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偏僻城门,为何让蒙古军队不惜代价挖掘地道进行偷袭?
一枚爆炸火器,如何在700年前改变世界格局?
日前,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成果揭晓,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突出重围,成功进入20强,并将继续代表重庆冲击这考古学界的至高荣誉。
那么,这一遗址究竟有着怎样的学术意义,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拂去岁月的积尘,走近这片山林掩映下的遗迹,人们倏然发现,似乎瞬间又回到了那段混战的历史中,又看到了那群人坚韧扛住攻城铁骑的炮火与战刀,怀着一腔孤勇完成36年的守城奇迹……
遗址出世
一条攻城地道,让孤城衙署重见天日
很长一段时间里,钓鱼城的研究都仅限于史料,少有考古发掘实证。然而,随着南宋一字城墙、水军码头、范家堰南宋衙署等遗址的重见天日,钓鱼城的血性,终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其中,范家堰南宋衙署的发掘,更是完整了700多年前的历史,将重庆人的不屈精神鲜活地呈现出来。
范家堰遗址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范家堰遗址考古发掘负责人,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袁东山,为重庆发布讲述起了这个传奇遗址背后少为人知的故事。
奇胜门,在整个钓鱼城古战场遗址位于偏僻一隅,山林覆盖,易守难攻。但2004年,一条当年蒙军秘密挖掘的攻城地道却在此被发现,这让所有考古人员都感到疑惑——为什么蒙古军队会放弃众多城门,不惜代价选择地势陡峭的奇胜门进行重点偷袭?
“我们通过地图研究,推断奇胜门附近这个名为范家堰的地方,有可能曾经设置了钓鱼城的重要军事设施。”
战场复原
铁雷惊现,诠释宋军先进火药武器
时光退回公元1235年。被西方视为“上帝之鞭”的蒙古军开启了征战南宋的序幕。
当铁骑大军杀至合川钓鱼城时,他们隐约能够看到钓鱼山主峰上的灯光,但那是炮火与弓箭都无法到达的高地,陡峭的悬崖更是为其形成了天然的保护屏障。
而来自范家堰衙署中的烛火,更是承载着南宋王朝最后的隐忍与顽强。随着考古推进而不断完整的范家堰遗址,为世人一寸一寸地还原了当时的古战场情景。
目前,考古团队已经发现了宋元时期的厢房、仪门、道路、排水沟等遗迹144处,出土宋代瓷器、铁器、炮弹残片等标本1100余件。尤其是在范家堰遗址中出土的铁雷,更是对人们最为关心的“宋军到底用什么武器”进行了最好的诠释。
“当时,考古人员在水池中发现了这两枚铁雷的残片,一开始以为是普通的铁器残片,但后来在整理资料过程中,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残片上有铸造范线和小口,才意识到它的与众不同和重要性。经过初步检测研究,两枚铁雷都是白口铸铁,上下合范铸造而成,内填火药,威力十足。”
袁东山介绍,这是整个钓鱼城再次发现重要的爆炸性火药武器。2005年在发掘蒙军攻城地道的时候就曾出土80余片爆炸过的铁雷弹片,这种爆炸性火器的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世界军事史上冷热兵器交替时期最早的爆炸性火器的关键实物证据”。
文物的出土诠释了宋军的先进火器,而历史也证实了火器对于钓鱼城之战的重要性: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进攻南宋,次年在合川钓鱼城被宋军炮火击中受伤身亡,导致蒙古西征大军从欧、亚大陆各地匆忙撤军——可以说,因为火器,钓鱼城才改变了世界格局。
庭院、亭台、精美瓷器与棋子
兵临城下危机中的气定神闲
当这片范家堰神秘的领域显示出它原本的恢宏,人们才真正能够得见,它对于重庆人不屈精神的展现,以及那在岁月长河中闪现的熠熠光辉。
根据资料显示与复原,整个范家堰衙署都按照典型的庭院式设计修建而成,东部是依山而建、呈阶梯式的前院、中院、后院,房中,从出土文物分析,其间还精心布置着景德镇的精美瓷器;西部则是淙淙流水,亭台水榭,水池、浮雕、石灯随处可见,园中还有一座在当时规格极高的乌头门。
“范家堰遗址分为办公区和园林区,园林区是半开放的,可以对民众开放的,这反映了宋朝执政理念中人本思想的兴起。遗址出土的铜质象棋子也说明,在紧张的战争期间钓鱼城内并不缺乏娱乐活动,体现了钓鱼城军民无畏的英雄气概。”
