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消息,一则“喉舌”爆料,一夜疾风骤雨……
上周五,美国5月CPI数据的爆表恰逢美联储噤声期,这令无法在公开场合发表货币政策讲话的美联储官员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完全的被动——没有任何机会直接通过官方表态在决议日前影响市场的加息预期,市场人士也几乎无从判断,最新的通胀数据究竟会如何影响美联储本周四凌晨的决策!
不过,就在昨夜,《华尔街日报》的一则报道,似乎成为了美联储与市场之间沟通的“突破口”。
这篇题为《美联储本周可能考虑加息75个基点》的报道立场可谓非常明确,开篇第一段就明确指出,“最近几天一连串令人不安的通胀报告很可能导致美联储官员考虑在本周的会议上意外加息75个基点。”
文章认为,尽管美联储官员们于噤声期之前曾表示,准备在本周将利率提高50个基点,并在7月份会议上再次加息50个基点。但他们也表示,他们的展望取决于经济形势是否符合其预期。美联储最近几天的两项消费者调查也显示,家庭对未来通胀的预期有所增加。这一数据可能会令美联储官员感到不安。
这篇报道还引用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期的一段表态,“我们需要看到通胀压力正在减弱、通胀正在回落的明确且令人信服的证据。如果未看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将不得不考虑采取更积极的行动。”
作为佐证,报告也提到了在上周五的通胀数据公布后,包括投行巴克莱和Jefferies在内的几家华尔街预测机构的最新预测,他们均预计美联储本周将加息75个基点。
这篇《华尔街日报》报道最初版本提供的信息,其实大体就只有以上内容。对于很多国内投资者而言,或许乍看之下会觉得没有什么——只能算是该媒体的一家之言,引用的内容也基本是市场已有的信息。
然而,华尔街在昨夜这则报道发布后,却掀起了罕见的腥风血雨,股债市场双双遭遇“黑色星期一”……
“黑色星期一”肆虐
先来看股市方面,美国三大股指周一全线暴跌,道指单日重挫约880点,纳指下挫4.7%,标普500指数则在收盘确认迈入熊市,并创下了2022年以来的新低。
截至当日收盘,标普500指数500只成分股中有495只收跌。这一跌势令该美国基准股指较今年1月创下的纪录下跌超过20%。
能源股是标普500指数11个类股中今年唯一上涨的类股,但该类股周一也下跌了5.1%,比大盘指数的跌幅更大。2022年表现第二好的公用事业股也落后于市场,跌幅为4.6%。由于恐慌情绪爆表,衡量市场恐慌程度的CBOE波动率指数(VIX)大涨超25%,升至34.82点。
一项衡量市场广度的指标显示,截至本周一,标普500指数中只有不到5%的股票收盘价高于50天移动平均线。
随着消费者价格的迅速上涨,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持续上升,今年迄今美国股市本就已处境艰难。高盛近期一度曾警告称,如果衰退到来,标普500指数将下跌至3150点,即预计该指数较当前水平还将继续下跌19%。
而在隔夜美股暴跌带来巨大冲击的影响下,全球股市也迅速被拖下水。周一,MSCI全球股指较2021年11月的收盘纪录水平下跌逾20%,与标普500指数在同一天跌入技术性熊市区域。
在债券市场方面,美债过去两个交易日的抛售行情几乎可以用“史诗级”来形容。短期收益率面临的压力导致收益率曲线周一时隔两个多月再度倒挂,债券市场发出的信号是,美联储收紧政策将导致经济放缓,并可能预示着经济活动将下滑。
在5月份通胀击碎了物价涨幅见顶的憧憬后,过去两个交易日2年期美债收益率一举上涨60个基点至3.4%。10年期美债收益率隔夜也上涨28个基点至3.43%,超过了2018年底以来的历史峰值,目前处于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也许不少国内投资者对美债市场的波动不太了解。其实在常规的交易日里,短期美债收益率的单日涨跌幅度在5-10个基点内已经算是较大的波幅了。而像昨日这样单日波幅就达到30个基点以上的情况,自从雷曼危机以来就没有见到过。
目前,美债收益率曲线一年期以上期限的部分均已高于3%关口,一年远期的美债收益率曲线则已完全陷入倒挂。
在美债收益率飙升的推动下,外汇市场上美元指数隔夜也进一步走强。彭博美元指数连续第四天上涨——过去10天中有8天走高,目前已来到了2020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更为人们熟知的ICE美元指数(DXY)也进一步突破了本轮升势的高点,逾越105大关,创下2002年以来的最高位。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在当前美联储激进加息的疯狂预期,美元几乎成为了唯一可靠的避险资产。
“美联储喉舌”再现
在回顾了昨夜全球市场惊人的动荡行情后,也许很多国内投资者可能会不理解,为什么一篇《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能产生那么大的行情威力?这篇看似普通的报道真有那么重要吗?
