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 > 正文
金融会客厅|银行行长亲述:经济转型期,重庆金融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12-11 19:51:44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商报

聚焦金融热点,对话行业精英。12月5日上午,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上游新闻、《当代金融研究》杂志社共同打造的高端财经访谈节目《金融会客厅》,在重庆新闻传媒中心演播大厅正式开播。

作为一档全新的访谈节目,《金融会客厅》汇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的行业领袖、精英,通过金融热点评述、宏观政策解读、市场趋势判断等领域的内容输出,打造兼具视野高度和服务深度的标杆性财经视频访谈。

首期节目以“经济转型期,重庆金融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副行长刘先其、交通银行重庆市分行副行长张勇担任主讲嘉宾,以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下的经济转型为切入点,以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为脉络,全面解读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剖析背后的核心逻辑,分享对2020年趋势的重要洞察。

 

以下为访谈内容:

 

主持人:二位都来自银行业,相信对于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时期的感受是比较敏锐的。在二位看来,我们当前的金融业应该做些什么?或者说正在进行哪些方面的尝试来适应这样一种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张勇:经济转型时期,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行业应是产业升级的第一个阶段。然后慢慢渗透到相关子行业,从而带动传统行业的产业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产业模式会发生转变:一是从整个劳动密集型逐渐变迁到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二是整个商业模式的转变,比如从看重厂房为代表的重资产模式,转变为看重知识技术的轻资产模式。

所以,银行要适应整个实体经济的发展,自身必然也要加快转型步伐。那么,如何转型服务实体经济?就是要融入当地的经济发展,适应它的主要结构。

今年6月份,我调任交通银行重庆分行,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先研究整个重庆GDP,重庆银行业的资产在整个的产业结构占比。只有看准了方向以后,银行才能跟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方向来走。在这种方式下,银行的贷款投向的比例、速度,才能跟上当地经济发展速度,跟得上整个产业转型的结构变化。这样才能入到实体经济,融入到整个的经济结构转型。二是除了找准方向,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同样重要。以前,我们常说银行是粗放型经营。就是拿个抵押物来看,看企业规模是否足够大,我就放款。但是这样以后可能就行不通了。银行需要考虑它主要的商业模式、现金流,从看资产、看抵押、看房子,过渡到看创业者,看他整个知识结构,看现金流,就是商业模式的转变。第三方面,每个银行有各自的差异化特点,可以结合自身优势。比如交通银行重庆分行有三个业务比较突出。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整个重庆分行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占比24%,整个重庆银行业的贷款占比约在12%左右。其次是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在重庆分行对公业务占比达到20%左右,整个重庆银行业对这个行业的贷款占比达到14.48%。还有就是“一带一路”和商贸业,商贸服务这一块,交行整个的占比是达到了23%,整个重庆银行业的平均占比是12%左右。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就要是依托自己的优势来服务当地的基础建设,服务当地的主要经济发展。

 

刘先其:经济兴、金融才兴;经济活、金融才活;经济强、金融才强。这一年来,中国银行业和全球主要大型银行一样,都进入了一个比较艰难的转型时期,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

压力来源之一首先是存款。存款是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全国来看,从前十几年的每年18%的增速,降到今年三季度的只有8.1%,这个增速还在放缓。

其次是贷款有效需求在减弱。经济下行导致整个有效贷款需求减少。为此,银行不得不面临两难的选择——需要贷款的客群,或是因为资产结构不好,与银行的授信审批条件不符,无法给他发放贷款;第二是不需要贷款的客群,所有银行都希望他去提款。所以现在稍微经营的比较好的企业,例如“中字头”的企业,重庆本土经营较好的大型的国企,所有银行都去加大营销,希望企业能提款。通过采取竞价的方式,所有银行来报价,企业选一个最低的贷款利率,然后再提贷款。

