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特产传说(510) | 三峡皮影:加入了巫山山歌和民间小调,显得神秘而新奇
05-13 08:00:41 来源:上游新闻综合

提到皮影戏,每个人的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幕场景——

一块幕布、一点光源、两张方桌、多人戏班。幕布上,几张皮影在艺人操控下,随着唱腔上下翻飞,演绎人间悲喜、神怪传说……

1.jpg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是中国古老的表演艺术形式,有“电影始祖”的美称。据史书记载,中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

从十三世纪的元代起,中国皮影艺术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的发展到进入鼎盛时期。除深受当时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被邀请进入到宫廷。康熙时期,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当时北京的影戏班,白天演木偶,晚上就在堂会唱影戏,吸引了不少京剧演员参加演出。

2.jpg

何谓皮影戏?即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刻(剪)制形象,借助灯光照射形成影像表演故事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相传,皮影戏源于汉武帝浪漫的爱情故事。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对爱妃李夫人的病故悲痛不已,齐人李绍翁在夜晚摆上烛台,拉上帷帐,操控貌似李夫人的人偶在帷帐上舞动。而“影戏”之名见于宋代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

3.jpg

在重庆,我们也能欣赏到正宗的皮影戏。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峡皮影,是广泛流传于重庆市巫山县骡坪镇及其周边三峡地区的一种传统地方戏剧,在巫山人民世世代代辛勤劳动的汗水中孕育滋生并演变发展,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4.jpg

三峡皮影一般是三人,最多达五人表演。分为统子(又称“上手”),是整个班子的领头人;其余打鼓的管调门;下手,司职打锣、钹、梆子等;拦门(又称“走影”),摇皮影者;文场,拉二胡、吹唢呐笛子等,都由一个人完成,真正体现出一专多能的特点。

5.jpg

三峡皮影以兽皮刻出人物道具,投影于灯前的帷幕上,配以言乐对话,表现手法夸张浪漫。皮影敷色主要用红、绿、青三色,再加上兽皮本身的黄色和镂空的白色,色彩艳丽,光彩夺目。特别是忠、奸、善、恶等脸谱和喜、怒、哀、乐等表情,让人一目了然。加之演出人员少,道具相对简单,可随身携带,方便走乡串户。而且唱词朴实、内容丰富、幽默风趣,又能深入到田间地头,所以三峡皮影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6.jpg

三峡皮影的主要特点是:原始古朴,制作精细,形态生动,音韵起翘,唱念悠扬,表演活泼,风趣幽默,形神兼备。

在长江一样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三峡皮影的内容不断丰富,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歌词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民俗风情。

三峡皮影的剧目按剧情分为古代戏和现代戏两大类。

古戏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西厢记》等。其音乐唱腔揉合了川剧、湖北梆子戏、土家族“端公舞”等音韵,并加入了巫山本地的山歌和民间小调,显得神秘而新奇。

7.jpg

三峡皮影的现代戏,往往在开头或中间插入段子。如果主人家是种田的,就说“一籽落地,万担归仓”;如果主人家是做生意的,就说“取四方之财,享八方之福”等等,非常灵活,适应性强。

三峡皮影的唱腔,主要有“九板十三腔”。“板”是指乐器演奏,“腔” 是指唱腔。有的急促,有的舒缓,有的雄壮,有的忧伤,都随剧情而变化。

千百年来,三峡人民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为了缓解疲劳,抒发情感,消解生活的沉重,深深爱上了三峡皮影这种民间戏剧。三峡皮影通过世世代代的传唱,不断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地域特色不断增强,同时也形成了一大批皮影群体和皮影家族,使三峡皮影声名远播。

8.jpg

三峡皮影的一折戏一般要演三到四个小时,中间有休息时间。为了不冷场,就唱三峡山歌和皮影戏的调门,大都风趣幽默,令人开怀大笑。

三峡皮影的动物有牛、马、龙、虎、狗、鸟等,人物分身子和头部,身子有数十种,头型有一百多种。脸上涂抹的色彩代表不同的含义:粉脸是奸臣,红脸是忠臣,黑脸是武将,绿脸是妖怪。唱腔和人物相适应,随剧情而有所区别。

档子又称“亮子”,就是幕布,长两米宽一米,用细白布做成。

支架28根,用于支撑幕布。

竹杆又称“牵引”,两到至三根,用于牵引皮影。

马绳分上马绳和下马绳,牵在幕布后面悬挂皮影。上马绳挂主要人物,下马绳挂小人物或动物。

把影子投在档子上,过去用桐油灯,后来用煤油灯,如今改用了电灯。

三峡皮影的乐器主要有鼔、锣、钹、二胡、响板、勾锣、小釵、唢呐、笛子等。

一台皮影演出,必须拥有一整套的皮影戏箱,包括人物的头部、冠冕、服装、胡须、道具以及结合剧情需要的布景、陈设等等,总数达数千件,而完成时间一般要一两年。道具一般由一人负责起稿和拓画,并主刀雕刻,再由数人辅助完成,比如制皮、熨烫、压干、上色、冷油等。主要特点是人物的头、身、四肢均为单独制作,然后用线把各个部位连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并能活动的整体。皮影的造型因服装不同而各具风貌,人物形状神态也因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而各异,且各具鲜明的特征。

9.jpg

制作皮影的工具主要有雕刀,长约四寸;圆凿用于刻制龙、凤鳞甲;片刀主要用于牛皮起层;剪刀用于剪裁皮影。

三峡皮影的制作技艺,是将选好的上等牛皮在水中浸泡一到二个月。然后将泡软的牛皮捞出来脱毛,用木板将牛皮钉平晾干后,按被刻形状下料并绘制图形,最后进行雕刻。

雕刻完成后,去除第一层毛皮,留下第二层上等皮进行上色,最后将成品连接上线。

虽然三峡皮影尺寸不大,一般约七、八寸长,但都被描绘得十分精细。人物鬼神、飞禽走兽、花卉庭院、山川云石、车马道具等形象鲜明,体态爽朗、姿态优美。

三峡皮影的雕刻绘制,把线条放在突出的位置,追求线条的流畅顺达,以增强画面的整体美。并通过线条的曲直、粗细、疏密等,来表现动势、空间、性格和情感。三峡皮影雕刻的刀法流利畅快,刚劲利索,充分显示出皮影艺人在人物刻画方面的高超技艺。

10.jpg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众号、《非遗·重庆瑰宝》、巫山县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巫山人文地理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