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一直有说法称,魏晋之前人们的裤子没有裤裆,两腿前伸而坐极易走光,而早先中国人跪着吃饭就是为了避免走光,这是真的吗?
一、魏晋之前人们的裤子都没有裤裆吗?
中国古代的衣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上下分体的上衣下裳(裙);一种是上下连体的深衣长袍。在服装体系中,裤其实出现得很早,大约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穿裤,那时的裤子被称为“绔”或“胫衣”,顾名思义,“胫衣”只能覆盖小腿,膝盖以上都是裸露的,实际上是一种内衣。
在注重服装礼仪的先秦时代,和深衣、上衣、下裳等相比,“胫衣”不受重视,人们多用麻、布等粗糙的材料来缝制“胫衣”。偶尔,贵族也会用丝、帛等较好的料子来做“胫衣”,但会被视为浪费,“纨绔子弟”这个称呼蕴含贬义,即源于此。
上衣下裳搭配胫衣,或者深衣覆体内搭胫衣,是先秦时期中原地区民众的正式服装。战国时纷争不息,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推动了胡服骑射,让士兵效仿胡人穿着,胡人为便于骑射,裤子形状比中原地区更完善,由此,长裤也渐渐在中原流行开来。
当时的长裤,依然有别于今日,它只是在原来“胫衣”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将裤管接长扎在腰上,裤裆处依然没有缝扎。也就是说,那时人所穿的还是开裆裤。开裆裤外,还围有裳或深衣,所以不用担心裸露肢体。开裆裤的实物,在出土文物中仍能发现:湖北江陵马山楚墓中曾经出土过一条女裤,裤腿完整,下有收口,有左右裆,但没有缝扎连接,仍是开裆裤。
战国时期的女裤 | 高春明《中国服饰》
这种开裆裤,在汉代被称为“穷袴”,它的形制是直达于股,以带系缚裤裆。在裆上缚带,不做成满裆,仍是为了便溺的方便,所以穷袴又有“溺袴”之称,这种裤子男女都穿。但除穷裤外,西汉也有满裆裤,这种裤子被称为“裈”。相比较而言,裈更为便利,也更多地为军士和普通劳动者所穿,贵族们依然沿袭着内绔外裳的传统着装。裈的形制也有两种:一种长过膝盖,和今天的长裤比较接近;另一种则较短,和今天的短裤比较相像,亦被称为犊鼻裈。明代徐炬《事物原始》记述,犊鼻裈大约需要三尺布,前后各一幅,中间裁两尖裆缝制而成。古代之尺和今天的尺相比,更为短小,三尺不足一米,如此缝制而成的犊鼻裈,应该短而利索。
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里,百戏画像图中最左边的杂技艺人(如下图),两腿叉开,裤长刚刚到膝,正是犊鼻裈的样式。犊鼻裈这种裤子,下里巴人穿得更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诱拐卓文君后,老丈人卓王孙大发雷霆不给钱,于是司马相如开了一家酒舍,让文君当垆卖酒,他穿着犊鼻裈和仆人们一起劳作。对于大富商卓王孙来说,女儿女婿抛头露面已是耻辱,女婿穿得这么不体面,更是当众打他老人家的脸,最后不得不花钱百万才打发了两人。
百戏画像图中的杂技艺人服饰 | 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所以“魏晋之前人们的裤子没有裤裆”这一说法显然过于绝对,至少从文献记载来看,魏晋前的西汉时期,贵族和劳动人民的裤子是有差别的。贵族穿开裆裤,劳动者穿满裆裈。事实上,“裈”这个词就是指称满裆裤。这大致可以说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开裆和满裆的裤子一直并行不悖,贵族和劳动者往往以此来区别社会身份。
二、“担心走光”并不是人们跪着吃饭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古代社会,自商周以来,人们往往席地而坐。秦汉之际,除了席子,还有可以跪坐的高床。魏晋时期,胡床、绳床传入中原。唐宋以后,椅子逐渐成为坐具的主流,并最终使得坐席和坐床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中国古代坐具史由此可以划分为坐席、坐床、坐椅三大阶段,魏晋以前大抵属于坐席和坐床时期。
由于坐具的不同,人们的坐姿也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坐地,即臀部着地,双腿随意放置;第二种是蹲坐,身体蹲下,以双脚为支撑点撑起身体;第三种是跪坐,以双脚和双小腿支撑身体;第四种是高坐,就是直接坐在坐具上。
在椅子出现之前,从生理的角度而言,最舒服的坐姿是第一种,但这种姿势很长时间里被视为无礼,所谓箕踞而坐,往往会被古人严厉批评,遗风所及,今天在正式场合,人们的这种坐姿依然会被看作不雅。跪坐是古代坐姿的主流,直到宋代以后椅子普及,这种坐姿才最终消失,但在邻近的韩国、日本,我们依然能看到这种坐姿的余绪。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夏人和夷人更习惯于箕踞和蹲坐,但商周贵族却以跪坐为礼。到了战国和秦汉之际,箕踞已经成为于礼不合的无礼坐姿。《韩诗外传》记载孟子因妻子踞坐而不满,《史记·高祖本纪》提到郦生见刘邦踞坐床上洗脚,直接指出这种行为“不宜”。可见,跪坐成为正式的坐姿,离不开礼仪规范的加成,周代礼仪记载婚礼、祭礼、丧礼及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坐席而行跪坐礼。从身体的姿势来看,跪坐时往往腰背部挺直,比箕踞和蹲坐更显庄重,这大致可以推断,实用和礼仪如同车之两轮,推动跪坐成为古代礼仪体系中的规范动作,并得到传承发扬。
从这个角度来看,跪着吃饭是为了避免开裆裤走光的说法不能完全成立。理由有二:第一,古代深衣可以衣长委地,这意味着蹲坐不一定会走光,但有身份的人并不会蹲着吃饭。第二,跪坐姿势直到宋代以后才消失,但如前文所说,中国人早在魏晋之前已经穿上了满裆裤,却依然沿用跪坐礼。可见,即使担心走光是人们在跪坐时考虑的一个因素,它也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真正推动跪坐姿势在历史长河里传承千年的,还是礼仪文明。
参考资料:
[1]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2] 高春明:《中国服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3] 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妆饰》,学林出版社,1997年
[4]翁同文:《中国坐椅习俗》,海豚出版社,2011年。
[5]翁同文:《中国坐椅习俗》,海豚出版社,2011年。。
[6]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13年。
[7]朱筱新:《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商务印书馆,1997年。
[8]朱大渭:《中古汉人由跪坐到垂脚高坐》,《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
[9]陈振:《再谈中古汉人从跪坐到垂脚高坐的演变》,《北大史学》,2000年。
[10]是王牌讲解员:《有多少秦始皇的宝贝没有拿出来展览?|兵马俑4》,
[11]帝陵博物院潘莹:《云讲国宝:鲜活灵动的秦陵百戏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