袁东山介绍,除却美观之外,作为战时指挥中心,范家堰衙署还凝聚着整个钓鱼城的人心,以守将王坚、张珏为首的精英强将在此运筹帷幄,安定居民。从衙署位置来看,这里的高处也极有可能设置有观测台,以供随时掌握城外蒙古军队的动态。
“范家堰遗址的台地之外便是陡峭的悬崖,这样的地势为考古发掘带来了众多难题。”袁东山说,在布方(即在考古发掘区地表面上划定探方区域)和考古绘图中,传统方法在这种地形中误差特别大,加之夏天炎热高温、冬天阴雨绵延,野外工作极其辛苦。不过,考古队队员们依旧克服了这众多困难——或许,也正是这样的苦心,才让人们在看到范家堰衙署的那一刻,便能感受到这穿越700多年而来的不屈意志与创造精神。
未来规划
助推钓鱼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从公元1243年至1279年,36年的“春则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则运粮运薪,以战以守”,铸就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南宋灭亡后,钓鱼城守军以“不可杀城中一人”的条件与蒙古军队和谈,坚守之战至此落幕。
史料中清晰地记录了钓鱼城是如何消失的。战争结束后,包括范家堰衙署在内所有地面建筑都被蒙军破坏,只留下令人唏嘘的凌乱残痕。自此,人们也不再在钓鱼城居住。700多年的历史风沙,将钓鱼城湮没成了一块不起眼的山顶平地。
“如果范家堰遗址没有出现,钓鱼城遗址将失色不少。”袁东山手拿一份资料解释说,作为目前国内罕见的经过大规模考古发掘、保存极其完整的宋代衙署遗址,范家堰遗无论是堪舆位置的选择,建筑布局规划,还是出土遗迹、遗物的精美程度,都体现出极高的规格,为我国宋代城址与衙署建筑发展、古建筑研究、古代火器及宋蒙(元)战争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谈及未来规划,袁东山表示,范家堰遗址接下来首先要做好遗址的保护,建立安全检测平台,消除影响遗址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同时还将推动开展利用和展示工作,将范家堰的发掘和研究成果展现给学界和公众,开展学术研讨和公众考古,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发挥好遗址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等。
“作为钓鱼城宋蒙战争山城遗址的核心,范家堰为钓鱼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希望不断提高范家堰遗址和钓鱼城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努力推进钓鱼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工作。”
新闻多一点>>
钓鱼城之战
南宋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被称为“上帝之鞭”的蒙哥大汗挟西征欧亚非40余国的威势,分兵三路伐宋,并亲率军马进犯四川,于次年2月兵临合川钓鱼城。
蒙军断绝钓鱼城宋军的外部增援,使钓鱼城完全孤立无援,然而在钓鱼城主将王坚与副将张珏的顽强抗击下,却不能越雷池半步。最终,蒙哥大汗被城上火炮击伤后逝于重庆北碚温泉寺。
蒙哥死后,蒙古在世界各地的多路征伐大军被迫撤退,大规模扩张行动从此走向低潮。
学界认为,钓鱼城之战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中国范围,它在世界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页。而整个钓鱼城保卫战时间长逾36年,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钓鱼城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上帝折鞭处”,从而改变世界格局。
图片: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中国文物报
原标题:范家堰遗址:700多年前的硝烟散尽,留下了重庆人的血性和不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