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双11又来了,读懂心理学,让你少花冤枉钱
10-26 07:41:30 来源:澎湃新闻

前两天,我跟大学同学吐槽,说自己又又又没忍住剁手了……每个月的财务状况都是负增长,日子没法过了。

她听了以后说,这可能是因为我“没买对东西”。

我:???

看我不信,她随手甩了我一篇文献(没错,和学霸的交流就是这么奇妙)。我才知道,原来,在家里添置“正确”的物品,真的能够改善我们的自我调节功能,还能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各种目标。

下面,我就把这篇文献的内容,分享给跟我一样的剁手族们,让我们共同进步!

01.

物品背后的意义,与我们的自我身份感紧密相关

无论是购买一件裙子,还是一件纪念品,我们真正想要拥有的,其实是物品所代表的功能或含义。比如说,穿上这件裙子后,我就是整条gai最靓的仔;每次看到这个冰箱贴,我就会想起去年旅行的开心时光……

更进一步来看,物品也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当我们选择家中摆设、衣物首饰时,我们对自己身份的认知也往往会体现在这些选择里——我认为我是怎样的人?哪些东西和我最相称?我希望他人对我形成怎样的印象?

可以说,物品与我们的身份认知是紧密相连的。

不仅如此,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物品还有另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功能——加强我们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协助自我身份发展(Mead & Baumeister, 2020)。更准确地说,一些物品能够帮助我们实现那些与自我身份相关的个人目标,比如:减肥、升职、提升厨艺,等等。

02.

那么,哪些才是能够产生这种效果的“正确”物品?

在上述研究中,Mead和Baumeister认为,“正确”的物品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我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分别是标准(standards)、监控(monitor),以及改变的潜能(capacity to change)。

①提示标准——在想要放弃时,提示我们重新将关注点放在自己目标(所设标准)上的物品

当人们看到甚至只是想到某个带有特殊含义的物品时,大脑内与之相关的概念会被自动“召集”起来。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质,将与目标相关联的物品放在显眼地方,以提醒自己“这一目标对我有意义,我愿意为它暂时忍耐痛苦”。比如:在减肥期间,将健身照片粘在冰箱门上,或是将跑鞋摆在门口。

看到与目标相关的诱惑物后,参与者也能够在之后更快识别出目标,截图自Fishbach, A., Friedman, R. S., & Kruglanski, A. W. (2003). Leading us not into temptation: Momentary allurements elicit overriding goal ac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2), 296.

②监控进度——能够帮助我们监控目标实现进度的物品

当我们对自己的进度有更清晰的了解时,我们更可能在困难时期“撑一撑”,提升自己达成目标的可能性。这特别适用于那些方便测量的目标,比如:存钱、减重等。

很多手机app都提供这一功能,帮助大家监测自己当前的进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以及一直以来的变化趋势。

你也可以自制一个笑脸表格,每成功完成一项任务,就送自己一张笑脸(或一朵小红花)。当我们直观地看到自己进度“落后”,就会感到额外的压力,想要快马加鞭赶上去。

笑脸表格范例,截图自Luersen, K., Davis, S. A., Kaplan, S. G., Abel, T. D., Winchester, W. W., & Feldman, S. R. (2012). Sticker charts: a method for improving adherence to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hildren. Pediatric dermatology, 29(4), 403-408.

③激发改变潜能——能够带给我们积极情绪、重置控制感、展望未来的物品

最后,能否达成目标还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改变潜能。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刚开始动力满满,如果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我们也很难真正实现目标。

那么,一个能够激发我们改变潜能的物品是什么样呢?

它可能是能够在沮丧时给我们带来积极情绪的物品(玩偶),可能是能够帮助我们重置控制感的物品(提升运动表现的新球杆),也可能是帮助我们超越眼前困难、将目光专注在美好未来的物品(和异地恋伴侣的“定情信物”)。

综上所述,无论是吃的穿的用的,物品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有意想不到的深刻影响。如果你也有某个想要达到的目标,那么,先从规划好身边“正确”的物品开始试试吧,可能会事半功倍哦~

References:

Fishbach, A., Friedman, R. S., & Kruglanski, A. W. (2003). Leading us not into temptation: Momentary allurements elicit overriding goal ac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2), 296.

Luersen, K., Davis, S. A., Kaplan, S. G., Abel, T. D., Winchester, W. W., & Feldman, S. R. (2012). Sticker charts: a method for improving adherence to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in children. Pediatric dermatology, 29(4), 403-408.

Mead, N. L., & Baumeister, R. F. (2020). Do objects fuel thysel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s and self-regulation.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39, 16-19.

原创 KY KnowYourself 收录于话题#KY趣味心理速递43个作者 / Jojo

原标题:双11又来了,读懂心理学,让你少花冤枉钱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