答案是肯定的。
由于美联储近年来在沟通方面做得越来越到位乃至“亲民”——例如每次会议后如今都会开设新闻发布会,一些以往常被视作美联储“喉舌”的媒体,过去几年的重要性日益下降。
然而,当这一次,美国通胀的爆表恰逢美联储噤声期,美联储陷入“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境地时,许多业内人士正重新把焦点转向那些以往与美联储关系密切的媒体身上。
而《华尔街日报》无疑就是其中的代表!
根据署名,这篇题为《美联储本周可能考虑加息75个基点》的报道由华尔街日报首席经济记者Nick Timiraos撰写,平时专门负责美联储和美国经济政策的报道。要知道,在伯南克时期(美联储沟通机制还不如当前这样健全时),该报的首席经济记者一职曾由当时在圈内大名鼎鼎的Jon Hilsenrath担当,此人一度有着“美联储通讯社”的美名——美联储经常透过其向市场传递重大的信号。
如今,Nick Timiraos固然没有昔日Jon Hilsenrath的威名,但依然难保《华尔街日报》不会从美联储那边得到一些内幕,抑或后者寻求该报帮助引导市场预期。该报在预测方面的一举一动,甚至要比许多华尔街大投行的预测都更为重要。
金融博客zerohedge就评论称,《华尔街日报》此时发表Nick Timiraos的文章的意图很简单,就是将加息75个基点视为一种非常现实的可能性。至于美联储是真的要发出“恐慌”信号并粉碎其前瞻性指导策略,还是这只是为了让本周的加息50个基点看起来像是一个仁慈的鸽派支点?很快就会有答案。
这一点显然在利率掉期市场的变动中得到了体现。在《华尔街日报》报道发布后的第一时间,市场人士就纷纷开始为美联储75个基点的加息做起了准备。交易员目前押注美联储在未来三次会议上将累计加息近200个基点(两次75个基点、一次50基点)。
根据芝商所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在隔夜《华尔街日报》报道发布后,市场对美联储本周加息75个基点的概率预测已经升至了逾80%,而在上周五,即便有了爆表通胀的“加成”,这一预测也一度仅为23%,而一周前更是只有3%。
一些激进的机构甚至在眼下都不敢排除100个基点加息的可能性。渣打银行G10外汇研究全球主管Steven Englander就表示,“美联储正试图抹去外界对他们行动过慢的观感,6个月前50个基点是一个大数字,而现在75基点看起来是个非常中等的规模,所以美联储可能会说:'看,如果我们想表现自己的决心,那就加100基点吧'。”
Englander称,美联储试图提高其在通膨方面的公信力,如果被迫要证明现在到了“沃尔克时刻”,联储可能会实施更大幅度的加息。
沃尔克即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他从1979年开始通过一系列历史性的加息行动来压制通胀。至于在本周,鲍威尔会否成为“新时代的沃尔克”,不妨让我们在周四凌晨拭目以待。
原标题:一夜狂风骤雨!“美联储喉舌”放风本周加息75基点 全球哗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