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 | 80多年前,江津四面山收到了一封来自红军的感谢信
10-11 22:45:57 来源:江津网

江津网消息,这是一个关于四面山和七名红军伤员的故事。

看了这个标题,可能会有人说,开什么玩笑,四面山既不是红军根据地,又没有红军在此打过仗,红军长征又没有经过这里,四面山怎么会有红军伤员的故事。而我所讲的这个故事,的确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01

红军大部队长征时的确没有经过江津四面山。没到四面山,红军伤员又从何而来?

此事还得从四面山搞旅游说起。

四面山有个洪海村,现在叫林海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山里筑坝建成了一个林区水库,形成成了一个山青水秀的高山碧湖,取名大洪海。“九八洪灾”后,中央决定,长江中上游流域停止天然林砍伐,保护长江母亲河的生态环境。

四面山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点地区,国有林场停伐,集体林场停伐。砍刀一封,三千林工,八千林农,全部转产。为了另谋生计,林农们利用身处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独特优势,办农家乐、开旅游船、卖土特产、参与旅游服务。

洪海村唐安华,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别人家开始搞农家乐,他们也学着干。于是,整修旧房,准备开一家湖畔农家乐。

2005年7月27日,唐家整修旧房时在老墙缝发现了一包东西,打开一看,里面有几张残破发黄的纸片,字迹依稀可辨。看了纸片,唐安华才回忆起儿时与父亲的一段不凡经历。

02

唐安华父亲唐树田,是土生土长的四面山洪海村人,曾当过保长。1935年2月1日晚上,贵州习水飞鸽乡陶炳兴带来几个人,其中有七个是伤员。这七人是土城战役受伤的红军,护送前来的是红军干部团陈赓、杨得志等人。陈、杨二人住到过年后离开了这里。经洪海附近九凤山寺庙周和尚治疗,七个伤员中有六人伤愈。4月5日,伤员们要返回红军部队,临走前,党小组长廖永江留下了这些字条。

土城战役后,国民党军到处设关设卡追捕红军,收留红军伤员是杀头之罪。洪海村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唐家冒险收留红军伤员的事没被传出去。此事如被国民党知道,不仅全家会被杀头,而且按当时的保甲联坐制,全村村民都会受到株连。红军伤员离开后,唐树田老人担心红军所留字条被外人知晓,暗中藏在了墙缝之中。

他怕儿子唐安华年少不懂事,嘴巴不牢讲了出去,会引来杀身之祸,也没有告诉他藏条之事。时隔近七十年,冒险保护红军伤员的唐树田老人已经去世,懵懂少年唐安华年事已高也忘记了这段往事。直到家中旧房修建,才让这张字条重见天日,这段早已尘封了的历史再被世人关注。

03

红军手迹字条出现之后,江津文管部门不能确认,也不敢疏忽,立即报告重庆有关部门。

重庆文管部门派人前来调查,也没轻易确认红军手迹的真伪。因为此文物太重要,涉及红军将领陈赓、杨得志在长征中的行程,涉及中央红军当年的部署安排,也涉及改写长征红军没有到过江津的历史。重庆也有不少文史专家,要鉴定这张字条,也没有条件和把握。为了慎重起见,为了让鉴定结论更权威,这张字条被送到了北京。专家们经仔细分辨、多方核对,最后确认了手迹是长征红军留下的,记叙的内容是可靠的。

红军手迹经专家鉴定确认后,2005年10月27日,重庆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收藏了这件文物,对捐赠文物的唐安华出具了收藏证书,并按相关规定给予了一定奖励。同年11月8日,三峡博物馆以渝“三峡博”(2005)101号文件,将此事函告了当时的江津市委市政府,并附“土城战役”红军伤员手迹全文。

四面山老百姓心系红军安危,冒险保护和救治红军伤员,为红军送水送饭六十余日,坚持不收红军一文钱。这个历史故事,重庆各家媒体也相继作了报道。

04

红军手迹共4张纸,其中有3张是双面书写。手迹为毛笔楷书,纸张为皮纸,部分破损,绝大部分文字清晰可辨。另有1张附页。

以下是“土城战役”红军伤员手迹全文。

首页为封面:

打倒蒋界(介)石,消灭蒋匪帮,解放全中国

红一方面军土城战役伤员党小组,组长廖永江

三五年四月五日

正文第一页:“在飞鸽九凤山七名红军养伤治疗经过留给唐树田家人保存。组织查证,我们七名红军是陈远明、吴贞和、廖永江、彭迁高、杨玉生、张光荣、周永和等。有四人是三军团,三人是一军团,都是一方面军战士。一月二七日土城战役激战一天一夜,我方伤亡严重,上级决定大部队立即转移,上级指示伤员分头转到后方。组织上安排陈赓、杨德志把我们七人转到温水方向隐下来治伤。在温水碰到一个老乡,他有两个亲戚朋友在飞鸽洪海居住。老乡说:到那边安全,陈、杨二人决定,找八个老乡XX(大意:抬送)。白天休息,行了两个晚上才到飞鸽镇子陶炳兴家。”

