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百万三峡移民 一个感动世界的奇迹
07-05 06:31:44 来源:重庆日报

奉节外迁移民告别家园。(摄于2002年8月27日)记者 刘强 摄/视觉重庆

随着三峡大坝175米蓄水,一座座老城消逝水下,一座座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图为万州区北滨商圈欣欣向荣。(摄于2019年10月30日)特约摄影 冉孟军/视觉重庆

重庆日报消息,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2座城市、7座县城、94座集镇迁建,1400家工矿企业搬迁……

这不是一组简单枯燥的数字,这是重庆为三峡工程按期蓄水、通航、发电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而移民的重点在重庆,重庆承担着85%以上的三峡移民任务。自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启动到全面完成移民搬迁安置任务,重庆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10万余人。

挥一挥手,作别故园的千重稻菽;鞠一鞠躬,叩别黄土下的祖辈魂灵。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中,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库区移民深明大义、移民干部舍己为公、全国人民倾情支援,重庆举全市之力,上下一心,以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合力破解了百万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

110万余名重庆移民舍小家为国家,为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创造了条件

6月的万州区新田镇五溪村黑儿梁,满目苍翠。海拔400米以上种的是麻竹,400米以下是漫山遍野的柠檬。

58岁的冉振爱正在林间查看柠檬长势。从1995年起,他在每一届村(社区)换届选举中,都高票当选村主任,今年5月又承担起了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的重任。这代表了村民对他这个“领头雁”的信任。

“黑儿梁,乱石岗,坡坡坎坎草不长。”1993年,三峡百万移民工程正式实施,长江边的五溪村属于移民搬迁范围。因为山上土地贫瘠,后靠安置的移民心里有顾虑。冉振爱响应国家号召带头搬迁,从水土丰沃的长江边搬到乱石林立的黑儿梁。他开辟荒山建果园,带领村民发展柠檬等林果经济,硬是把昔日的荒山坡变成了现在的“花果村”。

中国人讲究“故土难离”,但为了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三峡,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百万三峡儿女抛家舍业、别乡离土,不讲价钱,不言回报。

后靠移民离开肥沃的土地,把新家建在瘠薄的山梁台地上;外迁移民带着家乡的泥土、黄桷树,远赴十几个省市,把根扎在他乡的土地上。

在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三楼展厅,一面记录外迁移民场景的照片墙上,一张手捧黄桷树苗的中年男子与亲人泪别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男子名叫徐继波。2000年8月,150户639名云阳县农村移民外迁上海崇明落户。徐继波兄妹八人都是移民,只有他是外迁移民。临别前,父亲满眼含泪,递给他一株家乡的黄桷树苗,希望他能把三峡的根深深地扎在上海的土地上。到上海后,徐继波勤恳做事、踏实做人,他种过地、卖过菜,当过机械工人,如今是崇明环卫工人,今年就要退休。

……

这些点点滴滴的凡人凡事,铸就了三峡移民这个平凡而英雄的群体。2002年,中央电视台首次评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将特别大奖授予了三峡百万移民。

广大移民干部舍己奉公,无私奉献,不少人累倒在工作岗位上

正在北京举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上,有两枚写着“有事找共产党员”的工作标牌,感动了无数观展者。

这两枚标牌来自重庆,是忠县乌杨镇移民干部在护送移民外迁途中实际佩戴过的胸牌。

在波澜壮阔的百万移民历史洪流中,广大移民干部想移民之所想,急移民之所急,解移民之所难,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宁可苦自己,决不误移民”的庄重承诺。

有的移民干部,是在用生命破解这道世界级难题。

2001年8月,巫山县移民干部冯春阳在步行赶往偏远的青云村做移民工作途中,被突如其来的山洪卷走,以身殉职。这一天,离他正式退休只差4天;

2001年1月20日下午,正在移民现场办公的涪陵区百胜镇副镇长况守川,看到一面正在拆除的移民房屋土墙即将倒塌,墙体下站着一对母子。千钧一发之际,他冲上去撞开了这对母子,献出自己33岁的年轻生命;

“请把我的坟墓面向长江,埋在175米水位线上……”这是云阳县高阳镇牌楼村原党支部书记叶福彩的临终遗言。在得知自己身患晚期胃癌以后,他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更加深入地投入到移民工作中。临终前,他唯一的请求是希望妻子把自己安葬在三峡水库175米水位线上……

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广大移民干部大胆实践,走出开发式移民的创新之路。

1992年,奉节县安坪乡被确定为首批三峡移民迁建试点乡,乡党委书记冉绍之拖着两条病腿挨家挨户地给村民做工作,10天就磨破一双鞋。他还带领村民开山修路,改土造田,成功创造“门前一条江、江边一条路、路边一排房、房后一片园”的就地后靠安置模式,探索出一条三峡库区多元化发展的路子,为农村移民后靠安置树立了样板。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冉绍之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三峡移民安置的实践探索者”。2019年9月25日,冉绍之入选“最美奋斗者”名单。

各地对口支援三峡重庆库区资金超1500亿元,合作项目1858个

2020年11月26日,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经贸洽谈会上,重庆库区区县签约24个项目,签约金额303.3亿元。这批落户重庆库区的项目,涵盖农特产品、康养旅游、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等生态特色产业,将有力助推库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世纪工程,三峡百万移民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号召——自此,全国26个国家部委、23个省(区、市)、重庆主城7个区与三峡重庆库区结下浓厚情谊,协作一心,为破解百万移民世界级难题增添了强大力量。

对口支援省市通过资金帮扶、项目建设、技术交流、市场拓展、劳务合作、人员培训、干部交流等多种途径,全力支援重庆库区移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截至今年5月,全国对口支援三峡重庆库区累计引入资金超过1500亿元、合作项目1858个。

在重庆库区所有区县,都有以对口支援地命名的道路、桥梁,一条条“辽宁大道”“山东路”“河北步行街”见证着库区人民与对口支援省市的深情厚谊。

在对口支援省市的倾情援助下,库区公共服务功能大幅提升。位于涪陵区顺江大道的浙涪友谊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04年由浙江省捐建。17年来,在浙江省的倾情帮助下,浙涪友谊学校占地面积由原来的4.3亩扩至50亩,办学规模由过去的1215人增加到3452人,办学质量进入涪陵区前列。

对口支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它为三峡重庆库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并成为推动库区产业大调整的经济“引擎”。

产业空虚曾是困扰库区发展、移民安稳致富的难题。自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以来,浙江华峰集团、建峰集团、伟星集团、杭州娃哈哈集团、广东雷士照明、山东如意集团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到三峡库区投资兴业,有效助推了库区产业转型升级。

2010年,响应对口支援号召,华峰集团有限公司在涪陵区投资建设了重庆华峰新材料产业园,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产企业和全球单体最大的氨纶生产基地。2020年底,华峰集团投资60亿元建设的尼龙66一体化项目再次落户涪陵。

在全国人民的倾情支援下,重庆库区以移民迁建为契机,充分利用后期扶持、库区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优惠政策,抓好库区产业结构调整。以对口支援与招商引资为平台,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变库区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实现了库区经济快速发展,为移民安稳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龙丹梅

原标题:百万三峡移民 一个感动世界的奇迹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