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盛名之下无虚士,达人杨真权无愧乡贤之名

贤者,有才有德之人可称为贤者。他编镇志、写诗词、收古物,他拍洗整理甘宁镇二十余载的照片,他记录乡村气候二十三年,他只为传承甘宁历史文化、孕育更多的甘宁人,他只是深深地热爱这这片土地。

5月22日,大雨,在两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一行人终于见到了杨真权。杨老师才从他家里赶到政府会客厅,他裤脚边还有些泥土,见到我们他很高兴的向我们打招呼!杨老师穿了一件短袖体恤,个子不高、有些秃头、眼睛小小的,似乎没什么精神,当时我在想这么一个人到底有什么值得被称为乡贤。

随后,杨老师开始和我们聊天,他一点也没有摆架子,一点也没有因为我们是学生而看低我们,他很亲切的和我们交流,不仅回答了我们不少问题,还主动为我们介绍甘宁镇的一些风光,当我们拿出相机要拍摄他的时候,他说:你们不要报道我啦,多报道报道我们甘宁镇!从交流中,我们得知:杨老师从教四十多年,他教过语文也教过政治。

经过简单的交流,杨老师决定带我们去他的书房参观,于是我们一起冒着大雨向杨老师家中出发。在路上,杨老师开始为我们介绍甘宁镇的变化,介绍甘宁镇的由来,我们也由此得知,甘宁镇因为东吴大将甘宁而得名,此地曾是甘宁的故居。初到杨老师家门口,旁边贴了一张告示,上书:致梁上君子,其中有一段印象尤为深刻:梁上君子好朋友,谢君拿走家中酒;不然我饮伤身后,阎王要把薄子勾。杨老师向我们解释到,这是他家中一次来了小偷,偷了很多东西后,他写出来贴在门外的,想不到杨老师这样的人也有这么幽默的一面。然后,我们参观了杨老师的书房,进入书房,我觉得我进入的不是书房而是一座图书馆,里面有藏书近万册。杨老师告示我们,这些书都是一些古书,有很多现在市面上已经没有销售了,以前为了收集这些书,经常到处跑,也花了很多钱。在这里,我们对杨老师进行了一个采访,得知了杨老师现在也依然每天会看书学习2小时以上;他说,不学习就会退步呀。参观完杨老师的书房后,他又带我们去了他的老书房——那是记录杨老师多年的辛苦与成果的地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许多二十多前甘宁镇的照片,看到了很多甘宁镇的一些古董,看到了记录甘宁镇点点滴滴的收集册,看到了甘宁镇二十三年的气候变化,通过这些,我们仿佛又一次看到了甘宁镇的春夏秋冬、甘宁镇的发展变化。随后,杨老师拿出了他编写的甘宁镇志,这本厚厚的书籍里,有700余处景观,全是杨老师的心血与骄傲,书中记录了甘宁镇的每一处异石、古井、古墓、水库、瀑布等,而像这样的书籍,杨老师已经编写了六册了。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不知不觉中就到了离别的时间,杨老师独自撑着伞为我们送行,在我们上车后,杨老师转头看向了远处,默默地继续守候着这片土地。我想:他是怎么坚持二十多年啊,不求名不求利的,他图什么呢?可能这就是贤者,这就是爱着这片土地的杨真权,这就是甘宁镇历史的守候者。

文/ 鞠晓洪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