第二页和第三页:“在陶家休息了一天,陶开办了一间火纸厂,组织上向他借了十吊铜钱,四月五日离走时,没有钱还陶炳兴老人。组织上到陶老人家说明情况,陶当时相送,组织上再三感谢。去时在陶炳兴家住了一天,晚上就送我们到四川唐树田家,唐老人有个儿子,叫唐安华。父子决定马上送我们到九凤山去找周和尚。这周师傅对人克(客)气,武术高强,学得一手医术。周和尚会医刀伤,周师傅要我们内服中草药,外用丹药,用神水清洗。晚上在庙内住宿,白天转到离庙子一华里路远的石岩寨子里。陈、杨首长说:“这是仙人岩,敌机轰炸进不来。”唐父子每天换着给我们送米、送菜、送药。国民党到处抓捕红军,干部团的陈赓、杨德志同我们在庙里过了一个春节。唐父子给我们送来白酒、猪腿、汤元、白豆腐。”

第四页:“过了春节,陈、杨就赶回部队。走时陈、杨在山寨岩子里开了一个会,七名战士有四个党员,成立党小组,廖永江任组长。到四月五日,大多数同志伤也治好,组织决定返回部队。只有吴贞和同志伤还未好,组织决定把他留下医治。我们七人历时六十多天,唐老人一文钱都不要。我们送陈、杨首长走时,每人带了一吊钱作路费,剩下的把买药钱除去,我们七人最后第剩余不到四吊钱。四月五日晚上,在唐老人家中,组织上请了陶炳兴老人来,共同吃饭、吃酒。凌晨分别走时,大家都掉泪哭了。吃酒时,我们七人都说:一定回来看望唐、陶二位老人。组织上再三感谢,XXX(大意:故写下)此文字依据,留给唐老人保存,组织查证!”

第五页:“地点:洪海唐树田父子家中

党小组全体同志通过

组长:廖永江

三五年四月五日晚 ”

手迹附页:

吴贞和地址:温水区五保一甲小地名娄底新店子。一九四三年八月十五中秋。

七名红军战士之一的吴贞和,因伤势过重需继续治疗而留在了贵州,并在当地安了家。附页是1943年8月15日吴贞和与唐树田见面后留下的联系地址,单面书写,纸质薄而柔软。从此后他们再也未见过面。

05

红军伤员为啥到了四面山?土城战役红军伤亡严重,按照以往的习惯,伤员也要随队。如是这样,按红军手迹中所提“陈、杨二人决定,找八个老乡抬送”,七个伤员有四个需要担架抬送。这次战役下来,不知要用多少人才能解决抬送伤员问题,战斗员作担架员,还打什么仗。

因此,手迹中出现了“上级指示伤员分头转到后方”叙述。那时,红军根据地都没有了,哪里是后方。其实,就是指示安排伤员尽快脱离险象环生的战场,以保证前方指战员轻装上阵,快速运动,出奇制胜。把伤员转移到没有根据地的后方,就是转移到远离战场的群众家里。

这种转移,有极大风险,用今天的话来讲,好像缺少一些人文关怀。但是,在当时紧急情况,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且,也有一定道理。一是国民党军正全力以赴围追堵截红军主力作战部队,根本顾及不了追捕这些伤员,伤员更安全了。二是不随军,伤员还能得到及时救治。七个伤员在四面山得到救治,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遵义会议后,红军作战思想的变化。

据唐安华回忆,他当时8岁,自己和当保长的父亲每天深夜给红军伤员送饭、送药。有时是父亲去,有时是自己去。送饭时,把饭菜和药藏在背篼底层,上面用青草遮盖。走夜路没有电筒,就用杨石条(注:四面山的一种植物)点燃照亮。红军伤好临走时,留下了字据,并反复说只有见到红军才拿出来,不然,被国民党知道了,全家都有被杀头的危险,父亲悄悄收藏了伤员手迹,直至去世也没有告诉任何人。

唐树田老人的两个孙子

06

土城战役后,红军大部队到哪里去了,伤员归队能追赶上部队吗?从现存史料来看,有以下脉络。

土城战役,红军战斗伤亡过大,战局对红军不利。毛泽东当机立断迅速渡过赤水河,决定撤出战斗,四渡赤水由此拉开了序幕。1月29日凌晨,红军兵分三路,由土城的浑溪口、蔡家沱和猿猴场三个渡河点西渡赤水。

