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和中国地域文化
人生最大的偶然性,在于呱呱落地那一瞬间,因为那一瞬间确定了你的家庭、故乡和国籍,确定了你人生的许多起点、资源或位置。
中国很早就有行政区划。从大禹的“九州”,到秦汉的“郡县”,到唐宋的“道路”,到蒙元的“行省”,到今天的“省市区”(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划分行政区域的首要依据一直是自然山川、风土人情,然后才是政治和经济等因素,这就给每个人身上打上了深深的地域烙印。作为社会学、人类学家的费孝通,有一部著作《乡土中国》。“乡土中国”,这是非常准确的概括,即使是城市化方兴未艾的今天,我们中国人身上谁没有自己“乡土”的特色呢?我们日常所见的地域自豪感、地域亲切感,皆由此而来。
字形演变
文化解读
“渝”,是一个形声字,从水,俞声。《说文解字》:“一曰渝水,在辽西临渝,东出塞。”这条渝水即今天辽西的大淩河。中国古代还有另外两条河也叫“渝水”:一条是江西新余的袁河,另一条是嘉陵江。
古名渝水的嘉陵江发源于陕西,流经甘肃、四川,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据说嘉陵江是长江水系中含沙量最大的支流,也许正是这个特点,使其河水变得浑浊,因而得名“渝水”。但是我们现在看重庆朝天门的两江合流,反而是嘉陵江清而长江浊,泾渭分明,这说明长江干流的水土流失,已经后来居上,现在远远超过了支流嘉陵江。
重庆朝天门长江嘉陵江两江汇流
两江在此汇合,使重庆港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货物集散码头,重庆成为西南重要的经济中心,并使重庆至巫山的峡江一带,成为连接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的咽喉要道。也正是因为这些,才使重庆成为古代巴国的都城,从夏商到周朝,在此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巴国文化。
秦灭巴国后,在此建巴郡;汉朝改巴郡为江州;隋朝改楚州为渝州;宋朝改渝州为恭州;宋光宗因为先封恭王,后即帝位,“双重喜庆”,遂改恭州为重庆府,“重庆”因此而得名……从上古的巴国,到中古的渝州,到后来的重庆;从国都到州府,从陪都到直辖市,巴渝之地经历了无数的盛衰沧桑,“渝”的变化之义尽在其中。
按说巴渝文化,既可以简称为“巴”,也可以简称为“渝”,而且巴国、巴地、巴人的称谓更为源远流长,但是重庆市的简称最终选择了代表变化的“渝”,而放弃了比较古旧而老土的“巴”,似乎意味着重庆人的内心里,喜欢变化远超过古旧,追逐时尚远超过继承传统。奇妙的是,现在的重庆人身上,事实确乎如此。
巴人博物馆
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东北至东南一带,其北面是大巴山,东部是巫山,南部是武陵山和大娄山,从三面向中部的长江谷底和西部的四川盆地倾斜,山地和丘陵占绝大部分,故重庆是名副其实的“山城”。上古崛起的巴国之所以不断向西推进,最后定都重庆,也是因为其位于四川盆地与江汉平原中间的咽喉要地。
被长江冲决巫山而成的三峡,是四川盆地天然的东大门。中国历朝历代,只要突破这道大门,沿着三峡逆流而上,占据了天府之国成都平原,就可能造成一个相对封闭而安全的生存空间。三国时的蜀汉就是这样立国的;抗战时国民政府撤入大西南,也是这样来保存血脉和实力的。选择重庆而非成都作为战时首都,就是为了时刻保持冲出三峡、收复河山的态势。
在中国历史上,蛰伏天府之国而享受西南安详宁静的巴蜀之人,要想成龙变凤,就得抛家别土,走出三峡,到外面的广阔天地去,才有可能化茧成蝶,做出一番大事业。这和黄河上发生的鲤鱼逆流而上,跳龙门“鱼化龙”的机制正好相反。这个在狭窄而危机四伏的长江三峡上航行,并告别故乡的行程,是个非常兴奋而又痛苦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肠”,才有了特殊的滋味。
长江三峡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沿的长江水道之中,其位置和地形,又造成了特有的常年多雨多雾天气,使重庆成为有名的“雾都”。“巴山夜雨”是重庆常见的景观,也是重庆人挥之不去的情愫,这一题材反复出现于重庆艺术家的各类艺术作品中。这种雨雾天气,还滋润出了重庆妹的白皙靓丽,促成了重庆菜的麻辣厚重,并最终刺激出重庆人的果敢豪爽。
雾都重庆的浪漫情怀
原标题:汉字 中国地域文化 渝(重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