第三是存贷利差日益收窄。2012年的时候,上市银行公布的利差水平是4.35%,到了2016年利差已经从4.35%已经到了2.95%,那么到2018—2019运行下来,实际上银行的平均利差水平已经是降到2%甚至以下,可以说,整体存贷利差水平已降至低位。

第四是不良贷款在飙升,一旦“爆雷”,不仅拉低利润率,影响银行资产质量,也影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第五是大型商业机构相对臃肿,从业人员庞大。在金融科技的冲击下,原有的老员工如何转型?如何吸收和培养新员工,以适应这种新的竞争环境。

所以在这种经济转型下面临这些压力,银行人首先可以在这4个方面进行转型。第一是提高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政治站位,将自身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第二回归本源,真正服务实体经济,银行就是要服务实体经济;第三就是“六个面对,四位一体”;第四是拥抱新金融,打造新科技,用新金融去迎接这个挑战,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只要我们银行人真正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守住我们金融的报国之心,我想这点困难对于我们来讲,我们是完全可以去克服的。

 

主持人:刚刚刘行长有分享到很多就是来自银行业的这个压力,对于压力面对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张行长这边的感受是怎么样?

 

张 勇:我觉得压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现在整个中国面临的产业升级经济转型,那么新兴的行业的融资需求和银行金融供给不平衡之间有个矛盾。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说我们的整个主体是不平衡的。首先是金融供给主体,国有多,民营相对来说比较少;其次是,产品之间供应的不平衡,抵押、担保类的贷款的比较多,仓单质押等无形资产融资方式较少;第三行业之间也存在不平衡,很多银行之所以扎堆进入房地产,就是因为这个行业有重资产,所以引得银行争相进入,但对于轻资产的行业,所投放的量相对比较少。

第二方面是实体经济正面临转型升级,并且当前转型速度还比较快,相对金融服务业,体现在转型滞后,服务能力不足。一个很明显的表现是,现在正在朝大数据智能化发展,这种变化在改变整个商业模式。但银行还停留在要资产、要抵押的业务模式。相比其他行业,银行在管理上的精细化程度还不够,缺乏进一步具体的细化调研。这方面对于服务实体经济,会越来越重要。银行只有对行业加强研究,对整个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研究,对经济周期进行研究,透彻知晓行业政策、产业政策、最新技术,才有可能跟得上产业升级步伐,才能提升实体经济服务能力,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

第三方面是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整个实体经济的高效融资需求与金融端供给,相对来说还存在效率低的矛盾。

一个现象就是,当前经济飞速发展,让企业对融资的时效性需求更强烈,但是银行对于风险的判断,相对来说慢一些,这是因为我们目前国家的信用体系,尽管比原先已经有非常大的进步,但有一部分是缺失的,比如贷款人在非金融机构的信用记录。因此在决策过程中,银行相对来说这个信息是不对称的,就导致银行的放贷速度会慢,没法达到客户,尤其现代经济所需要的这种时效需求。

所以说,整个突破,我觉得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建立一个全面完善的信用体体系,形成一个双向透明的信息的交流机制;其次是,引入大数据应用,完成数据的接入、数据的共享,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最后,综合上下游供应链之间的信息和数据,才能对某一个行业的风险作出整体的判断,才有可能实现高效运转。

 

主持人:刚刚二位都讲到了,在整个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们本身的金融行业也面临很多转型的挑战和压力,那么其实在挑战和压力的背后,有没有对于我们金融行业来讲就是机会。这些机会可能是存在于哪些地方?

