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历史 > 正文
郑和航海与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07-05 09:11:29 来源:明清史研究

明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间,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即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其目标是增加与西洋各国的联系,扩大明朝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

这是古代世界规模最大的长时间远洋航行,在前后七次远航中,曾到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三十多个国家,包括今越南、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马尔代夫、阿曼、也门、伊朗、索马里等地。

图1 《郑和航海图》阿拉伯海霍尔木兹海峡附近航线

郑和船队规模庞大,海船数量在百艘以上,人员多至二万七千余人 ,航程十万余里,体现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高超成就。

关于船队中体量最大的“宝船”,《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其长44丈,宽18丈  ,但当前学者对《明史》中的记载是否可信,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见解。

船队的航行建立在此前中国航海科技发展的整体基础上,帆、舵、水密舱壁、减摇龙骨等技术领先于世界,中国传统风帆利于操使,可利用侧向来风,通过“调戗”方式走之字路线,将顶头逆风变成侧斜风,达到“船驶八面风”的效果  。南京宝船厂遗址出土11.07米长的巨型铁力木舵杆,说明了造船材料的坚固性。

唐宋时期已经成熟的水密舱技术增加了航行的安全,对具体航程的掌握,体现了明代以前对海洋环境的了解,以及长期利用季风和洋流的传统  。船队在西太平洋的航行主要按照针路进行,针路是中国古代航海经验的总结,原理是用磁罗盘针表示航向和方位,并记载相应方向的航程,指导船舶航向  。在横渡印度洋时,借鉴了古代阿拉伯天文导航工具,绘制《过洋牵星图》,丰富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内容。

图2 忽鲁谟斯回古里国过洋牵星图

郑和航海是对中国古代航海与造船技术的全面应用、展现和发展,以这项远航活动为名的《郑和航海图》 对研究中国传统地图和航海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诸国的交流往来,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影响。

[1]郑鹤声.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见:纪念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筹备委员会,中国航海史研究会 编.郑和研究资料选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97~99.

[2](明)祝允明.前闻记.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73.

[3](清)张廷玉,等 撰.明史,卷304.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26册,7767.

[4]金秋鹏.中国古代的造船与航海.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40~45.

[5]周世德.从宝船厂舵杆的鉴定推论郑和宝船.文物,1962(3):35~40.

[6]葛云健,张忍顺.郑和下西洋对季风洋流的认识和利用.中国航海,2005(1):14~18.

[7]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大连海运学院航海史研究室 编制.新编郑和航海图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7.

[8](明)茅元仪.武备志.卷240.续修四库全书本.子部第966册.319~329.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