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一碗小面,它的麻辣鲜香里,搅拌着一个城市的生活佐料;
它的热气蒸腾里,上演着无数重庆人跌宕起伏的一生。”
——央视纪录片《嘿!小面》
一、
“老板,一碗小面!”
一声清脆的吆喝,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位于江北区大兴村的“陈家面”和沙坪坝西永的“湘面吧”,与街边大大小小、数不胜数的,“郑小面”、“老太婆摊摊面”、“胡辣壳面”一起醒来,用麻辣鲜香开启了重庆人的一天。
二、
重庆小面俗称“水面”,由新鲜面条制作而成,大致分为“细面”、“韭菜叶”和“宽面”三个类型。
配上浓浓的油辣子、花椒面、榨菜等十几种佐料,就是老百姓最喜欢的一碗重庆小面,与火锅、渝菜并称为重庆三大美食。
在这个多雾与潮湿的山城,
寒冷的冬日,一碗小面怯寒除湿、温润身心。
三、
“陈家面”掩映在一排门面之中,
老板小周两口子原来是重庆三钢厂的子弟,
6、7年前盘下了这个店面,用老公姓做店名,
以重庆小面为主,兼卖一些套餐,
每天经营大致20个小时。
“湘面吧”在西永微电园开发区,
因为老板小罗姐姐名字中有一个“湘”字,
于是取名“湘面吧”,也有“相面”之意。
和大多数重庆的面店一样,
“陈家面”和“湘面吧”面积都在30平方之内,
狭小逼仄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人多时,加桌摆在路边,
城管偶尔要来过问。
小周和小罗说,辛苦的经营着面店,
也经常看到食客的“多面人生”:
一对在外地读书的小情侣,
每次回家,
一定到“陈家面”感受家乡的味道,
男朋友总要为恋人放上一个煎鸡蛋。
在“湘面吧”,
这个姓陈的大哥,
是附近建筑工地的工人,
每天必吃一碗小面,
憨厚的他金句频出:
“老板人美面好,我就喜欢每天整一碗小面”。
四、
姜、蒜、葱花、猪油、花椒、辣椒、榨菜.......
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十几种调料,
塑造了重庆小面的魅力。
自家小面的味道好不好吃,
佐料的因素占了一大半。
遍布重庆大大小小的面店,
佐料制作是“核心技术”,
更是小面的“灵魂”,
不会轻易传人。
寒冷的冬天,手冻红了,
依然“咔嚓咔嚓”切着葱、伴着料。
油与辣椒结合,
油辣子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
大蒜加工,
机械解放了人工,
还是那个不变的味道。
五、
打佐料和煮面,
是一个技术活,
一般是老板或师傅亲自上阵。
“干熘”(拌面)、
“提黄”(偏生硬)、
“加青”(多加蔬菜)、
“重辣”(多加油辣子)是有讲究的。
温度多少、煮时长短、菜的分量、调料是重还是轻,必须符合顾客的要求。
一碗色香俱全的重庆素小面,
或是“升级版”的肥肠面、牛肉面、豌杂面,
那个鲜香扑鼻的滋味,
只有真正的吃货才体会得到。
每天雷打不动的“重庆小面”,
承载了许多重庆人的一天。
六、
在重庆人的方言中,
“面”就是“命”,
一早吃上“一碗小面”,一整天“命”就好了!
吃面的美女没有淑女形象,
那些开着车的大男人,
也一样的没有了所谓的气质,
眼中、口中,只有那碗红彤彤的“重庆小面”。
夜,
已经很深了,
路上的行人渐渐稀少。
一些面店也开始慢慢打烊。
只有间或路过的汽车,
留下拖尾的印记,
照亮着“陈家面”的辛劳坚守,
这也是重庆人努力前行的生活写照!
刘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