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市驿镇建川剧院打造川剧学校 要将渐行渐远的传统艺术找回来
08-20 07:42:18 来源:重庆晚报

◀正在修建中的川剧院

据重庆晚报消息 现如今说起川剧,知道的人不少,真正看过的人却不多。这种剧种表演技法多样,曾经深受观众喜爱。

重庆晚报记者近日从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政府获悉,目前白市驿镇正兴建川剧院,打造川剧特色学校驿都实验学校,川剧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正在白市驿焕发新的生机。据悉,建设中的白市驿川剧院总投资1200万元,规划建筑总面积660平方米,396个座位。目前剧院主体施工已经完成,预计今年投入使用。

旱码头盛行川剧演出

“浆儿划破白萍堆,送客孤山看落梅。湖边买得一壶酒,风雨湖心醉一回……”日前,重庆晚报记者来到白市驿川剧爱好者活动的舞台“百卉园”,80岁高龄的刘永正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他向重庆晚报记者现场演绎了川剧经典曲目《白蛇传》,唱腔行云流水、婉转清丽,表演形神兼备。

为何川剧在白市驿会落地生根?原来,白市驿旧时俗称旱码头,自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潮涌来,便成为成渝古道上的重镇。解放前,除了常有川剧班子来演出,小镇上还有3个唱川剧的玩友组织。

刘永正从十多岁起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戏迷。“那个时候,凡遇到赶场或逢年过节,玩友们大多聚集在茶馆、街头,所到之处座无虚席。当时的演员坐在板凳上清唱,邻里乡亲们赶来,泡一壶茶,听一阵曲,俱享口耳之福。”

小时候的刘永正还不能完全听懂所有川剧的意思,却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比如《岳母刺字》讲的就是要忠贞爱国;《梁山伯与祝英台》讲的是要对爱情忠诚。川剧讲究的是高台教化和寓教于乐,是一种通俗易懂、容易被普通老百姓接受的教化形式。”

小镇川剧团红极一时

改革开放后,川剧发展迎来了复苏。刘永正说,1979年,当时镇上的川剧老艺人集资83元买了一套打击乐器,开始组建玩友组织,随后成立白市驿青年农民川剧团。当时在巴县农机局当电工的刘永正也加入其中,“我老早就想学川剧,年轻时要养家糊口没得那个精力,但一直是我的爱好我的梦想,趁着好时机我就立刻加入了。”

1981年,白市驿青年农民川剧团改名为巴白青年川剧团,演出面向当时的巴县各乡镇、农村院坝等,还先后到江津、永川、涪陵等地区表演。剧团成立十多年来演出4000多场,包括50台大戏,30余出折子戏,所到之处场场爆满,红极一时。

荷兰民间艺术团点名观看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巴白青年川剧团无法维系生存而解散。退休后的刘永正开了一家摩配厂,和剧团内留下的少数几位玩友们支撑川剧表演的维持与运作。当时的白市驿镇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划出一块空地捐资修建了供川剧表演的场地“百卉园”,继续支持川剧活动开展。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荷兰民间艺术考察团到重庆开展考察,点名要观看白市驿的川剧活动开展情况。刘永正老人指着自己和荷兰人合影的照片,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我记得当时他们专门要求看我们川剧院坝戏,我和几位原剧团的成员现场表演了川剧《秋江》,受到了他们的称赞。这次活动被报道到各国,我们白市驿镇也因川剧再次闻名于世。”也是在这一年,白市驿首次被授予川剧之乡。

设立川剧专项扶持经费

2006年,它被再次授予为川剧之乡,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白市驿镇川剧联合会成立;2009年,白市驿镇川剧联合会又被授牌为川剧传承基地;2011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白市驿镇被命名为第一批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白市驿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8年开始,白市驿设立川剧专项扶持经费,以每年不少于25万元的标准,重点扶持白市驿川剧联合会和驿都实验学校川剧文化保护与传承;将九龙坡区驿都实验学校打造为川剧特色学校,成立了娃娃川剧班,将川剧编入教材,引进课堂,并培养川剧观众;最近,白市驿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邀请镇上的川剧联合会会员加入文艺演出进村社活动,让他们到各个村社为农民表演。

驿都实验学校川剧老师廖梅介绍,学生每周要上一节川剧课,学习川剧知识。在7月28日落幕的第21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驿都实验学校的节目《川剧集锦》代表重庆参评,荣获编排类业余组“最佳集体节目”奖。

重庆晚报记者 王渝凤 通讯员 周邦静 摄影报道

原标题:白市驿镇建川剧院打造川剧学校 要将渐行渐远的传统艺术找回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