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游人物 > 正文
“小萝卜头”唯一在世狱友李碧涛:被囚禁白公馆一年,烈士们让我明白人一定要有信仰
06-26 14:45:06 来源:上游新闻

上游人物.png

小说《红岩》让几代人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烈士们在重庆白公馆和渣滓洞的经历,其中,“小萝卜头”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位原名宋振中的男孩在八个月大时,随父母被国民党逮捕入狱。1949年9月,年仅8岁的宋振中在重庆被害,是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最小烈士。

由于终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七八岁的宋振中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而且大头细身子、面黄肌瘦,因此被大家疼爱地称为“小萝卜头”。

现年86岁的李碧涛老人是航天部退休高级工程师,她曾于1947年被逮捕关进白公馆,曾与“小萝卜头”在一个牢房度过了近一年的时间,目前也是“小萝卜头”唯一在世的见证人。

6月下旬,上游新闻(微信报料号:shangyounews)记者在李碧涛老人位于北京的家中采访了老人,她向我们回忆了那段与“小萝卜头”相处的岁月。

“敌我分明、爱好学习与大公无私是‘小萝卜头’三个很大的特点。”李碧涛说,在白公馆度过的日子,对她的一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从白公馆获释后,她参军入伍参加抗美援朝,后进入上海交大学习。包括“小萝卜头”在内的白公馆烈士们,让李碧涛认识到:“人活着要有一个政治信仰,中国共产党是我必须去参与和支持的。”

▲6月18日,北京,李碧涛老人接受上游新闻采访,并逐一核对新闻稿中的细节。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巍

12岁女孩狱中结识“小萝卜头”

“1947年10月10日,我12岁,在重庆盘溪中学读初一。那一天,我在学校里准备演出的节目,有人找到我说,我父亲快不行了,想要见我最后一面,让我赶快跟他走。我因为想着第二天老师还要考试背单词,于是随身只带了一本英语书就跟来人走了,当时只穿了一条连衣裙,连换洗的衣服也没有。”86岁的李碧涛老人回忆起当年被带进白公馆的事情,仿佛还是历历在目。她说,父亲是当时共产党外围组织“小民革”机关报《华西晚报》的主编,负责撰写社论,母亲是副刊编辑。在父母被捕入狱前,李碧涛一家住在成都新华日报社的一个院子里。

“也是在那时,院子外面已经有特务盯梢,因为父亲明确表示反对内战。我母亲平时写东西不用坐班可以在家,家里吃饭的地方放着一个小方桌子,上面摆着麻将,来的同事都是假装在搓麻将,等到没有外人的时候他们就开会。开会讨论的都是新华日报社送来的消息、解放日报的新闻,分析国内的形势。他们也通过一些渠道,可以学习到毛泽东的文章和著作。”李碧涛说,当时为了应付院外特务,家里准备了一条非常细的绳子挂在家门上,绳子另一端挂着一个铃铛连到屋内,还是孩子的李碧涛在院外玩游戏的时候,如果发现有可疑的人要进来,就牵动绳子,而另一端的铃铛一响,室内的母亲就佯装成正在打麻将牌的样子。

▲在北京官园纪念“小萝卜头”塑像揭幕仪式上,李碧涛进行发言。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1947年《华西晚报》遭到查封,李碧涛的父母于1947年10月8日被逮捕关押在白公馆。“9日那天,特务们在抄我家的时候发现了我写的一篇悼念我们校长的文章《哭陶行知》,在这篇文章上面有我妈妈作的眉批说:‘这是我女儿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特务们就说我是个‘小赤匪’,10日就把我骗进了白公馆。”

最初进入白公馆给李碧涛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女牢房算上我与妈妈,共有五对母子,牢房内没有电,只有几张床,弥漫着一股非常怪的味道。外面有一个木板搭起来的棚子,里面有两个马桶。棚子外面有一盏油灯,在里面的人不能洗澡,顶多是用毛巾清理一下。伙食是用盐水煮过的菜叶和掺杂着石子与老鼠屎的米饭。”

“个子不高、非常瘦,脑袋很大、眼睛很有神。”这是同牢房的“小萝卜头”留给李碧涛的第一印象。“姐姐,你来了不要难过啊。”当时7岁的“小萝卜头”见到李碧涛时安慰她。后来李碧涛才知道,白公馆是“只进不出”的,大家都默认,进了白公馆的人,是无法再活着出去的。

▲1986年李碧涛和“小萝卜头”宋振中的家人在徐州邳县做“小萝卜头”在狱中生活的报告。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赠送珍贵鱼肝油,灯油煮面慰问患病难友

“因为随身没带任何衣物,我只穿着一条连衣裙,所以到了冬天冻得够呛。”李碧涛说,监狱里没有过冬的衣服,后来“小萝卜头”的妈妈徐林侠阿姨用大人的灰色囚服改了一件棉裤,才让她度过了白公馆的冬天。

“‘小萝卜头’给我最深的印象之一是大公无私、乐于助人。”李碧涛说,当时白公馆有两层,楼上住的是东北军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将军。在狱中,黄显声将军教“小萝卜头”读书认字,并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给小萝卜头找了一些鱼肝油,“小萝卜头”把鱼肝油送给了刚刚入狱的李碧涛。

“他当时说:‘我妈妈说,(这里的饭)我已经吃习惯了,你吃不习惯,你现在正在长身体,要长得高高的。’”李碧涛说,母亲告诉自己“小萝卜头”更加缺乏营养,她后来把鱼肝油再度还给了“小萝卜头”。