 

刘先其:挑战就是机会,压力就是动力。我总结了16个字——步骤信息、快速决策、有效联动、各个击破。

首先,要获取信息流。最基层的客户经理获取的信息,他一看可能有困难,他把那个信息最快速度上报到支行,上报到分行,甚至总行。但如果我们得不到信息,我们就不能够准确的把握企业的需求,他的痛点是什么地方,它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第二,银企本来就是一家,银行就要真诚和客户交朋友。把客户当成朋友,用银行的真心去换取客户的真心。他能够很主动、很细致地与你分享它的成长过程,很多细致的一些东西,实际上在很不经意之间很自然的他就跟你讲述了,你就知道那种信息,所以这个真诚很重要。银行也要运用专业的水平、专业的水准、专利知识能力去解决客户他所面临的问题,只有解决他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服务好客户。

第三是有效联动。往往一个客户经理到了一个客户,客户跟他谈这个需求,从他的⻆度来讲,问题一时解决不了。但站在他背后的,还有所在的支行、分行以及总行。我经常讲,客户经理不能单刀赴会。你不能单兵作战,你是个集团的服务、集团的冲锋,只要激活集团力量,一定会解决这个客户的问题。

第四方面,银行现在也在积极的拥抱新科技。刚开始面对BATJ,银行有些惊慌失措,但现在银行是全力去拥抱新科技了,一方面,加快与科技巨头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另一方面银行自身也纷纷布局金融科技,在中长期战略,从场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发力。尤其是科技人才、新科技人才的吸收、培养和打造,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中长期战略中第一句话就是“科技引领”,然后创新驱动、转型求实、变革图强,提出在未来3—5年之内,全行10%的员工是要有科技背景的人才。

 

张勇:信息技术革命相当于二次工业革命,在这个阶段,谁抓住了这个机会,谁就有可能成为行业的翘楚。第二个机会则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趋势上看,目前我们的国家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落后的行业将会逐渐被新兴产业所代替。对于银行业而言,在下一轮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过程中,哪家银行能提前研究掌握新的商业模式,迅速切入产业结构当中,谁就会获取先机,就能得 到发展优势。

第三个机会是国际的主要新秩序正在形成。全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的过程当中,国际市场面临产业资源重新分配,现在国家层面也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这个过程中,中国的银行业要跟着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总的来说,谁能抓住这3个机遇,谁就能够在未来的竞争当中走出来。

 

主持人:刚刚我们讲了很多,我们最后想来探讨一下,就是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我们银行业本身也面临了一些机会和挑战,那么具体落实到咱们重庆这块地方,二位能不能结合各自所在的这个银行,跟我们所有的朋友分享一下,我们未来的业务重点和转型方向主要有哪些?

 

刘先其:重庆过去产业结构主要是汽摩、电子信息行业。从2010年开始的重庆的产业结构开始调整,逐渐形成“3+6+700”电子信息行业格局。经过这9年发展,现在重庆人可以骄傲的说,全球笔记本电脑1/3都是重庆制造。这个产业结构的打造,实际上,所有银行都是全力以赴在跟进这个产业结构调整在服务。所以,银行是跟着这个产业结构在调整的,现在重庆打造新的航空产业、医药行业等等,未来银行一定是跟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调整的,银行资金也将围绕新兴行业来进行布局。

 

张勇:重庆提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这是重庆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也是整个重庆市发展和中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的发展战略。在我看来,打造开放高地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有形的开放。在国内,就是陆路主要交通运输和长江航道,在国外,就是“一带一路”,通过陆海新通道来实现。这些是属于有形的开放。那无形的开放是什么呢?无形的开放,需要重庆建立起对接国际先进投资和贸易规则的这样的市场规则。在重庆集聚一批包括人、物、资金、信息流等在内的要素市场,搭建更全面的开放平台。具体而言,在打造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是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重庆整个基础设施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我们也看到重庆市委市政府也提出来,加快铁路、航运以及西部的航空枢纽建设,这对于我们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来说,也将加大在这方面的投资。二是对外开放的产品创新。重庆已经建成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可能会形成整个本外币一体化的资本运营和管理体系,包括自由贸易账户、资本项下的可兑换,以及境外的证券发行和承销等产品,这些企业衍生的新需求,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都是可以参与到其中的。另外,重庆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联结点,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就是陆路。因此根据这个定位,商业银行要跟着企业需求配套“走出去”,助力企业在“一带一路”做实、做强。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郭欣欣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