接收方,观众需要的是与众不同的内容(不同角色的生活体验),让自己的审美体验更为丰富,给平淡忙碌的人生带来些许点缀和放松。
一味地打着追求艺术效果去“博眼球”,集中展现过于狗血的极端剧情,这种贩卖社会焦虑的“狼来了”的做法应该适可而止。家庭矛盾固然存在,但不会是阻碍美好生活的主要问题,艺术创作者要珍惜观众和资源,处理好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才能创造更加优秀的作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