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县两路口的高培谷德政坊。
核心提示
从隆昌的双凤驿出发,沿着成渝东大路一路西行,就进入内江境内。
史料记载,在内江,古人先经过石梯铺、椑木镇,接着从椑木渡渡过沱江,进入内江城里休息。翌日,他们经丛林铺、史家街等地后,到达资中,接着在唐明渡二渡沱江,再经过两路口、五里店、跳蹬铺等地,进入资阳地界。
内江、资中的这段成渝古驿道长度约为110公里。作为东大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自古以来,这段古驿道不仅非常繁华,还涌现出了骆成骧、张大千等多位文化名人。
椑木镇
因糖而兴最富有
椑木镇玉屏老街。
6月29日,记者一行从隆昌双凤镇出发,驱车沿321国道继续前行,大约10分钟后,来到素有“蓉城第一关”之称的内江市椑木镇。
在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郭小智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步行约500米,到达椑木镇上的玉屏老街。此时,已临近中午,路边的饭馆飘来饭菜的香味,让整条老街充满了烟火气。
“作为成渝之间重要的交通枢纽,椑木镇自古就非常繁华,镇内的椑木渡也是成渝东大路的三大渡口之一。”郭小智告诉记者,尤其是在清末民初,这里的繁华达到了顶峰。1916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的成都华阳人张大鉌在其所著的《巴蜀旅程谈》中就写道:“隆昌至内江途中,以椑木镇为最富。”
椑木镇为何会如此富庶?“主要是因为蔗糖。”郭小智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内江自唐代以来就有制作蔗糖的传统。1709年,来自福建的商人曾达一把福建的甘蔗引入到内江,更是把内江糖业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史料记载,清末民初,内江就拥有糖房1400余家、漏棚1000余家,甘蔗种植面积达22.2万余亩,年产糖总量占四川省总产量的比例达70%,占全国产量的比例也达46.7%,内江因此被称为“甜城”。
作为内江的东南门户,椑木的制糖业同样也非常发达,是内江重要的甘蔗产地。当代著名蔗糖研究学者陈祥云在他的专著《蔗糖经济与城市发展:以四川内江为中心的研究》中写道:“椑木镇,因糖而兴,成为工商繁荣之区。”
新中国成立后,椑木镇的糖业发展更是走上了快车道。1956年,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制作、安装的现代化糖厂——内江糖厂落户椑木,把椑木的糖业发展推向了顶峰。
穿过玉屏老街,记者来到沱江边,当年闹热的渡口早已消失。上世纪50年代通车的成渝铁路就在渡口不远处,不时传来火车的轰鸣声,似乎在提醒人们椑木曾经的繁华。
“和其他成渝东大路上的古镇一样,椑木镇同样期待着涅槃。”同行的内江市市中区政协文史委工作人员刘玉江表示,内江未来不仅会进一步加大“大千故里·甜城之心”城市品牌宣传营销力度,还会因地制宜,把椑木、龙门等传统蔗糖生产区打造为糖业文化小镇,通过举办展览、打造特色街区等方式,让更多游客了解该地的历史文化。
史家街
东大路上的烽火传奇
沱江边的张大千美术馆。
离开椑木镇,约半小时后,记者来到了内江市市中区史家镇(旧时的史家街)。
《四川省内江县地名录》记载:“史家街原名史家铺,属安仁驿管辖。后废铺改场,更名史家街。”
刘玉江介绍,作为成渝东大路上的重要铺塘,旧时,古人在离开内江城后,通常会在史家街短暂歇息,喝口茶水后,再继续前往资中。
由于缺乏史料,史家街过去的模样已不可考。但在1911年,这里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1911年11月25日,史家街的一间民房内,一场秘密会议正在召开。一群身着戎装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讨论着下一步行动计划。
“我认为,不杀端方就不能取信于川人。”一位年轻人站起来大声说道。他的观点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同,经过一个通宵的讨论,这群年轻的军人决定,刺杀端方于四川,并当场剪辫为誓。
“这名发言的年轻人,就是当时蜀军政府的代表田智亮。其余参会的军人则是跟随时任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端方入川的湖北新军。”刘玉江说,原来,当年6月,四川保路运动爆发,清政府任命端方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大臣,带领湖北新军进川镇压。但端方的部队离开湖北没多久,武昌起义爆发,湖北新军进退维谷。
11月22日,蜀军政府在重庆成立。时任蜀军政府都督张培爵派田智亮率领士兵前往资州(今内江市资中县),以促成湖北新军就地起义。25日,田智亮来到内江后,就在史家街与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展开密谈,决定尽快刺杀端方。
这场密谈之后的第三天,端方和弟弟端锦被刺杀于资州。“端方兄弟的死亡,无疑是辛亥革命的重要转折点。”刘玉江说,端方死后的第二天,吴玉章就发动内江起义,宣布内江独立。史家街的这场会议所作出的决定,不仅有力助推了成都独立,还巩固了重庆的新生政权,进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这场会议只是内江有识之士积极参与辛亥革命的一个缩影。内江先后涌现出以阮甸韩、黄复生、喻培伦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青年,为推翻满清政府贡献了力量。
唐明渡
张大千心中的乡愁
今日唐明渡。
