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社会资料汇编》书封。
重庆日报消息,日前,作为重庆图书馆活化利用特藏文献的重要成果——《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社会资料汇编》(共50册)(以下简称《资料汇编》)已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该丛书通过详实的史料,向市民讲述了抗战时期,包括重庆在内的西部十二省份经济发展及社会相关状况。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少珍贵的史料都是首次与读者见面。
这套图书的价值究竟在何处?编撰过程有怎样的故事?9月16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重庆图书馆,采访了该书编者和相关专家,了解这套图书背后的故事。
偶然发现的珍贵文献
“其实,产生编撰这套丛书的想法,是出于一次偶然发现。”谈及编撰这套丛书的初衷,该书编者之一、重庆图书馆研究咨询中心主任唐伯友表示,2010年,初到重庆图书馆的他在特藏文献库整理文献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了一本内部文献。仔细翻阅之后,他发现这是一本成书于民国,主要记载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社会状况的调查报告。
“当时,我看到这份文献相当兴奋。”唐伯友回忆,在这之前他就听闻,1938年到1944年期间,当时的国民政府曾主导了一场以推动战时大后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整合和开发为目的的经济社会调查,并留下了数百份珍贵的调查报告,分别保存于重庆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单位。
但可惜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缺乏专业整理,这些珍贵的调查报告都只是被妥善地保存在各图书馆的特藏文献库,其价值少有人知。”唐伯友说,于是他当即决定,努力把这些珍贵的文献编撰成册,让它们与读者见面。
近四成史料首次对外披露
产生了编书的想法后,唐伯友就以充沛的热情,投入到对这批文献的整理中。从2010年到2020年的这十年时间里,他的业余时间基本都用在文献整理上。“相较于其他丛书,编撰《资料汇编》所面临的困难就是文本整理。”据唐伯友回忆,虽然这套丛书70%的文献都源于重图馆藏,但由于之前未进行系统的整理,大部分调查报告都隐藏在浩如烟海的馆藏文献中,需要用大量时间进行甄别,“除了整理重庆图书馆的文献,我还曾利用各种机会去北京、台湾等地查阅相关文献。”
不仅如此,由于《资料汇编》收集的报告大多为油印本、手抄本,时间间隔较长,导致上面有的文字很难辨认,有时整理一篇报告要用2到3周的时间。
据不完全统计,书中所收录的诸多调查报告中,有近四成的史料都是首次对外披露。“例如由时任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人员李承三等人所著的《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中就科学论证了嘉陵江流域的地貌特征、水系演化,特别是对大巴山冰川问题、嘉陵江滩险成因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对于今天人们治理嘉陵江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唐伯友说。
而另一份《成渝路区之经济地理与经济建设》,则详细地论述了成渝地区地下资源的分布,也对成渝地区的经济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样的报告对如何建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唐伯友说。
为研究抗战史料提供第一手资料
据统计,《资料汇编》共收录抗战时期关于大后方经济社会生活的资料文献363种,涵盖经济社会、资源、农村、农业、工业、城乡生活、社会建设、社会治理、交通运输、财政金融、人口户政等方面的内容,综合展现了重庆、四川、云南等战时大后方、省市的社会全貌,
凭借详实的史料,该书也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专家们认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资料汇编》的出版不仅能综合展现战时大后方的社会全貌,其中收录的多种珍稀油印本、手抄本还能为学界和大众深入研究抗战史提供第一手的资料支撑。
“同时,这也是重庆图书馆活化利用馆内特藏文献的一次很好尝试。”丛书主编、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说,未来重庆图书馆将加大对馆藏抗战文献的整理力度,争取在今年之内,把这些文献全部数字化,进而让更多人了解抗战时期重庆所发生的那些故事。
原标题:《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社会资料汇编》出版 再现抗战大后方社会经济发展全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