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丨重庆缫丝女工,从繁荣到消失
10-29 06:31:00 来源:重庆言子微信公众号

缫丝工,一提到这个工种现在的很多重庆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是什么。

缫丝其实是生产丝绸的一个步骤, 在八九十年代这也是一个热门的工作,这也是很多女孩成年后的第一份工作,因为缫丝是一份需要心细手巧的工作,所以缫丝的都是女生,“缫丝女工”也就成了他们特定的称呼。

九十年代,正是重庆的手工业最发达的时候,到处都是缺劳动力的厂房,光丝绸厂就有十几家。而且那时正是流行丝被、丝裤的时候,所有丝绸厂里面员工众多,少的时候也有五六千人,鼎盛时期有八九千人

图源:腾讯新闻

九十年代初,reiko的妈妈就是这其中一员。年仅十八岁的她只身一人从农村来到城市里,一个月工资几十块钱,勉强在城市里站稳了脚。她也代表了当时最普通的农村女孩,一到十八岁就进工厂上班,只有少部分家庭富裕的人才能继续读书,像缫丝这种没有学历要求、只需心细能吃苦的工作就是很多人的首选。

图源:腾讯新闻

reiko听妈妈说得最多的话就是:“缫丝恼火得很,你们现在这些年轻娃儿肯定吃不得这些苦……”

因为缫丝是十分耗费体力和精力的,机器不高,女工们只能站着,一站就是八九个小时,中途除了上厕所、吃饭,其他时间都一动不动的盯着机器,眼睛要动,手也不能停下,每一根丝都是要亲手抽出来,再合成一根生丝,最后将这一根生丝穿入机器中缴成一团。经常一天下来,浑身酸痛,眼睛也是花的,很久才能缓过来。

一般八个茧成一根丝,而且这些蚕茧,一个都不能少,这就要求女工们眼疾手快,一旦发现断裂就要立刻用茧补上,发现一处打结的丝线就要全部整理好,reiko妈妈说她们工作的时候一般都不说话,因为一说话就会分神,整个车间就只有机器转动的声音。

技术好的丝可以抽一千米都不得断。”听妈妈讲起,“只有技术好的女工才可以抽这么长的丝。有时我们还会相互比赛看谁缫得最快。”她们的“赌注”也十分简单可爱,无非就是帮忙洗一次衣服,帮忙打一次饭……这也是属于她们之间的“游戏”了。

图源:澎湃新闻

缫丝是个精细活儿,不能戴手套,而干瘪的蚕茧只有在碱水中煮过才会发胀生出丝来,所以女工们的手常年都浸泡在温热的碱水中,再加上纤细的丝很容易将指头划破,所以她们十个指头常年都是溃烂的,每天都要擦药护理。这些二十出头小姑娘,各个都是四五十岁的手。

直到现在reiko的妈妈还会抱怨自己的手不好看,而且偶尔会痛,这都是常年在碱水中泡后留下的后遗症。妈妈的梦想就是戴戒指,只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手难看,从来没有戴过。

缫丝的机器温度很高,泡着蚕茧的水也冒着热气,所以整个车间都是一个“大蒸笼”。“一到夏天完全遭不住,两旁的吹风机只有吹到脚,有啥子用。”reiko妈妈是这么抱怨以前的工作环境,她们经常被额头上的汗水辣得眼睛都睁不开,也没有时间去理会,身上的衣服就没有干过,隔背的毛巾每天都要更换几条。只不过这样的生活,她们已习以为常。

我们十七八岁的时候还在悠闲的享受学生生活,而父母辈的十七八却在努力地打拼着让自己生活。这么艰苦的情况下,他们却从来不会叫苦叫累。

女工们都住在寝室,一个寝室八个人,大家都是背井离乡的女孩,所以一个寝室不仅仅是室友关系,也是生活中相互关照的好姐妹。

90年代的宿舍

她们的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解决,九十年代不像我们现在天天下馆子,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去餐馆奢侈一把

九一年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到了后来工资渐渐涨成百来块,也够自己一个人平时的花销,就算是不够用也绝对不会往家里人伸手要钱,当时大家的观念就是,一旦出来工作,就不能再花家里面的钱。

90年代的工资条

网络和通讯都不发达的九十年代,娱乐项目也少之又少,当时最流行的就是舞厅。

丝绸厂因为人多,所以有属于自己的舞厅,叫“丝丝舞厅”。外面人进来就收一块钱,厂里的员工就只收五角。当时人们还比较内敛,不熟的异性之间不会轻易地手拉手跳舞,所以有时候双人舞都是同性一起跳。

舞厅里放的都是当时最流行的齐秦,拿到现在来比,就是周杰伦的“咖位”,只要是他的歌,人人都会唱,这个时候人们就会扔下“包袱”,随着音乐跳舞。

女孩间最流行的服装就是丝裤,可是要十几块钱的一条,想要追上潮流就要存上好几个月的钱,才兴起的羽绒服几百块,更是望而却步。热门的零食也只有瓜子花生胡豆,只有在耍朋友的时候送的礼物才会稍微“洋气”一点,送给对方四块五一包的夹心饼干

厂间女孩们的生活就是这么单调,她们又总能在生活中寻找到乐趣。

只可惜到了九十年代后期,企业因为技术落后、机器老化,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再加上重庆地区茧源供应不足、且质量不佳,导致九十年代后期重庆的茧丝行业一直低迷

加之工厂员工太多,企业无法承担费用,所以到了2002年,厂房全面停产倒闭,厂里四五千职工都被迫下岗。

reiko妈妈也于企业倒闭后下岗,跟着家人做起了生意,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进过厂。而厂里的其他女生们,有一些回到家里当起了全职太太,有些找到新的厂继续干活,也有些自己开店当起了老板,总之就是厂房倒闭后,大家都另谋出路

如今,当初在丝绸厂上班的女工们大多都已经四五十岁,她们中有些人依然保持着联系,经常约在一起回忆以前的生活。因为缫丝很多都是她们的第一份工作,哪怕是回想起当初的日子这么辛苦,她们也还是很怀念。直到现在,reiko妈妈也夸下海口,现在让她去厂里,她依旧能胜任这份工作。

图源:搜狐新闻

只可惜,市里的丝绸厂已经所剩无几,曾经几万人要靠这门手艺生活,现如今只有寥寥几百人

像缫丝工这种最普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它们很辛苦也很枯燥,可是也代表了上个世纪人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不仅是一个职业,而是父母辈的青春记忆。

原标题:重庆缫丝女工,从繁荣到消失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