一渡赤水,中央红军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境内后,中共中央在临近的云南威信县扎西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总结分析了土城战役的得失,提出下一步的行军计划,并对部队进行了整编。此后的3个多月,红军在土城至茅台百里地段的赤水河上又三次飞渡,穿插于敌兵之间,驰骋于川黔滇边广大地区,终于跳出了40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红军伤员从1月29日撤出战斗,30、31日步行两天到飞鸽陶炳兴家,2月1日在陶家住一天后,当天晚上到了四面山唐树田家。1935年的春节是2月4日。红军伤员2月1日到四面山,4月5日离开,疗伤64天,陶炳兴、周和尚、唐树田等人掩护接济了64天。

唐树田老人真了不起,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送饭菜,挥泪惜别时,还坚持分文不取。还有土纸厂小老板陶炳兴,为了帮助红军伤员,先是慷慨解囊借钱十吊,伤员离别时告之无钱归还,马上表示欠款相送不用再还。

以及九凤山的周和尚,对人客气,用一手好医术为红军治好了伤,而且为了让红军伤员不被追捕不在野外受寒受冻,安排伤员白天躲岩洞,晚上宿庙里。

他们三人,一个是工商业主,一个是乡村保长,一个是寺庙住持,他们与红军伤员素昧平生,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倾情相助,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四面山人纯朴、率直的品格,在他们身上表露无遗。

三人在当地虽是小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但毕竟是在最底层,也是官府欺压的对象,从这个角度而言,也是红军团结依靠的普通老百姓。事实也是如此,冒险保护红军、帮助红军,也体现了群众与红军水乳相融的关系。

4月5日,红军伤员马上就要离开四面山返回部队。红军手迹对这一段叙述的较为仔细:“四月五日晚上,在唐老人家中,组织上请了陶炳兴老人来,共同吃饭、吃酒。凌晨分别走时,大家都掉泪哭了。吃酒时,我们七人都说:一定回来看望唐、陶二位老人。组织上再三感谢......”红军设宴感谢唐、陶二老,凌晨,大家挥泪惜别,依依不舍。这样的场景,也许只有在影视片中才能看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红军长征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在四面山确实演绎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

4月6日凌晨,除吴贞和因伤势太重留下继续治疗外,廖永江等六位伤员离开了四面山,又去追赶部队,再踏二万五千里长征新征程。

这一期间,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正在四渡赤水,变被动为主动,努力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直到5月9日渡过金沙江,才离开川黔滇交界地区。四渡赤水的主战场在习水,而且第一、二、四次渡赤水都在习水县境内。红一方面军在习水行军作战前后达62天,所以,伤员们肯定追上了红军大部队。

07

如今,作为国家5A级景区,四面山的旅游事业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曾先后被评为重庆市首批旅游度假区、最佳旅游休闲小城镇、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景等称号。特别是四面山高速通车后,优美的自然景色与便捷的交通网络,吸引了更多游客向往四面山、旅游四面山。

林海村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村里的大洪海水库十里长湖成为了四面山最吸引人的核心景区之一。

红军与四面山真有故事,而且,还在山里流传、演绎、延续。七十年代,林海村山沟里修建的大洪海水库,蓄满水时,乘船可通达红军伤员养伤的飞鸽森林九凤山下。人们为了缅怀长征曾来过四面山的红军伤员,把大洪海湖汊的一座木栈桥取名为“红军桥”。

唐家也把兴建的农家乐也取名为“红军寨”,而且保留了发现红军手迹的那堵老墙。当游客乘船经过红军桥时,导游会娓娓讲述四面山村民掩护七名红军伤员养伤的故事,让游客知晓那段历史,感悟村民的质朴情怀,传递助人为乐的民族精神。有游客来到红军寨,吃住在这里,听唐家后代讲述红军伤员与四面山的故事。

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为了劳苦大众翻身解放,红军战士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真正体现了人间大爱。不少红军高级将领,放弃富家生活,甘愿劳苦奔波,献身革命事业,无怨无悔。

为国为民为他人,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是人间大爱。红军伤员有这样的情怀,唐树田、陶炳兴、周和尚有这样的情怀,当年林海村村民也有这样的情怀。我相信,红军伤员与四面山的故事会世代相传,助人为乐的四面山精神也会世代相传。

(注:以上文稿素材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唐安华保存的红军手迹复印件,二是互联网有关土城战役历史资料,三是作者黄淳的现场考证。另外,涉及红军长征的图片来源于网络下载。)

本文有删减

原标题:揭秘!80多年前,江津四面山收到了一封来自红军的感谢信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