结束史家街的采访后,记者一行驱车沿321国道继续前往资中县。大约40分钟后,一座白色的高塔映入记者眼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元塔,唐明渡就在它的下方。”同行的内江市资中县地方文史专家宋国英介绍。
根据光绪年间所著的《资州直隶州志》记载:“唐明渡,在州东十里,相传唐明皇幸蜀憩此,旧系官渡,嘉庆八年,州贡生钟盛前后施田一百余亩以作渡费……”
和椑木渡一样,唐明渡也是东大路上的重要渡口。旧时古人沿东大路从内江前往资州时,会在唐明渡附近的老街短暂休息,再从唐明渡渡过沱江,继续前行。
“唐明渡过去也很闹热。”宋国英说,史料记载,唐明渡附近的老街设有旅栈、饭馆、茶园、酒肆、杂货店等。
“我爷爷曾经于民国初年在唐明渡开过客栈。在他的记忆里,那时的唐明渡长期停靠着五六十艘船,老街上除了有茶馆、旅店外,还有三座牌坊。”家住唐明渡附近、今年72岁的张国文对记者说。
值得一提的是,唐明渡还是资中古八景之一“古渡春波”的所在地。
古时,每逢春天来临,唐明渡一带的江面总是波光粼粼,这样的景象搭配着两岸青山以及古寺古塔,让人如临蓬莱仙境,故得名“古渡春波”。
古道加上古景,让唐明渡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宋代担任资州太守的郑钢用“获此一段奇,欣然惬微尚。欲去兴未阑,行行重回望”的诗句,生动反映了唐明渡周围的人文景观;明代诗人夏宏在游历唐明渡后,挥笔写下了“遥望岷山玉垒东,渡头春涨日初融”的诗句,赞美这里的美景。
出生于内江的国画大师张大千也对故乡情有独钟。1956年张大千寓居法国巴黎时创作的《资中八胜图》就把唐明渡画入其中,他还在题跋中写道:“……俗称唐明渡,相传明皇入蜀尝过此也,在郡城东南十里,为成渝孔道……”
2012年,位于内江市东林区的张大千美术馆落成,馆内就展出有《资中八胜图》(复制品)。
如今的唐明渡是什么模样?记者沿着三元塔附近的石板路,一路拾级而下,来到唐明渡,放眼望去,整个渡口野草蓬生,乱石堆岸,早已没有当年古渡的印迹。
随着成渝公路的建成、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的陆续通车,唐明渡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所幸的是,根据最新规划,资中县将投入2.5亿元,对唐明渡沿线进行整体开发,兴建总面积约400亩的唐明渡湿地公园,打造自然驳岸、休闲栈道、水生植物、骑游步道等设施,让唐明渡再度绽放光彩。
两路口
德政坊背后的浓郁学风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椑木渡。
离开唐明渡,记者一行先后穿过成渝街、归沙路后,来到资中县中医医院。随后,记者步行拐下大道,沿小路前行约100米后,看到一座青石牌坊。
“这里是成渝东大路上的另一个重要节点——两路口。”宋国英介绍,古时成渝东大路与另一条通往安岳的古驿道在此交汇,这座牌坊就是修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高培谷德政坊。
这座牌坊修建的目的,是为了纪念当时担任资州知州的高培谷。史料记载,高培谷曾先后担任资州知州12年,他不仅勤政爱民,为官清廉,还兴修水利,励精图治,让资州的经济得以发展。
宋国英说:“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高培谷还有另一个身份,那便是清代状元骆成骧的恩师。”
原来,高培谷自光绪七年(1881年)担任资州知州后,就非常重视教育。彼时,资州城内原有一所道光年间修建的栖云书院。高培谷与资州学正包弼臣商议后,主动拿出俸禄,把栖云书院改建为艺风书院,并聘请宋育仁、廖平、吴之英、杨锐等知名学者来书院担任教师。
翌年,高培谷在主持童子试时,看到了时年17岁的骆成骧(资中舒家桥七里沟人)写的文章,被其才华所折服。没等考试结束,他就已决定把骆成骧列为第一名。
考试结束后,高培谷才得知骆成骧家境贫寒,大部分知识都是由父亲教授,不由大为称赞。于是,他不仅让骆成骧到艺风书院就读,还重礼特聘骆父骆文廷到资州任教。一年后,他又保送骆成骧到成都尊经学院深造,为其后来高中状元打下了基础。
“高培谷和骆成骧故事的背后,体现了彼时资中对于教育的重视。”宋国英说,史料记载,清代末年,资州的书院达11所之多,为全省之冠。仅资州古城内就有珠江书院、艺风书院、凤鸣书院、火烽书院等4所书院。
由于高培谷励精图治,大力兴办教育,大胆改革文风,致使当时资州“文风甲川南”(见《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自光绪十五年到二十一年的七年间,资州就有五人连登进士第。出现了“文状元(骆成骧)、武榜眼(徐海波)、一文二武三进士”连登科甲的佳话,传颂全川。
目前资中已和西南大学达成协议,深度挖掘资中教育资源,更好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资中还将与重庆大足、荣昌等渝西川东县(区)签订旅游联盟合作框架协议,把罗泉古镇、沱江新画廊等景点纳入重庆周边旅游圈总体规划,融入川渝旅游环线。
“成渝腹心,重要节点”道尽内江地利。面对国家战略机遇,内江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内江市争取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重大工程项目279个,总投资预计6753.97亿元。今年3月以来,内江就与荣昌、大足等地互访并签署合作协议,内江至大足高速公路等项目即将上马。
(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对本文亦有贡献。地图资料来源:成都地图出版社。)
学术支持: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原标题:“成渝腹心”内江 大千情系唐明渡 资州文风甲川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