令李碧涛印象深刻的另一件事是,同为难友的胡春浦有严重的胃病,被抓之后吃不下监狱的霉饭,后来“小萝卜头”就告诉他妈妈:“胡伯伯要饿死了,他痛得吃不了饭。”当时在白公馆内,难友们可以买到的东西有:香烟、锅盔和挂面。

李碧涛说,“小萝卜头”的妈妈徐阿姨知道情况后,就用在息烽劳作时纳鞋底赚的钱买了一些挂面,然后将女囚牢房用来晚上点灯的油每天偷偷倒出来一点存起来,再用一个小搪瓷缸煮面送给了胡春浦。此外,在白公馆中,有人出现情绪问题,或者有什么事情了,“小萝卜头”知道以后也会告诉他妈妈。

▲1986年,李碧涛和母亲,与“小萝卜头”宋振中的家人在北京相聚。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小萝卜头”在狱中,从没停止过学习的渴望

李碧涛记忆犹新的还有“小萝卜头”热爱学习的劲头。李碧涛入狱时刚上初中,在狱中和“小萝卜头”谈论最多的便是学习。“学校什么样啊?课本什么样?你们都学什么?教室啊、黑板啊、桌椅啊、同学啊,还有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老师都什么样?”李碧涛说,“小萝卜头”非常爱问关于学校的问题,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也非常渴望能获得自由。

李碧涛回忆说,“小萝卜头”曾有一次见到过监狱以外的世界——他妈妈在狱中生病,经过狱友们的争取,“小萝卜头”被批准陪母亲去看病。当时“小萝卜头”和妈妈被关在轿子里,抬到重庆小龙坎,在途中能通过一个小窗子看到外面。“小萝卜头”看到窗户外有棺材铺、路边上有土地庙,回来以后逢人便讲:“我看见路边的小房子里头有土地爷爷、土地奶奶。”

“我一定要上学,这些人把我关起来,不让我学习,我一定要学习,像黄将军一样,什么都懂,好好学习,等到解放的那天。”“小萝卜头”曾经和李碧涛这样说。年纪小加上难友们的支持,“小萝卜头”在狱中被获准于每天上午到楼上黄显声将军房间学习,黄将军教了“小萝卜头”加减法,“小萝卜头”自己有一支很短的铅笔,用草纸写作业,后来黄将军给了他一个很小的练习本,他还在本子上面画画。

“小萝卜头”平时会在上午拿着铅笔和草纸去跟黄显声将军上课,下午就跟李碧涛在一起用钉子在地上写字,李碧涛还教“小萝卜头”背九九乘法表。

“小萝卜头”用钉子在地上把当天的作业写完之后,再用铅笔抄到草纸上,第二天交给黄将军。黄显声将军对“小萝卜头”说,希望他出去以后继承父辈的职业,建设新中国。

▲七一前夕,李碧涛创作诗歌纪念牺牲的“小萝卜头”宋振中。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对敌人保持警惕,为难友传递信息

除了无私与好学,“小萝卜头”的敌我分明也给李碧涛留下很深的印象。“‘小萝卜头’有两大贡献,第一个就是把从黄将军那里知道的国内形势,报纸上报道的东西,从楼上带到楼下给他爸爸,他爸爸在图书室里传给所有的男狱友,然后他爸爸再告诉我们女牢房,这样整个白公馆的人都知道解放军到哪儿了。‘小萝卜头’只有7岁,他有这个自由。”

“小萝卜头”的第二个贡献是能把政治犯的消息互相通知。对于新来的政治犯,“小萝卜头”总会第一个去了解“叫什么?是干啥的?”每次有新犯人都是他第一个去拜访。通过这个“通讯员”,狱友们第一时间就会知道又有谁被捕了,叫什么名字,哪来的。

李碧涛介绍,“小萝卜头”能有这样的是非观念,与他的母亲徐林侠有很大关系。“徐阿姨在狱中,手和腿都浮肿,尽管病成这样,她仍旧很坚强。对待特务,从来没有一点奴颜媚骨的。她教我母亲,也教给他儿子——‘他们就是敌人,他们就是要杀我们的人,他们什么甜言蜜语都不能相信。’”

1948年,在外界力量的帮助下,李碧涛与母亲离开了白公馆。“我已经不知道那是什么时候了,只记得我再回到学校是9月份,我在白公馆呆了不到一年。”

这不到一年的时间,却给李碧涛留下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新闻稿最后,李碧涛老人手写“不忘当年烈士的精神对我们下一个百年征程会有很好的鼓励作用”。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巍

1951年16岁的李碧涛初中毕业,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入伍,学习9个月后被分配去坦克一师文艺工作队学习舞蹈,1952年前往朝鲜被派往连队协助挖坑道,并给志愿军战士们放电影和演出歌舞。后来,李碧涛复员并决心上大学。在建党百年之际,李碧涛所写“党在我心中”为题的文章表示,上大学是完成了“小萝卜头”当年“希望长大能建设新中国”的愿望。

后来,李碧涛被上海交大分配到二七机车厂当技术员,为提高柴油机零部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忙碌之时,心中常想起自己要替“小萝卜头”做好这份工作。

“‘小萝卜头’和白公馆的那些烈士们让我明白,每个人活着都要有一个政治信仰,中国共产党就是我必须去参与和支持的,我也愿意作为一个在世的证明人,我相信烈士的精神会影响更多的人。”李碧涛说。

“在党的百年华诞时,不忘当年烈士精神对我们下一个百年征程会有很好的鼓励作用。”采访结束前,李碧涛老人手写这句话作为补充,并表示希望年轻人多多观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

上游新闻记者 王巍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