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有公号叫嚷“请暂时遗忘袁隆平” 科技日报:我们应该遗忘袁隆平吗?
08-11 22:36:15 来源: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

“杂交”的水稻 

不都是“杂交稻”

“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并非我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是中国。而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生产力’和粮食,关键人物就是袁隆平。”安徽农科院研究员朱启升如此向科技日报记者评价。

按水稻品种育成是否直接利用了“杂种优势”,水稻可分为“常规稻”和“杂交稻”。

“‘杂交’只是一种交配方式和手段,既可用于常规稻育种,也能用于杂交稻育种。判断一个品种是常规稻还是杂交稻,不是看是否利用了‘杂交’,而要看是否直接利用‘杂种优势’。”袁隆平团队核心育种专家邓启云说。

简言之,“杂交”出来的,不都是“杂交稻”。比如,我国杰出稻作学家丁颖、黄耀祥两位老先生,在水稻育种中,通过品种“杂交”选育出了优良常规稻。美国人Henry Beachell通过“杂交”,培育了常规稻“IR8”。这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完全是两码事。

邓启云介绍,袁隆平是 我国第一个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科学家。在选育常规稻的过程中,袁隆平发现了一个“鹤立鸡群”的优良植株,他以为是自然突变,将其收集来做新常规稻品种育种。种出来的结果,让他大失所望:该植株后代群体产生了严重分离。不过,由此,袁隆平根据孟德尔遗传学里的遗传规律,推测该植株的“植株高大、产量超群”表现,是“杂种优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2/6     1 2 3 4 5 6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