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治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当谈到现代水利工程,我们都会想到气势恢宏的三峡工程。目前,三峡工程仍是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如何保障库区的生态环境健康,是一个深远且有意义的话题。
在重庆有这样一个团队,从2003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保护长江母亲河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17年来,一直致力于为三峡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何强教授
70名专家学者研究三峡库区环境健康
11月6日下午,在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见到了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院长、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何强教授与其团队成员。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了解到,就在三峡大坝正式完工的前三年,2003年11月教育部下文批准立项建设该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依托重庆大学与西南大学,以三峡库区水环境、自然生态系统和城镇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三峡水库运行期间库区生态环境的演变和发展规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以及综合调控理论与关键技术等开展系统、持续和深入的研究,为三峡库区水环境、人居环境与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目前,重点实验室已有固定成员70名,包括62名教授和8名副教授。为何要成立这样如此“庞大”专家库,其发挥的意义是什么呢?
“三峡库区流域有几大特点,库区内有大规模的城市群,并包含有特大型城市,人类活动密集,污染源种类较多且体量较大。”团队成员艾海男教授提到,不仅如此,三峡库区还存在明显山地特色,地形落差起伏大且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带来的结果就是,沿江产生的污染,可以很快的进入水体。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词是南宋诗人朱熹所创,流芳至今也阐明了一个道理:要池子里的水清澈,那么一定是要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注入……
艾海男提到,排进长江的污、废水问题,在岸上就必须“解决”掉。“三峡水库是我国的战略水资源库,如果不能控制好水质,那么三峡水库的生态环境可想而知。”艾海男表示,一旦三峡水库的水质出现问题,影响的可能是整个中下游的水环境。
四项重大成果助力库区水质“清如许”
近年来,重点实验室面向“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国家重大战略和科技需求,在水环境演变机制及质量保障、水生态系统响应及结构调控、陆生生态系统演变机制与保护、城镇人居生态环境系统营造4大方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那么,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的难点又有哪些呢?
艾海男教授表示,首先三峡库区的用地条件非常苛刻,比如一个地方需要修一座污水处理厂,但因地势条件,可能找不到修建的平地,那么团队就必须去创新工艺,或者使用空间布局分散修建,才能达到污水处理的效果。其次,针对城市的大型排水管道的安全保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另外,针对库区内的高海拔地区,因冬季温度低,还必须研究低温条件下污水处理体质增效的方法……
“过去,我们大多数是以‘点’作为重点,比如城市的污水、废水处理厂、沿江垃圾站等,对所有的点源都进行了改造与治理。同时,对长江和其典型支流的水环境开展了长达8年的监测,获得了大量的一手珍贵资料。”艾海男说,创新库区山地城镇排水管网安全与面源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开发污水高效处理材料、技术与装备,构建库区山地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取得了显著效益。
目前,他们实验的重点已经放在了对库区乡镇及农村的污染治理。“乡镇的范围更广,因此难度更大。”艾海男表示,农业面源污染复杂多样,具有防控困难等问题。经过多年研究,创新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其科研成果应用于库区20余个区县消落带生态修复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取得显著成效。
保护好长江首先要守住“三条鱼”
“长江的中上游就是‘三条鱼’的故事……”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杨永川教授介绍,“三条鱼”分别是指: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它们是长江里面的大型鱼类。杨永川教授解释道,如何能看出一条江河是否健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水中的顶级“消费者”是什么,“消费者”的等级越高,说明这个地方的生态系统越健康。生态系统像一座金字塔,塔尖越高,基础就要越扎实。如果能把这“三条鱼”都保护好了,那么长江一定是非常健康的。
关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项目,实验室朝着两个方向共同发力,重庆大学集中在库区水污染控制,包括收集采样,点源和面源的处理等。实验室共建高校西南大学则利用他们的学科优势,对鱼类繁衍与保护进行了深入研究。
杨永川表示,除了对鱼类的研究之外,重点实验室组织科研团队对库区重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估诊断,建立多维度库区河流健康评价体系。对40余区县和220个各类保护地进行调查评估,优化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建设,推动国家长江流域禁渔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近年来,重点实验室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7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任务119项。在包括Nature子刊、Water Research和EnvironmentalScience & Technology等在内的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748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206篇,ESI高被引论文24篇。先后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省部级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2020年,重点实验室有2项成果完成国家科技进步奖会评答辩,并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先后出版学术专著26部。获得国际专利9件,发明专利154件,科技成果转化38项;参编国际标准1部,主编/参编国家标准18部,主编/参编行业与地方标准19部。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付迪西 摄影 刘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